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写在前面
“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又怎么才能做到呢”
最近身边有几个朋友因为家庭教育头疼,不约而同地问到类似的问题。
“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虽然老套,但很符合很多人的现实情况。这几位朋友他们学历不低,都是不错的高校毕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工作上小有成就,有的还是自己工作领域的专家;生活上孩子、房子、车子都有,在外人看来,是蛮好的状态。
回想几年前,我也是这样问自己的。现在我想说,在教育方面,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教给我了很多。作为真实的案例,我想把我自己的一些自我剖析过程写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感触和收获。
一是家庭中的沟通交流问题:
孩子不听我的!老公不听我的!婆婆也不听我的!
家里时常发生口角,随时爆发“战争”,导致我们心力交瘁。
在经历了自己不被听到,笨拙挣扎渴望被听到,再到真正被听到的过程,我体会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害怕,通过直面自己的感受,改善了家庭中的沟通交流问题。
二是接受不完美:
人人都期待有个温暖的家,快乐的童年,然而现实却不都是这样。
觉察童年的创伤、主动与父母疏离,跳出来,客观的去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现在我开始慢慢接受不完美的父母,也在慢慢接受自己、先生还有老人、孩子的不完美。然后,我们扩展到这个世界,我们慢慢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然后再爱上它。
三是育儿先育己:
作为新一代父母,我们很多人都在学习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育儿前需要先育己,育己不是说这道数学题,家长必须学会后讲解给孩子听,也不是家长英语口语一定要达到几级,和孩子一起对话练习。而是教育方法上,我们懂得怎么指导孩子;性格培养上,我们以身作则,有时候甚至是需要把自己养一遍,培养出更健康的性格,才有能力去引导孩子等等。
 周五
视野 🌏
全文共7221字,阅读时间19分钟
🌿🎨🌏
第一部分,刚妹子也可以变温柔
1
不被听到的内在小孩
我是家里的老小,就是声音不会被听到的家里最小的孩子。
因为在家里,需要先听父母的,父母不在的时候,大多数是大姐说了算,然后再是二姐说。
最后才是我的。很多时候,我还没说呢,这事已经定了。
当然小时候偶尔也会因为姐妹间的意见不一样,和姐姐们争吵打架。但依然是不怎么会被听到,现在想想,我小时候内心深处是孤单的。
直到工作之后,回家去看望哪个亲戚,很多也是他们商量好。我follow的那种。
现在,我已经习惯不在家里的事情上发声。
所以每次在家里待几天之后,就觉得呼吸不过来,因为想法没有被表达。有些事情,可能表达了,也没有被听到。
2
渴望被听到,反倒给了身边人压力
以前先生经常给我说,我总是要压他一头,我自己还不觉得。
因为在我看来,我不是要压他,而是想让他听到我的声音,让他采纳我的意见和建议。
就好比,在嘈杂的环境中,一个人担心别人不听自己的,就要用扩音喇叭提高音量,再加以严厉急促的语气,引起别人注意和重视,并增加气场,施加一定压力,让别人不得不听自己的。
另一方面,我焦虑,这件事情不受我控制,害怕做不好,或者避免不了我看到的问题。
作为新一代的母亲,我们自己读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学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课程,客观的讲,能够识别出一些育儿方法是科学的。
我们可能看不得孩子接受这种“非科学”的养育方式,担心养育不好孩子,比如当我们遇到追着孩子喂吃饭的奶奶、一定要孩子听话的爷爷、溺爱孩子宠孩子的外婆或外公,还有不考虑孩子感受严厉呵斥孩子的孩子父亲等等。
我们想让他们改变带孩子的方式,这时候如果我们用强硬的语气说话甚至是批评抱怨,这样就会造成家庭紧张严肃的气氛,让身边人感觉不舒服。曾经的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3
自己真正被听到、被滋养,
主动改进育儿方法
今年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浸染的第二年,最近感觉到了比较大的进展,我开始有比较深的自我觉察了。
在上海管家宣宣和Ruby队长的鼓励下,我会把在育儿路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困难、疑惑,发在社群里面,把不焦父母俱乐部当作一个树洞,随时放心的去倾诉。
每一次被群里的朋友看到、听到,接收到队友们的支持,都会让我感觉特别舒服,特别受滋养。
一次巴林特小组讨论,我提出来的是问题是:慢吞吞的孩子和急吼吼的母亲。
