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点击上方名片进入公众号主页-
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写在前面
你有没有来自家庭的,安全的心理堡垒?
你有没有,“错位的爱”?
有没有人,会给你绝对的安全感?
 周二
视野 🌏
全文共2783字,阅读时间7分钟
🌿🎨🌏
在最近上映的“18禁”影片《涉过愤怒的海》中,黄渤和周迅发狠飙戏,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演绎得疯狂又憋闷,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观影之前,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部《父亲复仇记》;观影之后,才发现这是又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悲剧:在专制与冷漠中长大的女儿,怀着对爱的扭曲的渴望,以鲜血写下死亡终局
影片最后,连女儿墓地都找不到的黄渤拎着两大袋纸做的金元宝,悲怆地哭喊:“娜娜,如果有下辈子,我们不要这样了好吗?”
不要这样,那应该怎样?
对于已经做了父母的我们而言,怎样的爱才能成为照耀孩子的阳光,而不是让他们窒息的深海?
金钱,不是爱的度量衡
影片开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数十条渔船乘风破浪,随之响起的是黄渤的旁白。他在计算一共有多少条船,每条船能打上多少条鱼,从而能赚多少钱,而这些钱都是他的女儿娜娜在日本留学的“后盾”。
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
多少家庭卖房卖车,只为支持孩子去搏一个前程。于是家长个人的价值、事业、梦想和追求全部都变成了一艘艘渔船、一条条鱼、一个个数字;于是我们没有时间陪孩子,没有心思和他们交流,心底的爱只能通过为孩子花掉的大笔金钱来表达、来确认。
一个在私立学校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她有很多学生几个月都难以见父母一面。父母对他们总是有求必应,不惜花高昂的学费送他们上学,但孩子们想要的仅仅是一个拥抱、一些亲切的交谈、一段和父母相处的时光而已。
我们给的爱,和孩子想要的爱,错位了。
在这个“内卷”的世界,父母想要努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当然无可厚非。但亲子之间的爱从本质上是诉诸于内心、而不是物质的。那些挥金如土的“富二代”,真的是从小就那么渴望金钱吗?是不是因为他们总是无法获得“非金钱”的爱,所以才退而求其次?
黄渤饰演的父亲常年在外打渔,对于女儿失踪、以至于自己需要暂停工作来处理这件事而耿耿于怀。纵然如此,他却时时都要对外强调:“我和女儿关系很好!”“我常年漂在海上,不就是为了给她挣学费?”但最后警察调查发现,娜娜在濒死之际从未给父亲打过电话。父亲以为“很好”的关系,不过是一场自以为是的幻觉。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与父母之间要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首要条件就是双方在物理空间上的接近。
“在一起”,很重要。
有实验表明,当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会拥有自主玩乐的兴趣、以及探索陌生事物的勇气。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有了至关重要的安全感。
孩提时期建立的充分的、足够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闯荡的底气,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独立地去爱别人。
孩子想要的爱,是“看见”
如果金钱不是爱的度量衡,那我们应该如何表达爱?
