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折腾,牛犟劲,猪欢叫,狗在广场集会,猴子学戴帽,旧债一笔勾销,是非谁知晓?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
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实诺奖既是莫言的光环,也是阅读他文字的门槛——毕竟诺奖得主的作品,一听就不太好读。
但我最近在B站刷到了余华推荐莫言《生死疲劳》的视频,推荐语非常简单粗暴,国粹三连式的
当时就想着无论如何一定要读读《生死疲劳》,今天就聊聊读完后的感想。
第一个感想是,这是一本绝对可称之为天才的作品。
我说莫言天才,也不是单纯指他的文笔,或是故事,而是莫言似乎写了一本我在脑中构思许久,但还没来得及写出来,更确切的说,他不写,我也无法发觉其实自己也想写的作品。
就像是你曾经有过一些想法,别人不提的时候你想不到,当一旦有人将它付诸实践时,你会发现这个想法是那样的天才、却又简单,本来你也可以想到,可是却被他抢了先。
我看《生死疲劳》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感触,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经常被很多读者称呼为“嘴替”,可能莫言老师这一把,也成了所有有此想法的人的“嘴替”了吧。
而我这样说《生死疲劳》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用的两个最重要的元素,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东西——第一是佛教所讲的六道轮回转世说,此生为人,下辈子可能就是畜生,再下辈子又修行为人,下下辈子可能又是什么天人之类的——这种神话体系其实天然就具有一种加西亚·马尔克斯式魔幻主义现实感。而用这种传统文化中魔幻现实的“工具”,去解读同样充满魔幻现实、很多老一代中国人都经历过的某些年代,就有了《生死疲劳》这本书。
怎样?这样一说,是否感觉《生死疲劳》其实很简单,而莫言这本小说也确实透露着一种简单质朴的气息,我看小说时几乎喝凉水一般就把它读下来了。
这也是我的第二个感想,故事的精彩程度完全颠覆了我对莫言,或者说是对诺奖小说的认知。
很多人都以为莫言笔下的故事就是晦涩的、严肃的、苦大仇深的,但这真的是对莫言最大的误解。
在这本书里,不管是故事架构、情节、语言都非常精彩,还会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让你忍俊不禁的段子,让你看得哈哈大笑。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人带着前世的记忆投胎轮回,转世成五种动物,还生到自己后代家里,看起来这是不是相当荒诞?
而这位主人公是高密东北乡的地主西门闹,靠着继承家业和自己精明肯干,混成了当地首富。结果1947年碰上土改,他被民兵队长押到村口小石桥边一个枪子儿崩了。
死后的西门闹来到阴间,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被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地炸,但就是不肯认罪——他想不通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要这样惨死,还要受地狱的酷刑。最后阎王也没辙,让他还阳投胎,但要转生为畜生。
倔强的西门闹拒绝喝下忘记前世的孟婆汤,带着前世的记忆,昂首重入阳间。转生为驴,开始了五辈为畜生的轮回。
第一世名为驴折腾,转生为驴的西门闹见识了人世间1950年起的十年,农村先搞起了合作社,随后是人民公社化,再然后大炼钢铁,西门驴连钉掌上的拿点铁也被要求贡献出来炼钢,随后在三年苦难时期当中,东北乡饥饿的农民,在吃光了草根树皮之后,将屠刀对向“生产资料”西门驴,于是一生奔波却又折腾的西门驴终于被残杀,分尸煮肉充饥了。
第二世名为牛犟劲,活在六十年代,这一世转世为牛的西门闹跟他的主人一样倔强,西门屯的组织上要消灭最后一个单干户,前来劝说入社的人络绎不绝,但主人蓝脸就是死咬着单干不放,不愿“自愿”入社,甚至不惜靠上访讨批示。结果后来wg来了,蓝脸和耕牛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一起遭到游街批斗,最后西门牛因为倔强、死活不愿意拉犁去耕公社的田,被活活烧死在了原先自家的田地里。
还有第三世轮回成猪、第四世轮回成狗、第五世轮回成猴,不展开讲,但这每一世都是在生、死、疲劳中打转的一生,也是他被迫用动物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人世的一生,时代的变迁,人的生老病死、疲劳纷扰,几乎没有人能逃掉。
