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熊在我们的影视和文化作品里面,曾经出现过很多次。日本的熊本县吉祥物是亚洲黑熊的化身;带着亚洲黑熊胸口花斑的棕熊“熊大熊二”陪伴了不少人的童年;以眼镜熊为原型的帕丁顿熊曾经登上大银幕;懒熊巴鲁也在19世纪英国的《丛林之书》小说里面登场过。
而在今天,1月17号的黑熊保护日,我们则要介绍一下上文没提到的,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熊——美洲黑熊。这位大洋彼岸的黑熊其实就是泰迪熊的原型。20世纪初,小名“泰迪”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因为不忍射杀被自己好友擒住的年轻美洲黑熊,而让自己的小名成为了玩具熊商人所用的标志。
嗯就是这个看上去一点也不像的
上图源:Simplemost;下图源:电影《泰迪熊》
泰迪熊在风靡全球,托它的福,美洲黑熊有幸躲过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疯狂攻击,没有和狮虎一样丧失太多的历史分布栖息地,更没有和日本海狮一样走上灭绝道路,成为了八种熊里面数量名列前茅的熊之一。仅仅一个加州就有25000-35000头,加拿大境内则有40万头,总数那就更多了。
美洲黑熊分布范围,橙色是历史分布区,褐色是现存分布区。图源:animalia-life.club
数量庞大的它们分布在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不少地方,和国内的亚洲黑熊这个黑瞎子一样尝尽世间森林冷暖。在密集森林中安家的它们也喜欢爬树,以此躲开占据开阔地带的棕熊大兄弟。还有的美洲黑熊走到沼泽边,有的选择在人类城市的郊外活动,翻起了人类的垃圾。
树上的美洲黑熊
图源:oceanlight.
而这一方水土养一方熊,不同地方的美洲黑熊吃起了不同的饭菜,形成了16个亚种,也有不同的个头。像是夏洛特皇后群岛的美洲黑熊就因为岛上没有棕熊竞争也有大量鲑鱼作为美餐,成为了最大的美洲黑熊亚种之一,有的体重甚至超500斤。纽芬兰岛亚种的美洲黑熊也是超大的个子。
捕食粉红鲑鱼的美洲黑熊
图源:Wikipedia
再复习一下美洲黑熊和亚洲黑熊以及棕熊的区别。美洲黑熊没有亚洲黑熊米老鼠一样的大耳朵,而是耳朵有点尖。美洲黑熊也没有亚洲黑熊那样胸口的“白围巾”。
亚洲黑熊
美洲黑熊
相比于棕熊,它们的肩膀上没有那么高的“驼峰”,而且爪子比起棕熊短一些。
美洲黑熊和棕熊灰熊亚种对比。棕熊较长的爪子可以用来防身也可以挖掘。图源:adirondackwildlife.org
还有的美洲黑熊“名不副实”,比如科莫德熊亚种全身白色的比较多。还有的美洲黑熊有肉桂色、棕色乃至带着蓝灰色的毛发。但这些不同颜色也分布在不同亚种和不同区域,像是辛那蒙亚种有红褐色的毛发,佛罗里达亚种则是黑色带着油光,加州亚种则是有的黑色也有红褐色,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则有不少金色的。
科莫德熊亚种的白色个体。白色能帮助它们能偷袭到水下的鱼,黑色个体美洲黑熊更喜欢晚上抓鱼。图源:Daily Hive
黄石公园里的褐色美洲黑熊
图源:Wikipedia
它们或许颜色不一样,但是它们却都在本土一些印第安人部族里面,被视为了至圣神灵的化身(它们的棕熊大哥则被视为了邪派精神)。白人来到美洲后,在“嘎嘎乱杀”的同时对美洲黑熊依然尊敬,以一只名字来自加拿大温尼伯的小家伙为原型创造力小熊维尼,还有两所高校让美洲黑熊做过吉祥物。
美洲黑熊的吉祥物形象
图源:activerain.
其实,吉祥物也好,神圣也罢,美洲黑熊只想少遇到一些人的捕猎或少被老大哥棕熊欺负,也别在冬眠的时候被灰狼群欺负,还有自己的宝宝少被美洲狮或者美国短吻鳄偷袭。作为杂食动物希望每年春天找到好吃的动物尸体、抓到鲑鱼的时候能吃到鱼子酱、并且每年都有上好的水果和当季青草、坚果和节肢动物什么的。
把假的白尾鹿当作真的攻击的美洲黑熊,它们有时候也会捕食鹿虽然不算多。图源:Irish Daily Mirror
美洲黑熊虽然可以说是人类世下幸运的大家伙,每个亚种灭绝风险都不大(甚至还允许一定量狩猎)。它们的未来或许会比较光明,而我们人类,要做的也是远离它们,切忌投喂,或者是用防熊喷雾来防护,进入山林时候多结伴而行。
防熊喷雾
图源:thepaper.cn
参考文献
Puckett, Emily E.; Etter, P.; Johnson, E.; Eggert, L. (2015).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of American Black Bears (Ursus americanus) Suggest Four Glacial Refugia and Complex Patterns of Postglacial Admixtur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2 (9): 2338–2350. doi:10.1093/molbev/msv114. PMID 25989983.
https://www.bearbiology.org/
https://animalia.bio/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20307119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11.042
Qiu, Z. (2003). "Dispersals of Neogene Carnivorans between Asia and North Americ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79: 18–31. doi:10.1206/0003-0090(2003)279<0018:C>2.0.CO;2.
birdsandwild.com/moose-natural-predators/
Evidence for a black bear, Ursus americanus, killing an adult moose, Alces alces,January 1994The Canadian Field-Naturalist 108(2):236-
Garshelis, D. L.; Scheick, B. K.; Doan-Crider, D. L.; Beecham, J. J.; Obbard, M. E. (2016). "Ursus american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41687A114251609.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41687A45034604.en. Retrieved 19 February 2022.
Krause, J.; Unger, T.; Noçon, A.; Malaspinas, A.; Kolokotronis, S.; Stiller, M.; Soibelzon, L.; Spriggs, H. et al. (2008). "Mitochondrial genomes reveal an explosive radiation of extinct and extant bears near the Miocene-Pliocene boundary".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8 (#220): 220. doi:10.1186/1471-2148-8-220
维基百科相关内容
撰文 | 大清神龙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