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时,已年近花甲的溥仪突然受到中南海邀约,是毛主席亲自设宴邀请他共度新春佳节。
此时的溥仪已褪去一生浮沉争议,隐姓埋名的在北京植物园中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自力更生。
他虽因自己过去种种罪行而自知无颜面对国家和人民,但他自改造出狱后深受主席照顾,很想去当面表达谢意。
席间氛围原本轻松活跃,但在主席问了一个问题后,溥仪当即陷入尴尬的沉默之中。
此问如何而来?溥仪又是如何作答的?他的回应中可藏有谎言?

主席玉玺之问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已彻底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迎来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变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至六十年代初,社会主义工业化蓬勃发展,新中国各项革命成果已获得深厚物质保障。值此新旧交替之际,开国元首与末代皇帝在春节会面,有着奇妙的时空交错感。
溥仪虽曾为一国之君,但这些年的颠沛流离早已让他没了半分神气。现在要和人民拥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同吃饭,说不紧张那绝对是假的!他自收到邀请之时起就一直坐立不安的,尽管他深知届时宴上不会有人为难自己。
与主席一同到场的还有章士钊和程潜等著名革命先辈。溥仪见这满桌人就自己一个外人,起初略显尴尬,举手投足间尽是局促,只见别人谈笑风生他却融不进去,又不好冷了场子,只得处处陪笑,屁股底下是如坐针毡。
此情此景任谁在场都会不由得在心里感叹一句:昔日九五人上皇,今日布衣心惶惶……
毛主席见状赶紧把溥仪招呼到身边来坐:“你不要跟大家见外!这要是放在以前,我们可都是你的臣民哩!”言毕大家哈哈一笑,席间氛围瞬间活跃,溥仪觉得屁股下的板凳都舒适了不少,心情当即放松下来。
不过让溥仪疑惑的是,这好歹是国家领导人吃的饭,怎么只有一道荤菜?
主席大概看透了他心中所想,笑呵呵的解释道:“现在还有许多人民尚未吃上饱饭,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实在咽不下那玉盘珍馐,我已很久没吃肉了。但是今天你来,我特意嘱咐厨房加了肉菜,你快尝尝味道如何。”溥仪闻言眼中泛起泪花,对主席产生了更大敬意。
就这样,溥仪和主席聊起家常,从他的身体状况聊到婉容近况。突然主席很是随和的问了一句:“你这传国玉玺现在在哪?”让溥仪再次陷入尴尬,他支支吾吾好半天才吐出三个字:“不知道。
传国玉玺作为封建皇帝天赋人权的象征,相传自秦代起便已成为证明政权合法性的信物。
这么重要的东西,主席好奇也是正常。而溥仪既然是最后一个皇帝,竟然不知道国之至宝的下落,说出来谁信?
但主席对此事并未往心里去。他告诉大家,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传国玉玺再好,也不过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不必过于在意。接着他讲解起开国大印来:相较于玉玺上百姓看不懂的篆书,开国大印用的是宋体。材料也并非是稀世美玉,而只是一块黄铜。
时代变了,毛主席这样“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人,怎么会在意一块玉玺?况且溥仪的回答是有几分可信性的,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往事中推断而出。

末代“囚龙”生平

溥仪生在1906年,是道光帝的曾孙子,为宣统帝。他三岁那年就得登真龙宝座,不过好景不长,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打飞了清人的辫子——满清一夜倾颓。
不过此时的溥仪也才六岁,这翻天覆地的变更似乎与他无关。他依旧可以住在皇宫,吃穿不愁有人伺候,排场上一点也不比以前差。因为按照民国临时政府的议定,他可以享受退位优待,每年能得400万两(后改为400万元)保障日常开支。
这期间的清宫萎靡之貌,众人荒诞之姿,在著名电影《末代皇帝》中已进行过深入刻画,相信很多朋友亦有所了解。那么退位后溥仪的现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1917年,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的溥仪被张勋拥戴复辟,这一顿折腾也仅挣扎12天就宣告失败,演了一场遗臭万年的荒唐闹剧。到了1924年,北京政变由冯玉祥发动,鹿钟麟拿枪指着溥仪脑袋叫他赶紧从紫禁城滚蛋,这下溥仪连家都让人端了。
不过他心志“坚强”,过惯了皇帝日子自然心不死,逃到天津还心心念念想着“复辟大业”。那时的他或许打死也想不到,他这个心愿竟然在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由日本人帮忙实现了。
为了控制东北,日本人把溥仪“请”到吉林,给他安上一个“康德皇帝”的帽子。这下提线木偶溥仪上线,自由逃亡溥仪下线,自此长达25年的“多方看押”开始:在东北受日本人管,日本投降后被苏联人关,回了中国又在抚顺监狱里被关,一直到1959年他才完成改造获得自由身。
在这期间,溥仪大部分时间依旧有专人伺候,以至于他出狱后进入植物园工作时,常因无法独立应对日常生活而闹了不少笑话。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关心,不仅劝溥仪的亲人们多多帮助他适应生活,还劝溥仪找一位夫人。
溥仪也很听劝,1962年的时候和时髦的新式女子李淑贤开启了他第四段婚姻,可惜五年后他就因为尿毒症去世了。
就这样,溥仪登龙椅登的跟跳楼机似的上上下下。而在他的种种经历中,有一维持他生存的关键因素,那就是自宫中带出的亿万珍宝。传国玉玺便如那无数珠宝古玩一样在溥仪的辗转逃亡中消声觅迹。

