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tt Zeng/HBX
Music Jobs 是 Hypebeast 旗下的音乐主题栏目,通过与音乐产业内各个细分职业的代表性人物展开对话,从单独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职业路径出发,去窥探特定岗位乃整个产业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明堂唱片音乐人 Lu1」,Lu1 的自我介绍简短直接,没有特定的音乐风格作为定语,亦没有提及自己毕业于 UCLA 及过往在音乐圈层获得的种种成绩。伴随时间流逝而来的成长和阅历,告别男孩阶段的 Lu1 更倾向于朝内看,而看见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情绪」,这也是在我们的采访中他提及频次最高的词汇。
《blue》封面
明堂唱片
是颜色、是情绪,「blue」也是新专辑的名字,Lu1 用旋律和歌词精心调配《blue》的七年历程里,尝试忘掉前两张《男孩》和《午夜列车上的告别》由直觉驱动的创作模式,也在摆脱爵士说唱音乐人的固有刻板印象,通过不同的表述、多元的风格去捕捉并输出体内那些暗涌的情绪,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他用音乐将情绪的形状临摹出最真实的自我。
令人诧异的是,音乐并不是 Lu1 的本职工作,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洛杉矶生活,在亚马逊做着和代码打交道的编程工作。也许正因如此,Lu1 才更明晰音乐创作在其生活当中存在的目的和必要性,得以毫无顾虑地直面内心去做自己认可却又游离在主流审美外的音乐。
Outfit: HBX
Shari Sun/HBX
籍着他请了六周年假回国发专辑和巡演的契机,Hypebeast 邀请到 Lu1 作为我们最新一期 Music Jobs 的嘉宾,Lu1 与我们分享了自身的工作经验、创作习惯与见解洞察等内容,并从「兼职音乐人」这一身份为考虑或正在兼职做音乐的读者提供实用的建议。
国内大部分人对我的理解还是刻板的、标签化的,「Lu1 是爵士说唱音乐人」,但我现在没有在做爵士说唱。
你现在是兼职还是全职做音乐?有想过全职做音乐吗?
我本职工作是在亚马逊做编程,大部分时间在洛杉矶生活。有两个原因导致我不去全职做音乐。
一是对自我的认知,我是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如果要靠音乐来生活的话,它是不稳定的,我肯定会有非常多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会直接影响到我的音乐。
第二个是国内大部分人对我的理解还是刻板的、标签化的,「Lu1 是爵士说唱音乐人」,但我现在没有在做爵士说唱。生活在庞大的体系中,每个人对你的评价都是趋同的,你就像在看镜子一样,镜子里是舆论和媒体叙述的你。看习惯了之后,你会愈发觉得镜子里的就是自己,无法区分真正的你到底长什么样子。在生活的环境里,我们都是可渗透的,都是一个自我和环境的结合。脱离了当下创作环境的自我还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不知道。
Outfit: HBX
Shari Sun/HBX
如果全职做音乐的话,你觉得这对你的创作而言是否是一件好事?
在我上面说的那两点当中,我觉得不是一件好事,但从时间上出发我觉得是好事。特别是在做《blue》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如果有时间我可以做到更好,这张作品可以完成得更快,但是没有富余的时间,所以只能在有效的时间中去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Outfit: HBX
Shari Sun/HBX
在德勤、亚马逊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如何影响你的音乐事业?
它可以让我做音乐上的决定时不考虑商业价值,如果要考虑的话,可能整张专辑听起来都像是《月光》或者《running》,但因为没有这个顾虑,所以我可以做其他的歌,而且我觉得这样的音乐有其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比如说在《男孩》有首歌叫《伸手摘下了》,或者像《划破气流的人》,它们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我的工作和我对生活的一个选择,我发现这些选择对我自己的影响和我需要对选择负责时的情绪。
当然,工作上的方法论也有利于我对自我信息的管理,做专辑有点像项目管理,我会创建一个表格追踪我有多少首歌,这些歌的进度都在哪里。
因为有另外一件我感兴趣的事情,它让我的工作更有边界感,我更可以把这件事情 Timebox 起来。
你的音乐创作又是如何反哺你的正职工作?
音乐创作让我生活更有平衡。如果没有音乐的话,工作无疑会侵略到我的生活里,做音乐的时间都空出来了,我肯定得做一点事情,也许会纯玩,但更有可能会去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可能是白天没有完成的事情之类的。因为有另外一件我感兴趣的事情,它让我的工作更有边界感,我更可以把这件事情 Timebox 起来。
Outfit: HBX
Shari Sun/HBX
在你的工作中,有什么会令外行人意想不到或惊讶的事情?
也许是音乐产业的工作量?我曾经有这样的误区,在做《男孩》时就认为很简单,音乐写完了简单混一混,然后母带做完后,网络上传一传,一首歌就出来了。但是在这背后其实是有非常大的工作量的,如果你对声音和表达是有要求的话,你知道得越多你就会花越多时间去做一些尝试或  Fine-tuning,剩下 20% 的工作往往要花 80% 的时间。
创作只是一部分,在音乐之外还有宣发、巡演等一系列工作,这一切并不像我最初所认为的这么简单。
新专辑中你与许多新老朋友进行了合作,此前一直 Base 在国外的你是如何与合作对象们保持高效协作的?
