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管是打开微信微博还是小红书抖音,各种和健康相关的热贴热搜随手可见,比如下面这些。

#女子硬抗10天两个肺都白了#
#25岁姑娘体检发现结节无症状确诊肺癌#
#浙江一男子肺部发现557个结节#
8岁男孩感染乙流急性坏死性脑炎住ICU
…..
这些新闻和热搜看多了,忍不住担心自己和家人,然后惶惶不可终日,有时候忍不住就去医院给检查一下,或者遇到孩子发烧咳嗽时恨不得全身检查个遍把这些严重问题都彻底排查。
事实上,是现代人更容易生病,生病就更严重,或者生病更容易碰到一些凶险情况吗?如果想一下现在的人均寿命和前人的相比,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
1800-2017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
现在经济、医疗水平比过去更高,我们比前人都活得更久,但我们在健康和疾病上的担心和焦虑反而更多,我想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发达,信息传播效率更高。
人类历史有300多万年,这几百万年以来,人们主要通过口口相传了解方圆几十公里那些村落里几千到几万人里发生的事,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相对更少。
一百多年前人类发明了电话,我们可以了解更遥远的信息,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我们人手至少一部手机,我们每天清醒的时间一半以上盯着屏幕,我们通过社交媒体彼此连接,并源源不断接受海量信息,实时了解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我们能接受到的好消息、坏消息前所未有的多。
从进化机制上来说,人天然会更关注那些坏消息,因为只有对这些坏消息投入更多的关注,保持警惕做好防范,才会有更大的生存机会。所以在海量的信息里,我们的注意力很自然会放到上面那些坏消息上,和健康相关的也一样。
了解这一点之后,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者,为了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自然也更愿意做这些坏消息的选题,有时还会特意去收集一些凶险的个例来吸引大家的关注,同时会通过一些惊悚的标题来引导大家来点开阅读,并引导大家传播。(你想想自己点开这篇文章有没有因为标题)‍‍
对内容平台来说,同样会偏爱这些可以吸引用户打开的内容,尤其是现在通过算法可以了解用户对内容的偏好,那些被更多人点击的内容,更有机会通过热搜或信息流推荐等机制让更多人看到。
这样越是惊悚的信息,越有人看,看的人越多,就越容易上热搜或被信息流推荐,再让更多人看到,无限循环之后,这些惊悚事件就变得尽人皆知了。
最后,1万个发烧的孩子,9999个好了,1个孩子因为脑炎住ICU或死亡,没有人会留意那9999个好了的孩子,而只会在自己孩子发烧时想到那个因为脑炎死亡的孩子,然后恨不得给自己孩子查个彻底,把能用的治疗都用上,以避免遇到那样的悲剧。
同时,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检测手段也越来越多,从血常规、胸片到呼吸道病原体套餐到超声、CT、磁共振应有尽有,能把是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都查出来,所以这些年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肝结节越来越常见。
没病时的体检也好,有病时的检查也好,这些检查做了,患者安心,医生和医院也可以减少责任和风险,还可以增加收入,提供这些检查的检测和设备公司也有收益,最后皆大欢喜。
不是说那些不“坏消息”的案例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直接视而不见,而是我们作为患者要知道,我们大脑处理信息时天然更关注“坏消息”是在漫长的历史里演化而来,而过去几十年里信息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坏消息”的量要远远超越古人。
如果我们不具有统计思维,不能更客观看待这些个案,不能基于概率去计算收益和风险,只能像古人那样基于本能直觉来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就很可能长久地处于焦虑和恐惧当中,最后在过度诊疗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让过度医疗成为医患的双向奔赴。
最后推荐一下《事实》这本书,读完或许可以改变一些看待问题的方式。‍‍‍‍‍‍‍‍‍‍
相关阅读:

小概率事件当然不是完全不值得关注,而是要更客观去看待,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做什么降低风险,以及投入的动作是不是收益/风险比足够大,比如担心流感的风险是不是应该更早去打流感疫苗。
就儿童安全而言,出行时坐在安全座椅上可降低孩子的风险,这确切的。所以在春节出行高峰来临之际,有孩子的家庭如果还没有安全座椅,则还是推荐准备一台。
怡禾周边 里也有可供选择的,点击下面图片可了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