追踪传国玉玺

溥仪尚在清宫之时,有一位老师名叫庄士敦。受庄士敦影响,溥仪自我意识觉醒,渴望脱离祖宗历法,穿西装打领结,做新式青年。他的梦想就是能够解开宫墙束缚,去外国留学。所以自那时起,他就已经开始为逃亡做经费上的筹划。
政府说是一年给四百万,但那个时候时局动荡,政府尚且自顾不暇,哪能及时拨那么一大笔钱给溥仪?当然是能赖就赖。另外,万一有一天他被赶出紫禁城,宫中宝物不都落入他人之手了?于是这个时候溥仪就把心思放在了偷运宫里的古玩字画和钻石翡翠上。
溥仪自己虽然出不了宫门,但他的弟弟溥杰能啊。所以这兄弟俩就想了个好办法——赏溥杰。
溥仪先是下令清点宫里祖宗留的财宝,然后每天“鉴赏”书画,鉴赏完了就立马赏给溥杰。一开始还比较收敛,隔几天赏一批,但后来他变本加厉,直接演变成日日赏赐。五个月就赏了一千三百多件。
除此之外,这哥俩还想了个好主意。当时溥杰每日进宫伴读,一些原版古籍和他的课本大小相仿,于是他还伺机夹带出了许多古籍。出宫后的溥杰自然很对得起哥哥的“皇恩浩荡”把这些东西安全储存在醇亲王府中。
更有意思的是,溥仪在紫禁城里大婚的时候,要按光绪帝的规格来办。可今日不同往昔,他哪来的那么多现金?所以只能派人去北洋政府讨那拖欠的“优待金”。北洋政府听了也头大,他们更拿不出钱来。
这个时候政府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个妙招,他们先是从皇宫里搜罗了许多古玩宝贝,用这些宝贝来抵押贷款,再把钱给皇宫用来结婚。事后他们还拍着胸脯保证,等有钱了就把宝贝赎回来。结果自然是谁都没等来北洋政府有钱的那一天。
此时溥仪的玉玺鲜有用武之地,他又不能把它卖了换钱,还不如一张画来得实在,于是便被抛于脑后了。
皇帝大婚保留了溥仪最后的体面,但谁人不知一切都已摇摇欲坠?宫女太监人人自危,监守自盗的事情常有发生。溥仪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根本管不了那么多。
后来他逃到天津,又从天津到东北的路上,这些东西是能卖则卖,不能卖就直接拿着跟村民换饭吃。其间还被士兵抢劫过,被没文化的兵痞砍砸撕毁过,他自己也扔过不少,可谓是处处散财。
这段时间里,溥仪都没有关心过传国玉玺的下落。然而就在他准备第三次登基之时,一摸随身包裹方发觉大事不妙,祖宗的权威被他给弄丢了!
这时他开始努力回忆,或许是他忙着从紫禁城往外搬字画的时候,玉玺被宫女太监偷走了?是冯玉祥赶他走的时候他走的太匆忙,被冯玉祥给截去了?是他在路上逃亡之时不小心遗失了?还是被外国人抢了藏在了国外?
玉玺的真正下落已被埋在历史尘沙中难以寻得。而溥仪说谎的可能性实在微小。因为他在被辗转关押多地的途中,已经连缝在随身皮箱里的小钻石都交出去了。在他成为公民的那一刻时,身上的唯一财产是一块在出宫后买的手表。况且玉玺大而沉重,已是废帝的溥仪拿着毫无意义。

结语

毛主席的无心之问竟引出一段如此深远的历史,而那枚传国玉玺的结局可谓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溥仪作为历史人物,便应该被辩证的看待。这位封建皇帝能被改造为发自内心拥护新中国的公民实乃一大好事,我们相信他在颠沛的一生接近末尾之时没有说出欺骗毛主席和人民的话,期待有更多的人能从此事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国家的宏大胸怀。
更希望随着时间推移,关于传国玉玺的更多蛛丝马迹和民间故事能被挖掘而出,毕竟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史料价值,若能早日归于国家,便能产生深远意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