直到最后的第六世,西门闹才重新转生为人,成了一个罹患血友病的大头婴儿,一旦受伤就会流血不止,注定活不了多久。这又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结局。
而整本书,也可以看作是经历五世轮回的西门闹借一个五岁孩子之口进行一番自述。整本小说宛如世界之蛇耶梦加得,在这里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完成了一个“轮回”。
最后一个感想,整本《生死疲劳》有一种交响曲或格律诗般的严谨。莫言用驴、牛、猪、狗、猴五种动物的视角,分别审视了20世纪50、60、70、80、90这五个中国人所经历的时代。而这五种动物又分别拥有各自鲜明的性格:驴的奔波折腾、牛的刚硬倔强、猪的醉生梦死、狗的精神奋进、猴的世故麻木。这似乎代表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五种处世哲学。
这是我初读这本书以为读到的内核,但细琢磨过后,又发现这五种处世哲学都似乎不足以在这时代的浪潮当中修成正果。五种畜生无一例外的度过了悲剧的一生,最终各自悲惨而毫无意义的死去。
或许就像小说结尾所暗示的那般,只有重新生而为人,并保存好对那五世苦难的记忆,人们才能够迎来一个人所当活的一生。
然而,莫言对这个观点的表达其实是不确切、甚至是有意模糊、混沌的。从这一点上说,莫言的写作,让人感觉不像是雨果、托尔斯泰等世界主要民族的写作者,他们透过小说所表达的观点,都更加明晰、尖锐、且勇气十足。莫言确实有点像加西亚·马尔克斯,他透过小说所想表达的东西,是混沌、甚至有些消极的。我们几乎可以说主人公哪怕活到最后一世,其实也没活明白,他只是在生生世世的不断方生方死中逐渐对当年的执念放下、释怀了。并带着渺茫的希望,重新在新千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再次转生在这个世界。并希望这一世,他所赶上的时代,能好一些。
而对书名《生死疲劳》,莫言是这么解释的,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人世也好,六界也好,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恩恩怨怨,最后实际上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讲,都是一场梦幻,一场空,地球无非是宇宙当中的一粒微尘,一切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又有什么价值,所以你一想到这个浩渺无边的宇宙,又感觉到一切都很公平。
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读书的视角、哲学的高度来读这本书,那你也许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怜悯和宽容,这是对所有人类命运的理解和同情,也是一种真正的终极关怀。
然而莫言也只是教我们怎么去读,然后呈现故事,并不提出观点,更多的内核,更多的感受,大家还是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悟。
莫言这本书写于2005年,用43天一气呵成写完这部作品,
连诺奖评委,当年也是因为看了《生死疲劳》,才决定把诺奖颁给莫言。
它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我做文学院院士的十六年里,没有谁的作品能像莫言的那样打动我。”
而这部作品也注定将打动更多的人,
前不久,读客文化再次再版了这本神作,并请莫言老师写了新的题词,以及终于与这本小说精神最契合的插图与封装。
这让这本书看起来很舒服。
而我在莫言所讲的这个故事中神游的时候,莫名却又情不自禁的这样去想——小说结尾诞生于千禧年的那个西门闹的第六世蓝千岁,如果真的存在,今年也该24岁了,也正是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年纪。对于这好不容易重来一次的人生,他又正在怎样度过,是否对它满意,是否此生活了个明白呢?
还是说,与前世的西门闹一样,他依然看不懂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死后依然会打碎孟婆汤,会经历新一轮的五世畜生的“生死疲劳”?
想了想,后一种假设,真的才是最让人疲劳而又恐怖的事情,而我希望每个看完该书的读者,都是新生的蓝千岁,能度过一个少折腾、少波折的人生。不再有前世那般的生死疲劳。
又也许,六道轮回之中,其实众生皆苦,只有超脱于这无穷无尽的轮回,方是解脱。
读者特惠价:34.9元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全文完
本文3000字,感谢读完,补一篇久违的书评,喜欢请三连加关注,多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