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18日,朱德总司令为董存瑞烈士题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被正式镶嵌于董存瑞烈士陵园中的纪念碑上。
然而在这之前,隆化县22万人民请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却遭拒绝,而反观刘胡兰却已被毛主席题词两次。
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近几年,关于质疑董存瑞事迹真实性的说辞层出不穷,甚至有的竟出于公众人物之口。这两件事之间有关联吗?难道董存瑞的英雄事迹真是杜撰的吗?

法庭上的英雄后代

1955年,电影《董存瑞》以革命英烈董存瑞的故事为原型,形象刻画了英雄为争取人民解放所作的伟大牺牲。电影中董存瑞手拿炸药包最后喊出的那一句“为了新中国,前进!”成为激励后代奋发前进的口号。
然而多年后,本屡受好评的该片导演郭维却称:“董存瑞的故事,只是后人猜想出来的结果。”
我们歌颂了许多年的英雄事迹,其实只是人们推测出来的而绝非是真实无误?此言一出,立马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社会上各种争议不断。而最为惊讶与愤怒的,当属董存瑞的家属和战友。
董存瑞的家人第一时间将这歪曲历史事实的人与媒体一纸诉状告上法庭。与此同时,当年那些曾与董存瑞并肩作战的幸存英雄,即使已暮年体虚仍坚持站出来为其作证,另有几百名隆化群众签名表示要誓死捍卫烈士名誉。
据郅顺义回忆,他是亲眼见到了董存瑞的牺牲全过程的:那时的董存瑞脚有些跛,仍屹立着挺直了身子,用左手把炸药包举过头顶,紧贴着碉堡的下沿。几秒后,一声巨响传来,董存瑞已与敌方碉堡一同四分五裂,仅剩一件得以证明他身份的袜底。
不过,董存瑞的最后一句话喊得确实不是电影中的“为了新中国,前进!”
郅顺义的任务是掩护董存瑞,他在看到董存瑞准备以血肉之躯做炸药架时下意识的向他奔去。董存瑞见状焦急的大喊道:“卧倒!卧倒!快趴下!”
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仅这一句话不影响英雄的伟大程度,但其描绘的史实却绝对不能允许有任何扭曲。
此后,维护英雄名誉的专项行动更加深入的展开。许多发布侮辱英雄言论的网红和自媒体被公开严厉处罚,售卖侮辱英雄产品的网络店铺被迅速捣毁。
但是,现如今生于和平年代的许多人们,并不了解董存瑞是出于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才要和那碉堡同归于尽的,更不了解这是一座怎样易守难攻的碉堡。

