什么事
早在1994年,凯文·凯利就在《失控》中,预言了很多今天大热的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网络社区、虚拟现实、共享经济、虚拟货币等等。接下来的二十多年,这些预言一个一个照进现实。
从今往后再过5年、10年甚至更久后会发生什么?什么技术将颠覆未来世界?在凯文·凯利个人网站的最顶部位置,写有“长期来看,未来是被乐观主义者所塑造的。”在2024年伊始,带着对此种乐观主义和未来世界的好奇,让我们一起看看K.K的预言。

未来5年
是电动汽车的黄金期
电动汽车是相当优秀的新产品,普及也很快,大有取代传统汽车的势头。目前充电站的数量还有些少,但也在不断增加。再过五年,估计大部分新上市的汽车就都是电动汽车了。
福特汽车生产的卡车数量比普通轿车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F-150这款卡车。不久前,福特公司宣布将生产这款车的电动版。
我有一辆小型的电动汽车,这是我迄今为止开过的最好开的车,它性能好,加速快,驾乘体验好。这辆车价格很便宜,而且我这几年在汽油上面也省下不少。
如果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那么还有谁会去加油站呢?在油价上涨的今天,普通家庭动辄要在加油站消费数百美元。电动汽车普及后,充电站和家庭电力系统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低碳减排会成为主流。尽管汽油价格可能降低,尽管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我相信这些技术终将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未来将出现一家与苹果一样伟大的汽车公司,由一家初创企业创造。中国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国家,有望成为这个初创企业的发源地。
未来10年
中国会出现下一个“苹果”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加在一起有28亿之多,仅这两个国家就占到世界人口的1/3以上,大约是美国人口的10倍。
从人口数字上看,中国和印度对世界的影响力就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两个国家如何对待能源问题、公害问题、二氧化碳排放、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力注定要超过美国。
未来的中国经济是否会拥有绝对优势呢?我不敢百分之百确定,但我认为可能性极大。比如,中国的大型企业应该会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有人认为这都是因为企业背后是国家的支持。中国政府与企业的纽带的确十分紧密,但是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才能借着发展势头成功进军海外。更何况这些大型企业的领导本身也都是商业精英。
在未来的10到15年里,中国将崛起一家伟大的公司,该公司将推出像苹果手机一样受欢迎的产品。这家公司将是一家初创企业,这个产品有可能是智能眼镜,也有可能是电动汽车,能够像特斯拉一样,设计出冲击现有汽车市场的产品。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产品,但一定是中国人设计和创造的品牌。例如,如果某个中国企业可以开发出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智能眼镜,掌控AR技术和信息数据,那么该企业就有可能发展成和苹果公司规模相当的全球知名企业。
未来10年
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
硅谷在未来势必会引领自动驾驶汽车的新潮流。虽然我们已经研发出自动驾驶技术,但需要完全实现自动驾驶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这个周期会比我们想象得更久,而且会分阶段完成。
例如,先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专用车道,或者从长途货运卡车开始应用自动驾驶技术,还可以在停车场使用自动泊车功能。再进一步,就是在马路上设置自动驾驶专用车道,然后逐步推广。
不过,在全面普及自动驾驶汽车之前,我们还需要先完成一些极其重要的事情。我们现有的交通设施从驾驶员的角度出发,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合理的水平,但是并不适用于自动驾驶。
当驾驶完成从有人到无人的改变时,基础设施也需要同步改变。无论是道路标识还是交通信号灯,都要重新调整为适应自动驾驶的模式。
在起步阶段,我们不得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相比于全面改换为单一的自动驾驶模式,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的最大障碍就是两种驾驶员群体共同存在这一事实。   
我们不能满足于99%的安全性,必须追求99.9999%的精准。安全性达到98%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越往后越困难,大路修整之后,所有背街小巷也要整改。最后的部分难度最大、耗时最久,想要完成最后不足2%的突破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不仅汽车需要改变,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标识、习惯、车辆与行人的共存模式都要发生很多变化,这个过程至少要花费几十年。
未来5000天
“新的巨大平台”将诞生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三种组织形式,即公司、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因此我们可以将平台称为第四种形式。
第一大平台是互联网,它将信息数字化,使知识受制于算法的力量;
第二大平台是社交媒体,主要在手机上运行,它将人数字化,使人类的行为和关系受制于算法的力量;
第三大平台是镜像世界,将使世界上剩余的其他东西统统数字化。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事物和场所都将是机器可读的。
利用AI和算法,镜像世界既可以帮我们搜索现实世界,又可以帮我们搜索人际关系,并催生出新的事物。我们将在5000天后迎来崭新的巨大平台,世间万物均可以与AI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化将完美融合,被称为“镜像世界”的AR(增强现实)世界将会诞生。