这种情形也可能发生在很多家庭里:早上起床,从闹铃响起的那一刻,一天就开始了。小朋友不想起,家长变着法的叫孩子起床,开叫醒故事,催孩子起床;孩子的眼睛还没睁开,就开始催她穿衣服穿袜子;甚至抱上饭桌,开始吃饭,看着钟表上的时间很快溜走;又催着孩子赶紧吃饭,吃好饭好出门去上课;晚上回来,开始催作业,孩子不配合,自己的火气上来,家里“硝烟四起”;睡觉前又开始催孩子洗漱、睡觉,好像没一会儿消停。等孩子熟睡后,自己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经过那次几个小时的讨论,Ruby队长和队友针对我现在的状态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和引导。最终我发现了自己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心的焦虑,一个是不敢放手。这造成了每天在“催催催”中度过,起床催、吃饭催、睡觉催、写字催、睡觉也催……
于是,我首先听从Ruby队长的建议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松弛一些,享受和孩子的时光。
对,就是不给自己那么多时间限制,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人生中第一次讲笑话,竟然是讨论会的第二个周末,可乐肚子疼,不开心吃饭。我就临时起意给她讲我买早点的过程。加上一些戏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大串的笑话。可乐就边吃饭边大笑,又不敢笑,笑了肚子疼。
这个过程,简直太开心了!我自己也很放松。
其次,把主动权,给孩子。这个的确需要些勇气。为了给小学做准备,和可乐一起制定了作息时间表。还告诉可乐,今天是不催可乐日。她很开心,虽然做事情会比之前用的时间稍微多一点,吃的稍微少一点,但多数情况洗漱吃饭不用催了,家庭气氛更好了,大家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
另外,我们还针对性的制定了奖励表格,鼓励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小朋友的主动性就更加高了。
4
内心深处“不被听到”的害怕,
才是真正的绊脚石
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我觉察到了内心的害怕,终于有一天,也终于知道说话可以不要那么压人。
一天早上,和婆婆的沟通,因为可乐上课的事情,要麻烦婆婆送可乐去更远机构上课。我耐心的给她讲了具体原因。心中没有之前的那种被拒绝的担心。婆婆竟然欣然接受了。
这一次,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心平气和的力量,感受到了轻声细语的力量。
原来可以心平气和的和别人沟通。原来不害怕了,也就可以心平气和,也就可以温柔。
反过来,温柔的讲话,也可以让别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估计很多人听过那个阳光和风比赛,怎么让一个人脱掉外套的故事。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只是以前不知道怎么做到的 。现在大部分时候我可以做到了,即使有时候能量不足做不到,我也能够清晰的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部分 深究内心的害怕
1
原生家庭竟然影响到我的育儿状态
父母的模式延续到了我的生活中,特别明显的是,生孩子之后。我发现我越来越像母亲,甚至偶尔有一句说话都是原汁原味的母亲的话,焦虑坏脾气暴躁随之而来。
为了还原父母在我内心深处是什么样的形象,最近还做过一个小测试。这个测试过程是这样的: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左手边,自己进入母亲的躯体。然自己变成自己的母亲。用母亲的方式说话、做事情。实验下来,我发现内心深处的母亲竟然是很暴躁、很不耐烦的。因为我一直认为母亲是很善良的人,虽然爸妈两个人经常吵架,我也会觉得是父亲不对。
然后同样的过程,体会父亲是什么样的人。然而这个实验,我不敢继续了,那肯定是更加暴躁的人 。
实验后,我哭的稀里哗啦,知道了自己内心是多么的孤独,了解到自己内心处境是多么难受,心疼的抱了自己好久。
2
保护孩子,也是在保护
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
周末,可乐和先生约定好收拾她的玩具,但到了约定的时间,她舍不得收拾。先生强制动手要拆可乐的搭建,可乐哭的稀里哗啦,动手打了先生。先生很生气。
我看不下去,觉得先生做的太过分,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帮可乐说话,进而引发了我和先生之间的争吵。
事后,我们平静的讨论了这个冲突,有了两个发现:
一是,先生的内心深处,对我是有责备的,觉得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都是母亲引导的不好。以前我会感觉到他的责怪,但他都是矢口否认的。这次他敢于承认了,后面发现即使是这个小小的承认,也可以消除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二是,保护孩子,也是在保护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我不忍心看着孩子的搭建被强制拆掉,我会非常难过的,像撕毁我内心中最珍贵的东西一样,我不想让我的孩子经历我小时候的事情。
那时我们小学的时候吧,具体多大不记得了,大姐买了个吊床。刚拿出来没玩一会儿,父亲回来了,一句话不说,就将吊床当着我们所有人的面,扔进了垃圾桶。
我们谁也不敢捡,只记得当时挺震惊,心里也挺难受的。没想着父亲一句话没说,就直接扔掉了。
真的。就那么的,把全新的东西扔掉了。后来谁也没敢给父亲提过这件事情。
