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米粒妈,看更多教育好文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该来的终究躲不过!
昨晚忙里偷闲,我和闺蜜小聚了一下,聊着聊着,整个人差点崩溃。
她是个讲究人,两娃妈,平时不管多忙都会定时拾掇自己,出门要得体又漂亮。

但昨天,她双眼布满血丝,厚厚的粉底液都遮不住黑眼圈和眼袋,仿佛瞬间老了十岁。
我很惊讶,问她:“你家娃都上小学了,怎么还熬得跟个熊猫似的?又不是半夜要起来喂奶。”
没想到她重重叹了口气,说自己最近八辈子的霉运都一起到了
原来,因为娃要上小学,她家去年好不容易上车一套学区房,房贷每个月8000多。
好景不长,近一年身边到处都是裁员的消息,她和老公也很慌,有惊无险苟到前两个月。
她还是被裁了,整个部门直接解散。
买房几乎掏空了全家的积蓄,还贷全靠她老公,家里还有几张嘴嗷嗷待哺。

这可咋整?
于是她马不停蹄开始找新工作,心想只要钱给到位,其他一切都好说。
上个月终于找到了,薪资打骨折,大小周,经常加班到深夜,这下家里两娃彻底被放养。
因为接送不及时,作业忘记带,小测成绩垫底等等......已经被老师在群里点名好几次了。
没办法,她只能偷溜出来,然而公司管得严,还没偷溜几次,她就被主管约谈了。
干脆把老家的婆婆喊过来帮忙吧!她想。
但看着家里局促的两房一厅,她又开始纠结,婆婆过来难道让她睡客厅吗?
就在夫妻俩还没商量出头绪,生活一团乱麻时——
孩子出事儿了。
有娃的家长都知道,去年12月简直就是“地狱月”,各种病毒就没停过。
娃有点咳嗽发烧都可能是感染,医院随便排个号都是几百上千名起步。
她家老二也没躲过一劫,烧了整整两周没退,医生说不对劲,去做个详细检查。

这一查,竟然是脑袋里长了个肿瘤!
说到这里,她情绪一下激动起来,眼睛通红,声音带着哭腔:

“我这两天刚托人找了床位,送孩子紧急住院了,我今天来是想找你借点钱,前期治疗保守得30多万,我是真没辙了,不然我不会开口......”
这下变成我慌了,连忙安慰起她来。

怪不得这段时间总不见她人,朋友圈也不晒娃了,原来是遭难了。
我心里五味杂陈,同时也有点纠结。
这年头,有几个中年人日子容易呢?
拿我自己来说,学费,绘本、乐器、辅导班,有空还要带娃去游学,房贷车贷,父母养老,哪哪都需要钱。
同为中年妇女,我最能体会这个年纪的心酸和无奈。
身上本就有千斤重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就是压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犹豫片刻,我最终还是应下了她。
多年好友,我怎么忍心看她的孩子连生的希望都没有!
当晚回家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想起几天前刷到的一条新闻,让我这老母亲心情更加复杂。
“妈妈,我听话,你让阿姨不要再扎我了好不好......”
病床上的小女孩眉头紧皱,脸上挂着泪水,她哭着、喊着、哀求着。
一旁的男人再也忍不住,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那正是他4岁的女儿,米朵。
去年6月,米朵突然流鼻血,开始还以为是天太热上火了,没太在意。
但鼻血怎么都止不住,爸妈这才感觉不对劲。

连忙带去医院查血常规,住院三天,米朵一直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医院很快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米朵家属是吧?孩子得了急性髓系M5白血病,高危型,先住院化疗吧,后续要做移植。”
原以为是普通的上火或感冒,一查竟是癌?!
这个结果如晴天霹雳,一瞬间打蒙了米朵爸妈。
从那天开始,米朵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每天面对的不再是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查体、骨穿、腰穿、抽血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3次PICC留置针,如同3场小手术,平时坚强乖巧的米朵被疼得拿头撞床,拔针管子,哭得撕心裂肺——
一期化疗不算顺利,米朵病情持续恶化,出现肝脾肿大和肠道感染,一双稚嫩的小手变得青紫。
看着孩子受罪,一旁的米朵爸妈几度崩溃,有时默默看向对方,眼里就会涌出泪花,哽咽呜咽,难以自忍。
为了让孩子好受点,化疗开始选用昂贵的进口药,12000一支,连输6支。
为了减轻副作用,又用最好的抗生素吊着,6500一支,连续使用一周。
米朵这才艰难地熬了过来。
可以这么说,她脆弱的生命完全是用钱一点点堆出来的。
三疗结束后,米朵成功进行了干细胞移植,出院后要每天吃抗排异的药,按时来做骨穿和腰穿。
本以为米朵会很快好起来,再次背起书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快快乐乐地上学。
然而,短短半年不到,米朵就复发了。
这意味着过往的努力顷刻化为乌有,且治疗会更加昂贵。
之前的化疗和移植已经花费上百万,找亲朋好友借钱,找校友募捐,这些都试过了,还背着几十万的外债。
为了全身心照顾女儿,夫妻俩工作也早已中断,想卖房,又遇上开发商违规,工程延期。
不仅住不进去,还拿不到房产证,每个月3000多房贷。
痛!太痛了!!
看不到一点希望!!
想到这,米朵爸妈在病房外相拥着痛哭:“宝贝儿,是爸爸妈妈对不起你......”
当时看完,我这个当妈的也是泪流满面。

都说医院是最烧钱的地方,不仅是花钱如流水,简直是洪水!
无药可医时还能用命运安慰自己,有治疗的方案却掏不出钱,甚至比没有救更痛苦。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一旦孩子重病,根本不是生与死的对决,而是有钱和没钱的对决。
大家不要觉得这和自己完全无关。
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每年新增儿童癌症患者近4万,平均40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
同时,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儿童第二大死因,每年因癌症去世的孩子超过1万名。
以上是整体数据,对于个体而言却是0%和100%的差别。
前段时间有一个案例,1岁女童被确诊为白血病,仅仅因为用了仿瓷碗!
这时有人可能会说,不是有医保吗?

