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剖葫芦做成的舀水器、盛酒器。
古语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形容对爱情的专一。而在紫砂器具中,由清代文人陈曼生创制的石瓢壶更是紫砂壶经典器型之一。
▲曼生石瓢;截盖,壶身呈梯形,显稳重朴实,把为“横三角”;壶身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
石瓢壶一开始并不称石瓢,而称石铫(diào,吊)。“铫”字从“金”,原为金属烹器,口大有盖,上有吊柄,煎药或烧水用,后发展出瓷、砂等多种材质。
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曾得到好友周穜(宋泰州人,字‘仁熟’)赠送的一把石制铫壶,十分喜欢。他在《谢周仁熟惠石铫》中写:“铜腥铁涩石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认为铜和铁的味道不适合泉水,说自己更喜欢石铫煮泉带来的苍然、深邃、宽广的韵味。
关于“铫”壶的材质,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表达了跟苏轼类似的观点:“茶铫、茶瓶,磁(瓷)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
▲《高士观瀑图》 南宋 马远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得到周穜送的这把石铫壶后,苏轼爱不释手,一直带在身边使用。他在《试院煎茶》里:“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石铫的喜爱。
这把跟随在苏轼左右、多次入诗的石铫壶,虽名为“石”铫,但具体什么材质,后世不得而知。不过,据目前文献资料可知,北宋时已有紫砂器,那么周穜送给苏轼的石铫,即便不是当时还属“新材料、新工艺”的紫砂质地,也应是特殊石料凿制而成,总归不是寻常的金属器。
 ▲《苏轼后赤壁赋图》元 盛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时,文人尤荫曾得到一件刻有“元祐”字样的石铫,他将其形貌与苏轼《次韵周穜惠石铫》一诗有关描述相互对照,认定这就是东坡故物。
后来,尤荫将此壶进贡内府,为纪念之,他以此壶为原型绘制了多幅《石铫图》赠送友人。
▲清 尤荫画《东坡石铫壶图》,王东石仿东坡石铫壶拓本,顾景舟题跋,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尤荫的《东坡石铫图》流传至今,激发了许多制壶名匠的创作灵感,清代文人紫砂代表人物陈曼生便是其中之一。
陈曼生从画中东坡石铫获得启发,在造型上进一步改进,创制出了⼀款形似瓢器的铫壶,由此开启石瓢类紫砂壶的制作。
后来,陶艺家顾景舟引古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认为“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石铫壶便沿称为石瓢壶了。
作为紫砂壶经典壶型之一,石瓢壶自创以来,经制名匠改良,风格多变。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红华石瓢、矮石瓢、高石瓢等,均是这类壶型的代表作。
做壶时,每位制壶匠人都将自己对石瓢风格造型的诠释注入壶型,极大丰富了石瓢类壶型,为其赋予了可欣赏品玩的百变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晋 陶渊明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宋 苏轼
观复博物馆取陶诗、苏诗“诗文诗意”,推出了两款石瓢紫砂壶,一款扁瓢壶,一款福瓢壶,可品茗读诗,赏茶香诗意。
01
瓢,剖葫芦做成的舀水盛酒器。古语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形容对爱情的专一。
而石瓢壶,是紫砂壶经典造型之一,梯形壶身,上窄下宽,无壶颈,恰似饮水之瓢,故称石瓢。
此扁瓢紫砂壶,以优质青灰泥制作而成。
壶身平曲下压,素处以默;壶嘴外张直出,瘦劲挺拔;采用压盖式,盖面平整,边沿直中带曲,正合壶口,上隆桥钮,钮孔珠圆,提拿适宜;
三角壶把,续‘子冶石瓢’之瘦骨清风,转折有力,捏握处平直,正与外张流口相合。
壶身正面取菊花一丛,执刀如笔,刀力有轻有重,深入浅出,不失墨意。
另一面书刻:“悠然见南山”,借晋陶渊明靖节公《饮酒·其五》之野逸。整壶书画相依,趣意盎然。
02
此福瓢紫砂壶,以青段泥制作而成。
壶身主体呈稳定的三角架构,但线条的处理更加圆润,故在稳重之中透出饱满的感觉;
壶把不是传统的三角形,而是略取方意,仍以拿握舒适为首要;底承三足,足型修成倒置围棋子状,视觉上机巧圆润。
壶身装饰仍以刀笔刻绘为主,一侧为诗文,一侧为图画。
书画一侧刻绘数株绽放的水仙花,斜刀入泥,刀随指腕轻重变化,深入浅出,不失墨意。
诗文一侧刻:“清风徐来,沁我心脾”。“清风徐来”一句化用苏轼《赤壁赋》中词句,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广阔旷达的意境。
1月16-31日
,此
诗文诗意石瓢壶
,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进入店铺搜索:宜兴紫砂壶、扁瓢、福瓢、石瓢壶、雕刻、青灰泥、青段泥等关键词,查看更多紫砂佳器。
点击图片或下方‘阅读原文’蓝字,即可惠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