平时,我们也是特别害怕父亲。放学写好作业后看再喜欢、好看有趣的电视,只要他一回来,也会尽快把电视关掉,悻悻的离开。
所以我舍不得孩子的东西被拆掉,我会更珍惜孩子的想法和心爱之物,就像替小时候的自己珍惜它们一样。
3
内心的害怕持续了很多年
可能父母的吵架,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我也是。害怕父母吵架,害怕到硕士毕业之后三五年吧。
到现在,我是不会特别频繁的给父母打电话,一个是不想让他们的情绪影响我。我抵触他们的负面信息。另一个,我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聊什么。
每次打电话,需要做一些心里准备,需要消耗我的能量。可能打电话,一切都好,那么万事大吉;要么打电话,可能真有不开心的,那就压抑着自己内心的不耐烦去听,甚至有时候不想听的时候,还有直接静音不听。
4
深究内心的害怕
刚妹子也可以变温柔,以前先生经常说自己不温柔。其实我的父亲也给我抱怨过母亲不温柔。
现在,也终于知道了,温柔是建立在坚定、不害怕的基础之上的。
一个人害怕你,可能会有两种反应:
A:对你百依百顺,恐惧的、委屈的听从,他的作为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会被你吞噬,成为实现你想法的机器。
B:就是反抗,我有我的想法,不想听你的,表面上硬刚,家庭氛围就会有很多争吵。
在我自己成长的家庭中,生活方面,爸妈之间的关系是后者。父亲总是很挑剔,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母亲害怕父亲,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母亲会硬刚,进而引发争吵,感觉每年过年都会吵,甚至会为新衣服上的一个扣子争吵。
如果您的家庭里有类似情况,可以想想,内心深处是不是存在着类似的“害怕”,我们看到它,接受它,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这一点,也和一个朋友聊过,她也是很有体会。
第三部分 自我成长
1
与父母分离
在我们的成长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自己有些误会和误解。现在我们需要跳出来,客观去看待自己。
以前父亲说我的时候,我会觉得是我做的不好。比如,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面,问我,我有什么用。就因为家里收玉米,我没回家,然后我还和母亲打电话,浪费她们干活的时间了。
挂掉电话,我哭得泪流满面,内疚自己远嫁,平时顾不上他们。后来,我一次次告诉自己,父母的生活是父母的生活,我自己选择的生活是自己的。然后用了很长时间,把远嫁这件事抚平,不再内疚。
最近一次,是因为我在家庭群里面问了句,爸妈要不要出去旅游玩。父亲就开始说,我能给他们多少钱,不要想着带着母亲去玩,耽误他挣钱。然后开始数落母亲的不是。
父母平时的花销其实他们是不缺的,父亲也很能干,这些年出来养育我们,还给大姐付首付买房子、装修等等,自己手里还留了些钱。我最近几年给母亲钱时,父亲还担心母亲乱花,不让给很多现金。
这一次我彻底的意识到这是父母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了,我不会因为这些再怪罪和苛责自己,或者把问题归到自己身上。只是对于我,有点遗憾于这一时刻来的好晚,也有点太不容易。
2
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小时候,每次刻骨铭心的都是父母吵架,而不是温暖。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内心里面一点都接受不了父母的吵架和父亲的责怪。经历过一段时间这些觉察和反思,我知道了我内心深处期待这有一个温暖的家。我期待有一个不发脾气、性情温和、考虑我们感受的父亲;我期待温柔有爱、能听到我们看到我们的母亲。然而现实却没有。
我的想法也曾经分裂过,一方面觉得父母相比其他家长还不错,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一些方面的满足。
现在可以做到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然后才能接受他们,理解他们。
其实我的爸妈是农村里很普通的父母。客观来讲,他们善良、勤劳,包括父亲也是。关于父亲,一方面,我们小时候,父亲很少和我们交流,和我们交流最多的是喝点小酒之后,给我们讲历史,从原始社会讲到近代。
另一方面,父亲肯干、顾家、有担当。爷爷奶奶家很穷,父亲从小知道帮家里干活,年轻时就做各种小生意,开工厂,后来竟然还去北京做生意,拼命挣钱,又舍不得给自己花钱,内心深处可能是对贫穷的恐惧吧。怕自己没有钱,怕自己过的不好,怕家人没有钱花。
关于母亲,现在想来母亲对我们还是比较和蔼的,但精神上的交流比较少。另外,母亲对父亲的不温柔,一来是因为害怕父亲;二来是因为太累了。三个孩子,相差两三岁,用母亲现在的话说,是累的把人都累傻了。但母亲为人善良,孝敬老人,从来没有和奶奶红过脸,爷爷在的时候,对爷爷的照顾也可以说是尽心尽力。
不管怎样,我的父母其实在用自己有限的力量,给了我们最大的托举。自己小升初时,特别期望上一个私立学校,教学质量比较好,爸妈也同意我们去了,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学费是爸妈借了一部分钱才凑上的。高中,大学,研究生,虽然自己也在做兼职挣钱,但也需要父母支持一些。甚至现在父母还会寄一些老家的吃食给我和孩子。
