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某天,广州一家埃安门店挂出横幅,上面写着:「中年人失业还有退路吗?网约车专场,三年免息,610 续航,零门槛,月入过万。」

两周后,埃安在官方微博公布 8 月交付情况:52057,并配上「封神」字样的海报。
对一家造车新势力来说,「月销五万」能让品牌位列各种销量榜的前三,绝对亮眼,但对于有广汽集团背书,并一直寻求独立上市的埃安来说,这并不足够。
众人皆知,这 5 万,大部分受益于埃安在网约车市场的高占有率,有网友发微博称「深圳的滴滴是被广汽传祺埃安 Aion S 承包了吗,连续十次取消订单重新叫车全部都是 Aion S」。
网约车成就了埃安,埃安成就了广汽的新能源梦,在广汽将新能源销量在产销快报单独列出来后,埃安每个月占到这个数的 90% 左右。
一家企业表面上还在保持增长,实际上却步履维艰,这种反差正是广汽当前的写照。
埃安亮眼的销量数据掩盖了广汽在产品结构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层问题:本田和丰田过分依赖混动技术,在新四化浪潮中缺乏动力,传祺则缺乏创新,文化保守。当车企生态一旦崩溃,推出再多电动车也无济于事。
仅靠广汽埃安,能挽救广汽集团的颓势吗?在新能源大潮中,广汽集团能否扭转颓势、重回巅峰,将是这个变革时代的一个缩影。

#01 广汽增收不增利

目前,广汽集团旗下共有核心支柱的四大子公司——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乘用车和埃安,各自在市场上扮演着不同角色。

根据广汽集团 2023 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第三季度营业收入 360.6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0%。然而,其净利润为 15.45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 33.18%。

这就是进入 2023 年后,广汽集团的窘境:埃安传祺向前,丰田本田向后,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你退我进」,结果就是增收但不增利。
最大原因,是广汽曾经的现金牛——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销量不振,今年 1-9 月销量均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广汽本田比去年同期减少 23.93%,广汽丰田好一点,比去年减少 10.33%。
销量下降,也导致广汽集团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投资收益从去年同期的 122.68 亿元骤降至 72.81 亿元,降幅高达 40.65%,少了近一半。这个下滑和净利润下滑的幅度基本相同,2023 年前三季度,广汽净利润总计 45.11 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44.05%。
广汽的股价走势
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为什么没给新能源销量做贡献?
因为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 HEV 车型没有纯电行驶模式,无法被列为新能源车。
那为什么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还要一直做 HEV 车型?
这不得不提到广州的《节能车目录》,里面包含了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一些混动或「双擎」车型,如广汽本田雅阁、皓影、奥德赛,广汽丰田凯美瑞、雷凌、威兰达。
根据政策,这些车型虽然不能上绿牌,但中签率却明显提高。
2022 年的节能车目录
上个月,节能车给广汽提供了 40754 的销量,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合资品牌安于现状。
诚然,每个地区和城市都会有偏向本地企业的政策,本地消费者也会对本地品牌带着感情分,但从整个新能源行业趋势看来,消费者偏好在转变,电动化、智能化——以消费者需求为先,势必要求企业启用更变革、更创新的发展战略。
另外还得提一下,广汽三菱这个合资品牌也在今年十月底迎来终局,并将重组后的设备、土地、厂房出租给了广汽埃安。