在镜像世界里有一个常用的词——智慧空间网(spatial web),这是一个拥有三维空间的网络。为了让智慧空间的一切皆可以运用于现实,我们必须将现有的一切人工发明转换为智慧空间网中的一部分。   
新的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识别,便于让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进行语义连接,实现从“物联网”到“语义网”的进阶。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世界有机地关联起来。
当购买一样产品时,AI就会为你识别,你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它的产地等相关信息。你需要做的只是提问。这就仿佛有人坐在你身边耳语,针对你的问题一一给出答案。AI甚至还可能给你做推荐,比如当你走过书店的书架时,它会告诉你“这本书适合你”。
未来25年
会出现GAFA的替代者
在镜像世界中,人们的注意力会被密切追踪,并有可能被操纵。也就是说,用户极容易被榨取。从长远来看,镜像世界很有可能实行按月缴费的订阅模式,就像我们的宽带费用一样。         
尽管如此,能够称雄这个AR世界的也不会是GAFA(谷歌、亚马逊、脸书和苹果四大公司名称的首字母)等公司。纵观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史,一个领域的主导者从来无法在下一个时代的平台上继续称雄。
软件开发公司微软颠覆了制造计算机的IBM,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将微软推下了王座,超越谷歌的新王者是社交媒体公司脸书。
总之,最多再经历一代或两代人,GAFA的地位就会发生改变。下一个胜出的必然是AR公司。Open AI就是一个绝佳案例,不管未来前景如何,这家初创企业的确是AI领域的颠覆者。
未来如果有一个大型企业可以成为AR主导的镜像世界的大赢家,那么必然会同时出现构建这一环境的数以万计的小赢家。所谓“赢者通吃”法则,就是通过构建环境而产生全新的标准,而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在这一标准上应运而生。 
未来50年
是AI的时代
如果要用“××时代”来描述今时今日,“时代”之前用哪个词才最合适呢?首先,我们可以称自己处于AI时代的初级阶段。
AI并不会扩大贫富差距。到了2050年,世界上最赚钱的工作将会是自动化,以及与尚未发明出来的机器相关联的行业。在未来的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AI还会继续发展,并颠覆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事物都会拥有智能和情感,会出现类似于新产业革命的变化。
智能手机之后应该是什么呢?
第一种是虚拟现实VR,把机器戴在脑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第二种是MR,也就是现实和虚拟混合。你如果把这样一个眼罩戴上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这些现实,而且你真的是相信这些现实是存在的。
2050年的时候,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入“沉浸式计算”的时代。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要和计算相关联,也就是所谓的“普适计算”时代。计算机不再是摆在桌上或随身携带的硬件,而成为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基本上你可以用整个身体没有任何障碍地互动,电脑是全方位可互动的机器。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一样。通过纳米雷达技术,可以知道手指动作的意义。   
在一个新事物产生之初,我们很难预知它的影响会波及哪些方面。同理,我们比较容易想象出“X+AI”的组合,但是很难预测由此造成的影响。
以汽车为例。当汽车遍布全世界的时候,紧随其后出现的是交通堵塞、上下班高峰。那么将汽车换成AI呢?当AI无处不在的时候,当我们使用的所有工具都和AI相关,当我们已经对AI习以为常,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比如再过50年,全世界最牛的、最有影响力的100个智能体里面,也许只有20个会是人类,剩下80个都是AI。最后人类和AI一定是融合,而不是控制。
现在没有人是AI的专家——很多人懂AI,但是没有人是专家。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我们看过去,认为过去是好的创业时机。同样,现在也是最好的创业时机,因为我们还处在AI时代的起点。
未来50年
前所未有的工作方式将出现
近年来我一直倡导的AR镜像世界,可以为更加复杂的生产协作提供必要的平台。在我所能预见的未来中,到处都充满了上百万人同时参与一项工作的可能。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中就出现了类似的情节。
镜像世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数百万人同时参与的、覆盖全球的层叠结构。每一个人都身处自己所在的地区,但同时又和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共同处在一个地球大小的虚拟世界中。
再过10年,估计就会出现可以在工作中使用的智能眼镜。镜像世界会扩展到办公室以外的各种场景,例如机械修理、工厂的培训和劳动、产品设计等。镜像世界甚至能让大企业摆脱台式计算机,并且很有可能走进校园。   
在不久的将来,现实世界中所有的道路、房屋、建筑等实际存在的事物,都会在镜像世界中显示出它们的“数字孪生”,佩戴上智能眼镜就可以使影像叠加在实景之上,被运用在游戏、导航、教学、训练等各种场景之中。
有了这个创意,智能眼镜势必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必需品。而且,它和平板不同,不会被塞在兜里随用随拿,而是时刻穿戴,随时使用。
例如像Zoom这类20多年前就已经开发出来的视频会议系统突然成为刚需,变成最为实用的软件。由于视频会议的普及,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着眼前画面中的人滔滔不绝。这不正是实现镜像世界的第一步吗?