英雄的那些伟大事迹

董存瑞生在1929年的河北张家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仅是个孩童的董存瑞已燃起了熊熊报国志。生在贫苦农村的他受家人影响,身处乱世从未想过独善其身,而是拼尽全力保家卫国。
至他稍大一些后,毫不犹豫的加入了儿童团。他虽个头不大,但智慧超群。在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之时,董存瑞与其斗智斗勇,曾掩护一位区委书记躲过追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英雄。
1945年时,董存瑞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1947年,他又正式成为党员。也就是说,还未满20岁的他不仅参加了抗日战争,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在这期间他表现英勇,屡立奇功,还获得过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8年时,董存瑞参加了冀热察战役,首要任务便是解放被敌人攻占的隆化县。这隆化县自身并无地势上的战略特色,只是因为敌人在其中修建了许多坚实隐蔽的碉堡,故攻打起来十分艰险。
部队展开第一波进攻时,一切向好。解放军的强大战力借阵阵炮火爆发而出,敌人的火力被轻而易举的压制,如破了皮的鼓失掉声响。很快,红旗在苔山之巅迎风飘扬。解放军战士受到极大鼓舞,这已是必胜的前兆,每个人都摩拳擦掌静待总攻的到来。
然而接下来的进攻却没有如料想的那样顺利,敌人的一项军事工程让解放军瞬间伤亡惨重陷入严重危机——那就是藏身于暗处且形状各异的碉堡。
就在战士们呐喊着向前冲锋之时,突然子弹从四面八方射来,许多战士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便已经倒在血泊之中。前进的路途举步维艰,冲上来一批就牺牲一批,要想占领隆化,先要解决碉堡。
但千难万险都绝不可能难住解放军,各种爆破武器迅速炸毁了一部分碉堡。
可一座桥型碉堡却格外难攻,必须有人亲自冲到近处才能成功爆炸。此时已完成了好几次爆破任务的董存瑞再次挺身而出,以不顾生死的坚定背起炸药包。
桥型碉堡,顾名思义就是一座悬空的拱形碉堡。它由桥改造而来,两边是两个方形的支撑台,中间拱起的部分中有许多小窗口,敌人的枪炮就从此处发射而出。因为结构特殊,手榴弹扔不上来,炸药包炸不进去。
董存瑞从一开始就是抱着必死的心去的。
这碉堡四周基本都是空地,没有可以用来做炸药支撑架的东西,若是仅仅把炸药包放在地面上或者碉堡两边的支撑台边,威力根本不足以炸毁整座碉堡并炸死藏于拱起部分中的敌人。
唯一的办法就是人站在桥底,用手托起将炸药包紧贴桥体。
借着战友的掩护,董存瑞一路冲到了碉堡前的空地上,这是最为危险也是最显眼的一处地方。为了防止战友受伤,他叫战友藏在旁边的土堆后,自己或跑或匍匐着向前移动。不幸的是,他的一条腿还是被射中了。
可是战况紧急,战友已死伤无数,顾不得疼痛,董存瑞咬牙一鼓作气站起来跑到了碉堡底下,这是射击盲区。就在这时,总攻的号角吹响,后方厮杀呐喊声渐渐逼近,这是战士们拼尽全力的一击,成败在此一举。
然而若这桥型碉堡不毁,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董存瑞如雕像般硬挺的举起炸药,不久后,敌人的射击停息,我军畅行无阻。很快,隆化县飘起解放军的红旗,隆化人民终于解放了……
可是如此伟大的牺牲,为何却得不到毛主席亲自题词呢?

毛主席未亲自题词的原因

1954年,董存瑞烈士陵园建立。然而战火无情,董存瑞的遗体已被炸得四分五裂,根本无法拼接。且当时为国捐躯的英雄人数众多,解放战争正处紧要关头,幸存的战士们无法为他们一一立坟,只能就地一起埋葬在同处。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董存瑞,以一裹着红布的楠木代替英雄骸骨,安葬在陵园中。
1956年时,国家批准扩建董存瑞烈士陵园,主持相关工作的冀兴坡作为代表,携带着书写了22万隆化人民心愿的书信,前往中央申请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
主席公务繁忙,想要见到主席是件难事。但毛主席曾为刘胡兰等英雄题词,他绝不会忽视任何一位英雄。冀兴坡满心期待,按手续先是去天津换信,然后经介绍见到了优抚司的邹司长,邹司长对此十分重视,让冀兴坡稍等几日。
冀兴坡边在北京找了一个宾馆住下。一次去天安门广场瞻仰伟人风貌时,他正好遇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的修建。冀兴坡找到了负责此事的李主任,李主任被董存瑞的故事深深感动,当即解决了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的用料问题。
得到碑石后,冀兴坡又去见了邹司长。但此事尚未得到领袖批准,司长让冀兴坡先回乡耐心等待,并安慰他不必太担心,主席只是太忙了。一直到次年冀兴坡第三次来京问讯时,仍未得更多进展。
后来一直到他第五次来时,才拿到了邹司令郑重交到他手里的一张十六开题词。冀兴坡兴高采烈激动万分,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拿起这幅字,生怕有一丁点的损坏。但当他打开时,看到的落款却让他产生了一些疑惑。
这是由朱德元帅在1957年5月亲笔题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冀兴坡看到字后的高兴与激动虽然没有减少分毫,但是隆化人民一开始明明请毛主席题词,为什么变成了朱德总司令题的呢?
邹司长笑着解答了冀兴坡的疑惑:刘胡兰和董存瑞都是英雄,都一样伟大。二人虽然都是党员,但董存瑞还是解放军,应该由朱德总司令来题词。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关系密切,更是非常重视董存瑞烈士。
后来这八个大字被刻到碑上并以25两黄金进行镏金,如今和雄伟的董存瑞雕像一同屹立在董存瑞纪念馆。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民来瞻仰纪念英雄之姿。

结语

我们今日所享受的一切美好生活都都离不开当年的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拼死战斗。质疑英雄可耻,历史虚无主义更须严加警惕!
在毛主席心中,所有英雄一样值得敬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人民也是如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