非常非常困难,我觉得是个非常大的难题,但以我个人经验总结下来可能就是两点:
1. 在和混音师的对接上,如果你对混音的要求是它必须跟你想象的差不多,这样你必须也要做到差不多的工作。给到尽量少的文件给混音师,你人声的和声组要初混好,音量均衡差不多要做好。
2. 跟音乐人合作的话只能通过大量的文字沟通去做到,同时你也要知道跟你在沟通的是一个和你有着完全不同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人,他输出的东西就是会和你想象的存在差异,如果你觉得这是不可以接受的话,也许合作这件事情不适合这首歌。
Outfit: HBX
Pitt Zeng/HBX
你通常会如何度过你的一天?
工作日早上起来会跑一下步,然后去上班,我上班时间比较灵活,所以可能十点多才到公司,晚上差不多七点多回家吃晚饭。剩下的就是属于音乐的时间,但我并不会每天都做音乐,有时可能就听听歌或播客,看看书或电影。

但如果正在执行某个项目,我每天都会留出一两个小时尝试着写歌,不管写得好不好,因为我觉得创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创作的时间单位,它是以天为计算的,你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
周末睡蛮晚的,起来可能就两点了,然后会自己煮点中午饭。吃完饭可能就是看书,我周末其实花很多的时间看书,剩下的其实就跟工作日一样。
Outfit: HBX
Pitt Zeng/HBX
你此前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你是如何解决的?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忘掉之前的创作习惯,我有刻意地去做一些不同的尝试。譬如最开始做音乐时我们需要通过技巧来证明自己,之前写词时我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我被韵脚框住了,写不出韵脚之外的东西,可能一个韵脚已经定义了剩下的内容。后来我发现我们不需要在一个这么严谨的框架当中去做这件事。
《blue》做到了一个听起来似乎没有韵脚,但其实是有很多韵脚的状态。韵脚是分散在歌里面的,这给我非常大的自由度,我可以选择在走不通的时候换个韵脚,这两句话不押韵,我可以让第三句话重新押,或者我可以押了同样东西之后,放弃一段时间,然后再回来押原来的韵。
大量的阅读,不管是书、电影还是生活的细节,而且是「素读」,即不带偏见地去阅读。
在创作时,你会遵循什么行为习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大量的阅读,不管是书、电影还是生活的细节,而且是「素读」,即不带偏见地去阅读。偏见很多时候会妨碍到我们接受一些新的事物,让自己更开放地接受更多事情是很重要的。第二个是沟通,跟别人说话也是很好的方式,因为沟通可以让你通过语言勾勒出你思维的轮廓,有效地提炼你的思考。
Outfit: HBX
Shari Sun/HBX
能分享下你在音乐行业工作后才学到的知识或道理吗?
耐心,不断地去做一件事情,你永远会慢慢地进步的,也许会很慢,但是它永远会越做越好。
将创作作为一个习惯,这样可以将启动创作的恐惧最小化。另外,我希望大家去写一些对自己诚实的音乐。
对于想兼职做音乐的读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觉得我的建议对他们来说并不受用。因为坚持自我表达的创作人,不管外界说什么他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而另外一些希望通过音乐来养活自己的,他们需要能敏锐的判断大众的取向。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思考,可能没法给到合适的建议。

如果真的要建议给到一个建议,我觉得一个有效方法是将创作作为一个习惯,这样可以将启动创作的恐惧最小化。另外,我希望大家去写一些对自己诚实的音乐,而不是写以为别人想要听到的音乐。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服务的,你能做的就是让这首歌创作忠于你自己,这是最好的表达,你自己会感觉到快乐,这件事情也更容易持续下去。
Outfit: HBX
Shari Sun/HBX
你如何看待未来五年音乐行业的发展?你认为你的工作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迁?
我不知道后者,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下张专辑要写什么,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前者,但可能有一些期望能分享吧。
就像选秀节目的出现,它相当于给音乐行业建立起了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因为某某得了冠军,所以这个东西就是好的,其他的声音就被掩盖了。但现在看客散去,更多创作者出现之后,大家会逐渐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方向,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做他们觉得好的音乐,也许未来会更出现更多小众的音乐,给音乐产业更多不同的养分。
最后,你还有什么想跟我们的读者分享的吗?
我们小时候总会有一个听音乐的习惯,试图让自己喜欢一些大家觉得好的音乐,而不去听一些大家觉得不好或者大家没有做评价的音乐,你不太会去探索。但强制自己喜欢大众喜欢的东西是很怪的一件事,你其实可以更真诚地对待自己和自己的喜好,你觉得这音乐好你就听,你觉得不好也不用强制自己去听,因为音乐就是一个让大家快乐的事情。
Outfit: HBX
Pitt Zeng/HBX
相关精彩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