AR和VR可以推动共同协作,因此可能有人猜测,公司这种组织是不是终将失去存在的意义。甚至有人预测,未来自由职业者会增加,零工、短工会带动经济运转,所谓的“零工经济”会得到发展。同时,自由职业者会越来越多。目前地球人口在不断增长,这样的趋势至少还能保持50年。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组织形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人们可以拥有松散的协作关系,没有人主导经营,也没有下达命令的上级。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形式有点像非营利组织。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选择公司以外的另一种模式。


如果再加上区块链、维基百科、Github等工具,协作生产必将更加便利。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异地协作生产的队伍之中,相信伴随这一变化,还会出现更多的孵化机构。
未来100年
将迎来“新生物学时代”
生物技术是继人工智能之后的下一次革命,实际上,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处于一个可以通过生物学转变命运的时代,和食物相关的畜牧业也正在发生改变。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在生物技术领域做到许多事情,实现那些十分复杂又困难的事,比如蛋白质折叠。但生物学上的进步仍然比数字化进步慢得多,因为需要在生物系统中去测试,去验证,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有了人工智能,就有了新的工具,就像我们第一次拥有显微镜,这使研究有了很多不同的路径,帮我们解开一些复杂性问题。如果能用人工智能对每个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就可以实现那种对特定人群有效的微型药物的想法,甚至发明出使人类远离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法。
近年来,我们发现生物科技类初创企业不断涌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第一,生物工具和科技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不需要很雄厚的财力就可以进入这个领域。在此之前,转基因科技操作方法有限,耗时费力,想要进入生物科技领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时间。如今相关工具越来越多,而且也日渐普及。
第二,出现了很多生物科技孵化器。我拜访过一家位于旧金山的生物科技孵化器公司IndieBio。这家公司孵化了很多生产人造肉的公司。它一年分两次,每次培育、协助15家初创企业。也就是说,仅此一家孵化器公司,每年就可以协助注册30家初创企业。
第三,在数字科技公司过于饱和的今天,生物科技带来的创新性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让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片尚未开垦的、有很多商业机会的肥沃土地。相对而言,生物科技领域的竞争还不算激烈,而且也没有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第四,获得融资会更加简单。现在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人们为健康买单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因此,会有许多人愿意为生物科技投资,相关公司会更容易获得资金,保障发展。
我相信,未来100年,生物科技的发展会和今天的计算机科技一样,得到充分普及。
结语:未来世界是“进托邦”
我从来不认为未来会是所谓的“乌托邦”,我更喜欢用“进托邦”(protopia)这个词。进托邦的含义就是,明天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但会变得比今天稍微好一点儿。
我们很难对四个月后的事情保持乐观,但对四十年后的未来更容易乐观,因为“坏事可能飞速发生,但几乎所有好事都是慢慢展开的”。
在过去200年中,人类世界每年都有一点儿改善和进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虽然平均下来每年进步的幅度都不到1%,但重点在于200年间进步从未停止。继续回到微小但持续不断的进步上,这就是时间的复利。  
用汽车来打比方的话,乐观是让汽车行进的油门,而悲观是在弯道和停车时需要用到的刹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想要前进,我们必须要多踩油门而不是刹车。你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才能乐观,同时乐观也给了你长远的眼光。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中信出版社”。本信号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您认为此文涉及侵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