一个重要的方式是:“看见”孩子。
孩子的丰富情绪,那些难以言说的委屈、掺杂了内疚的挫败感、勉强压抑的难过,需要被看见;
孩子的心理表达,那些天真的情感、朴素的心愿、小小的骄傲,值得被看见。
但影片中的父亲是如何对待娜娜的?他不顾女儿的哭喊,对着她心爱的小猫喷杀虫剂;在女儿发烧时用浸湿了冷水的毛巾搭在她脸上,差点让她窒息;他还逼迫女儿一个人在风高浪急的大海里学游泳,让海边长大的女孩终身“恐水”……
家长“看不见”孩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缺乏觉察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不值得被看见。但就像妈妈听到婴儿哭会去拥抱他一样,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对自己心声的每一次回应,都是爱。
影片中的娜娜,表面看上去开朗可爱,内心却极度缺乏安全感。她的心灵与生活分裂成了两个世界。生活看似与正常人无异,上学、打工,稳定又积极;但缺乏父母之爱的心灵却阴冷而敏感,总像溺水之人一样在渴求爱,以至于到了令对方难以忍受的程度,最终酿成悲剧。
实际上,所谓“看见”孩子、“照顾”孩子,更重要的是诉诸于心灵层面:
来自父母的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接纳和相信自己,从而获得让内心安稳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安全的“心理堡垒”
为治愈而存在
一个平平无奇的衣柜,在影片中成了令人揪心的存在。小时候的娜娜,每当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都会躲进衣柜;而濒死前的娜娜,也是在衣柜里发出无声的呐喊。
实际上,这种“疗伤”性质的空间是我们人人都需要的一种“心理堡垒”,它带给我们安慰,让我们得以平复心情、恢复能量,继续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有人沮丧的时候会去打拳,有人悲伤的时候只想呆在阳台,有人工作的时候喜欢去咖啡馆……
对他们来说,让人专注于运动的拳击台、安静无人的阳台、热闹的咖啡馆就是一座座“心理堡垒”,为他们营造出安全、放松、解压的氛围与环境,为心灵留出平复和疗愈的时间。
“堡垒”并不仅仅是指实质上的某个地方,也可以是喜欢听的音乐、让你舒心的香氛、没有目的的漫步等等。心理堡垒的存在,就像在充满压力焦虑的现实,和想要复归平静的心灵之间开辟出一个缓冲带,让我们得以整顿心情再出发。
从亲子交流的角度来看,孩子为自己找到的“心理堡垒”,也可以成为父母观察和认识孩子的途径。
影片中娜娜的父亲打渔归来,总能看到女儿躲在衣柜里。他如果能早点意识到“衣柜”这一心理堡垒的特殊性,从而发现女儿的孤单与期盼,也许就能早点觉察爱的失位。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安全的心理空间:聆听孩子的心声但不要基于评判;无条件给予孩子正向的关怀和接纳;用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心来看待世界,与他深度共情。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在孩子童年时期给予其积极的关注,可以让他们真实的自我得以形成和表达,从而不扭曲、不拧巴、不压抑、坦荡光明地度过人生。而“积极的关注”包括关心、陪伴、同情、认可、尊重——既是“在一起”,也是“看见”,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能量之源。
《涉过愤怒的海》片尾,导演还是留下了一个温暖的画面:
幼年的小娜娜再度从衣柜里钻出来,看见父亲向她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的笑。于是她也笑了。阴影散去,阳光满地。
但愿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永远都能这样微笑相伴。
在时代的裹挟下,卷似乎成了一种宿命。父母看不见孩子需求,急功近利,《涉过愤怒的海》就是这样一场错位的爱,造成了需用一生去治愈的悲剧。
但看看周围你会发现,有的人在有限的,并不算太好的环境中,仍能飞起来。
充盈和满足,永远不是来自于外界;内心的富足,从来不是和外界挂钩的。
而父母的爱才是孩子内心富足的基石。父母应该如何守住爱护孩子的本心,给他成长所需的理解和关爱?
留点时间,先问问自己:你给了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么?你帮他的内心竖起了坚强堡垒么?
孩子成长是不可逆的,莫待无花空折枝。作为父母我们没有时间怨怼、悲叹、质疑……
养育孩子前,我们先需要滋养自己。现在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你更好的自我认可,帮助你和孩子达到更紧密的联结:
扫码了解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体验营吧!
要知道,并不是焦虑才需要上课(就像并不是身体发出预警了才去看病),所有想获得更多幸福,获得自我成长,获得更多内心力量的爸爸妈妈都适合来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这是适合每位家长的“心理健身房”!
一年包场的”心理健身房“才1000多,还有景芳老师直播连麦4次/年+专家老师2次直播/年+温暖的小队长们伴学......
年末大促更有好礼送不停,真的很值得!
倒计时2天,不要错过今年最后福利哦!
作者 | 星一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索菲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在读)
童行书院教研老师
人文、教育、心理跨界研究者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这部电影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感想?你认为对孩子的爱应该怎样把握尺度?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