想想在这之前自己,可能是困在责怪自己的情绪里面的,即使知晓这些情况,也说服过自己很多次,但内心依然不接受父母的不好,依旧有着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期待和苛求。
现在有了对自己的不苛责,我也开始告诉自己,我需要接受他们目前的状态。想想周围朋友父母,有的突然生病、脑血栓,有的很突然的去世。我双亲都在,已然是这世上的幸运儿了,我试着降低期待,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心怀感恩,只愿他们身体健康,内心欢喜。我还想说,谢谢您,父亲,谢谢您,母亲。
有一次群里讨论时,一个队友说,允许自己60分,推己及人,也要允许丈夫、孩子、父母们60分。何况,他们不只60分呢。
是的,让我们慢慢感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平静的接受它,然后爱上它吧。
第四部分 我从这里得到了力量
1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支持
我的孩子出生之后,我就在找合适的资源学习,包括买了一些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书,说实话,自己看书学习,进展比较缓慢。
2018年左右,在某公号上看到了童行书院的文章,就关注了,慢慢发现他们的课程平价而优质。2021年,深思熟虑后,我鼓起勇气,报了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课程。
第一学年,自己的工作很忙,很多时候是孩子睡着了,心里很烦躁的状态下去听音频课的。景芳老师的声音听起来特别舒服,很容易让人平静,让人心安。当时的队长是小狼,经常是孩子睡觉后,我们几个妈妈一起开会,特别喜欢大家一起讨论,轻松愉快的氛围,经常是聊的不想睡觉。
在这方面,我的悟性是比较低的,踉踉跄跄的到了第二学年,快速成长期竟然不经意间的来了,然后就有了这篇文章所述的一些觉察和思考。最近一段时间,我能够让自己慢下来,而且能够快速觉察自己的状态。另外,之前学的一些知识点开始内化,ABC理论、脚手架理论、最近发展区等等。
可乐现在进入一年级了,通识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补充,也一直在跟童行的儿童通识课程。我相信,以后再遇到什么育儿方面的事情,不再会像以前那样焦虑和茫然失措。
2
学习的难点
对于我来说,最难的还是第三模块的性格培养,好在在队长的鼓励下,尝试着继续学习,是学习,也是充盈自己的生命 。
印象最深的是,最近学习的“恰如其分的自尊”这一模块。我们深知低自尊的问题,也知道稳定高自尊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就是一个低自尊或者不稳定的低自尊的人。这个自我剖析的过程很难受,我们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把自己身上的伤口打开,不行,不行,不能接受。
本来是来学习怎么教育孩子的,怎么学到这里,发现自己本身带着这么多问题,这怎么能接受,就像做手术的医生,原来都是在别人身上做开刀手术的,现在这个刀需要在自己身上进行手术了。需要对自己进行深度剖析,甚至改造。用群里的话语,就像是把自己撕碎又重组,有点像把自己架在火上的感觉。
然而,如果我们不做进一步的学习,作为低自尊的家长,怎么能培养稳定高自尊的孩子呢。这时候,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们自己先培养自己,把自己养育一遍,把自己的自尊提高一些。
暂停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开始了这一模块的学习,把领读的书籍《恰如其分的自尊》也全部通读了一遍,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当然后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这一路的觉察、反思、改进,都里不卡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课程和队长队友们的学习交流和用心指导。特别感谢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带给我的一些成长。
我知道这条路还有很长,但我们已经在路上,就不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作业,愿有一天我们可以平和、笃定、不慌张,也愿我们的孩子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另外,也特别感谢童行带给可乐优质的儿童课程,我们会一直跟下去,线上课的全家福已经上了两三年,线下PBL 课程落地,我们九月份就开始新的学习旅程了。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我们不只说道理,我们是“从真实案例出发,交流真实的情感”。社群里的朋友们,都是真诚交流,共同反思,互相支招。
育儿从来不是独立的,育儿必须伴随着自我成长,你的眼界打开了,思路才会打开,孩子也才会跟着你看到更多可能性!

你是否想要加入我们呢?欢迎扫码,即可体验!
作者 | 桃子
六岁女孩的妈妈
追求科学育儿,践行育儿先育己的八五后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是如何纾解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