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看来,埃安已经成为整个广汽的希望,
埃安今年的销售目标是「保 50 万辆争 60 万辆」,截至今年前 10 个月,埃安销量为 394,367 辆,如果要完成 50 万辆的目标,接下来的 11 月和 12 月,每个月都要卖出 5 万台以上。
#02 埃安增量不增收
完成年度目标,看起来问题不大,只是,广汽的增收不增利,来到埃安就是增量不增收。
虽然销量表现强劲,但从广汽集团发布的审计报告来看,埃安在过去几年持续亏损: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埃安分别亏损 6.21 亿元、6.88 亿元,以及 13.89 亿元,2022 年前 5 个月亏损 10.24 亿元,此后,广汽未再公布埃安的盈利情况。
直到今年半年报后,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电话会上说:「自主品牌广汽埃安今年 6、7 月已连续两个月实现盈利。」
这意味着,广汽埃安是比亚迪、理想之后第三家能盈利的国产新能源品牌。但从财报数字看来,广汽埃安的盈利估计也不多,就「洒洒水」啦。
以及,埃安在高端车型市场的表现乏力,大部分销量来自于低端车型,高端车型的销量占比极小。
以刚过去的 10 月份为例,指导价 11.98 万起的 AION Y、13.98 万起的 AION S 分别占据了整个广汽埃安销量的 65% 和 29%,两款车的上牌城市以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为主。
所以,当大家将埃安封为「网约车之王」,一半是调侃,不是觉得埃安汽车品质差,毕竟正如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所说,能跑网约车的车子是真的不多,另一半是为埃安品牌的前景担忧而已。
关于文章开头那则新闻,埃安曾回应「那张图是门店行为,埃安从 21 年开始就做了 B/C 端的渠道分离,网传图片门店经销商具备 B 端和 C 端的销售权限,在未经厂家允许的情况下在 C 端门店做了一场客户活动。 」
也就是说:门店行为,不代表官方立场。但这也侧面反映出埃安的困境:难以分割 B、C 端的品牌形象,门店便「用脚投票」,选择一些能促进销量的活动而已。
#03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为了摆脱低端、网约车等标签,埃安做了不少努力,新品牌昊铂定位高端,上来就是一款百万级别超跑和一款轿跑,但昊铂能对埃安的整体销量和品牌起到什么帮助,还是个未知数。
目前来说,埃安在二十万以上市场中的影响力依然有限,价格区间和销量品类单一,这对埃安后续的技术研发和品牌提升都带来难度。
高端市场难以开拓的另一个后果,是埃安受到网约车行业饱和的影响,今年 5 月以来,深圳、济南、长沙等十多座城市都发出运力饱和预警,并采用停止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证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等动态监管措施。
据青山资本 2023 年中消费报告,2023 年每日新增的网约车司机数比 2022年增长了接近 5 倍。但网约车用户规模却在下降,2022 年,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 4.37 亿人,比 2021 年的 4.53 亿人少了近 1600 万人。
作为「网约车之王」,有一句话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埃安的销量中约 6 成卖去 B 端市场,市场饱和,反映到数据上,埃安自 9 月突破 5 万销量后,10 月已经回落到 41503 辆。
与此同时,作为网约车有力竞争对手的比亚迪秦 Plus EV 冠军版宣布 11 月限时优惠 1 万元,车fans 创始人孙少军表示「对埃安造成挺大冲击」。
此外,尽管埃安总是试图塑造「新造车势力」的形象,要把「蔚小理」改成「埃小蔚」,避免和比亚迪对比,但群众买账的不多,归根究底是埃安的技术竞争力对比其他新能源品牌确实不够看。
在核心技术的革新和车型更新换代方面,埃安动作十分迟缓,其四款主销车型——AION Y、AION S、AION V、AION LX 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垂直换代,而是仅仅进行了小规模的改款。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车型在这几年基本完成一轮关于平台和三电技术上的技术革新,更不必提各车企都在争夺的辅助驾驶「开城内卷」,一位接近广汽研究院的人员透露,广汽要赶上现在小鹏的智驾水平,至少要两到三年。
尽管这些年,广汽埃安在三电技术上有诸多动作,比如自研电池,希望能实现「不给宁德时代打工」的自由,但也有一些遭到业内不少批评的「噱头」,比如实现 1000 公里续航。
但从研发投入来看,广汽集团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和研发费用投入,都远远落后于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公司,也比不上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
图源来自水印:技术小记和修行小盛
#04埃安成全村的希望
广汽埃安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资本运作层面。
2022 年 3 月,埃安加速内部重组,共 794 名员工获得公司股份,通过混改,埃安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并实施增资扩股,一批背景强悍的投资机构入局。当时埃安融资 25.66 亿元,估值 391.76 亿元。 
真正意义上的对外融资在 8 月,埃安在广州产交所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实施增资扩股,引入 A 轮融资。10 月,广汽集团公告称,旗下广汽埃安完成 A 轮融资,共引入 53 名战略投资者,融资综合 182.94 亿元,估值飙升至 1032.39 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埃安的火爆,部分原因来自埃安的确定性,而这确定性,很大程度来自广汽的国企背景,加上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根据广汽集团公布的信息,3 月那轮融资中,埃安拿出 6.55% 的股份,对应 25.66 亿元融资额,估值 391.76 亿元。
这些股份流向了员工和机构,其中员工(主要是广汽研究院的研发人员)持股占比 4.55%,剩下的 2% 股份给了三家机构:一个是国务院直属央企诚通集团,一个是南方电网与南航集团两大央企组建的专项基金南网动能,还有一个是广州国资委下属广州产投集团组建的基金广州爱安。 
在这个过程中,埃安还进行了资产重组。广汽集团将纯电新能源方面的业务、研发人员和资产注入广汽埃安,并增资 74.07 亿元;广汽乘用车以 35.57 亿元生产设备等实物资产向埃安增资;埃安支付 49.75 亿元现金,并承担相关负债。
埃安不仅获得了钱,还获得了广汽研究院的研发人员、专利技术,以及一些实物资产。
和广汽传祺相比,埃安确实是公司广汽的全力扶持的「亲儿子」,最大的支持也是最深的期待,希望埃安能在新能源世界里闯出一片天。
去年广州车展,古惠南也表示埃安不再融资,并正向证券监管机构上报首次公开募股申请的相关材料,拟冲刺新能源汽车科创板第一股,预计在 2023 年底或 2024 年初实现上市。
不过,国有车企剥离新能源子公司的案例很多,但谋求独立上市的成功案例很少 。长安旗下的长安新能源、东风旗下的岚图、吉利旗下的极氪、上汽旗下的飞凡,都在考虑独立 IPO 的可能性。
目前,只有北汽旗下的北汽蓝谷 2018 年在 A 股上市,采取的是借壳方式,极氪则刚宣布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提交了 IPO(首次公开招股)招股书,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截至今年 11 月,还没传来埃安上市的新消息。
- end - 
题图、插图来自:埃安AION 微博
参考资料:《古惠南,野心大于能力》,电动势
《拆解埃安:千亿估值的光环与泡沫》,深途
《网约车运力饱和,如祺出行驶向何方?》,DoNew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