没错,这几年国家医保一直在不断完善,每年医保局和药企的“灵魂砍价”切切实实给患者带来了福利。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医保有起付线和封顶线,实际情况是:高不报、低不报,中间部分报。
而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
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现存的医疗福利大蛋糕一平均下来,也只能做到基本兜底。
也就是大病得靠自己,小病才靠报销。
所以现实就是,很多孩子在确诊的那一刻,就几乎被宣判了死刑。
试想,如果哪天意外真降临到自己孩子身上——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钱给孩子最好的治疗?用最好的药?
是否有足够的存款保障孩子后续康复不受影响?安心养病?
紧急关头是否要卖车卖房?卖掉以后一家老小住哪?孩子上学怎么办?成长会受到多大波及?
扪心自问,我们手里的钱,真的能为孩子抵挡命运的狂风骤雨吗?
过去三年里,米粒妈我见过太多生死离别,生命无常。
今天再次认真劝各位家长朋友:
能用小一部分钱转移出去的风险,不要等到生命攸关时,才不得已赌上全部身家。
尽早为孩子做好托底保障,是我们家长最大责任心的体现。

但很多家长真打算买保险时,却发现到处都是陷阱,后台也经常有宝妈向我抱怨。
说自己被亲戚朋友和业务员忽悠了,买多、买贵或买错了保险,买的时候钱花了不少,真到紧急关头时却拿不到救命钱。
因此,如果有一家平台,能够站在坑人产品的对立面,把行业黑幕、保险漏洞,研究的清清楚楚,对我们的帮助将非常大。
当时我正是被一家平台的上述服务吸引,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体验了他们的「1v1家庭保障规划服务」
说实话,非常惊讶。
这是我对比过市面上那么多家机构,服务最耐心细致,产品最齐全,方案最专业的!
他们不会一上来就给我推销热门产品,更不会喋喋不休的电话骚扰。
而是完全站在我的角度,从上千款产品中为我精细化挑选最适合的,性价比最高的,再量身定制一份家庭保障方案,比传统机构节约60%的费用。
极端风险下如何维持家人原有生活?
孩子看病怎么做到不花一分钱?
大病造成的收入损失如何弥补?
等等,全都做到有理有据,清清楚楚。
方案里面详细涵盖了家庭定位与诊断分析、保障缺口的量化,保障方案的定制,资产配置的合理建议等等,十分专业全面,含金量巨高!
说个小细节,孩子生场大病的花费精确到了患病后的5年生存期。
这意味着,大病后可以安心拿着几十万静养身体,孩子的成长不会受到影响,更不会给家庭造成任何经济负担。
亲身体验之后,我还去线下考察了他们的公司,确认资质齐全,安全有保障后。
我不仅大力推荐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还连续送过7次他家的福利,大家体验后也都说好,确实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为了让更多家长朋友也能体验到专业可靠的保障规划服务,也作为新年福利——
米粒妈特意争取了200个新年福利,原本需要699元的保障规划服务,现在再次免费给大家体验一次!
米粒妈亲自体验,强烈推荐!
大家也长按二维码体验下吧
除了送福利,他们还提到由于新规出台,未来一个月内很多好的产品都会下架调整,重新洗牌。
这也意味着,很多高性价比产品或将不复存在!
所以真心建议大家不要错过这次咨询机会,每个报名的家长都能免费获得3份家庭保障规划方案!
人生无法重来,成长需要规划。
多一分用心,孩子、父母和自己就少一分伤害,尽早规划保障需求,才能避免“风险裸奔”。
最后再唠叨一句,和孩子一起保持健康!
名额很快抢光,抢到赚到!米粒妈第8次倾力推荐,限200个,手慢无!报名如下:
米粒妈频道送2024首次粉丝福利
🎁

扫一扫领取
即可
免费获得价值699元
1V1家庭专属保障定制方案3份
+
家庭资产增值规划服务
长按识别二维码

领米粒妈专属福利,前200名专享
福利名额是我辛苦争取来的,只有200个,预约完就恢复原价,手慢无! 
另外,这次报名成功的朋友,米粒妈还为大家争取2份额外超值福利:
① 免费获取易理解、能操作、可落地的专属保障方案3份!
② 免费获得全网首发的《家庭财务规划地图》一份!
新版地图只送不卖,包含50个模块、165张图表和832个知识点,干货十足有趣易懂。
米粒妈频道2024首次粉丝福利
前200名专享!把握机会!
扫码领取上述2份额外福利
(附赠)家庭资产增值服务
 或点击阅读原文领取米粒妈专属福利,服务限前200名!手慢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