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行业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出清,已经进入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据中基协数据,2023年,全年注销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有1725家。在注销类型上,不同于2022年,2023年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明显多于主动注销。
2022年之前,我国存量的私募股权与创投基金管理人一直维持在15,000家左右,而2022年4月份开始逐步下滑,特别是2022年底前和2023年,呈现大幅下滑态势,存量出清速度加速。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和一级市场的募资环境息息相关:过去几年,大部分一级市场从业者都坐了趟“过山车”。十年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热钱不断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资本寒冬就猝然到来了。自资管新规以来,募资难问题常谈常新,“到今年,创投圈至少有千家投资机构处于停摆状态
尤其是2015年前后成立的基金,第一支基金在退出期,而在资本寒冬下第二支基金的募集却并不顺利,弹尽粮绝,大多是中小VC。”北京某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由于在管基金还未到期,部分机构还能依靠管理费过活,可以说是“僵而不死”。由于无法筹集新资金,他们会慢慢地裁员,靠管理费维持运作,同时试图尽可能地挽救他们的投资组合。这类VC/PE被海外投资圈称为“僵尸基金”(Zombie fund)或“日落基金”(Sunset fund)。
在美国,僵尸基金现象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涌现。据Coller Capital数据,2008年美国VC/PE基金持有的未变现净资产价值约为2200亿美元,比1999年以来的任何一年都多。其中的关键原因是2008年市场资金供给急剧下降,众多VC/PE无处补血,最后沦成了僵尸机构。
如今国内众多VC/PE面临着相同的处境,没有募到新基金,也没有退出回报,更没钱做新投资。腰部及以下投资机构已经很难体面的“活着”了募不到钱,就只能“节衣缩食”,裁员、降低差旅标准已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今年起,我们的出差标准全面下调,能坐地铁就不打车,就拿来北京出差来说,金融街的丽思卡尔顿早已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现在标准直接降到350,只能住到南四环外的特价酒店了。”某从业者笑谈。
“我的前公司已经裁的只剩下合伙人了,公司的办公室2023年中就退租了,节约成本线上办公。”某从业者表示。
而今,一大波投资人失业,还在的投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人了,叫“募资”人、“招商”人可能更合适——大部分GP的投资已经基本变成招商行为,靠和地方政府合作专项基金度日。投资人放低身段去学掼蛋、喝白酒……都是为了和“金主”们说上话。招商变成投资机构的业务标配,就连头部机构也成立了专门负责招商和返投的部门。
大潮之下,大量“僵尸基金”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如转型为财务顾问(FA)等角色。
另一方面,行业“扶优限劣”政策也在持续升级,2023年以来一系列新规落地,私募登记备案新规、私募基金条例等政策接连出台
  • 2023年5月1日,中基协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生效。《办法》延续了监管扶优限劣的导向,被誉为史上最严”登记备案新规。包括私募基金管理人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或者等值外币、私募基金的管理人不得超过一家等。
  • 2023年7月9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公布,私募投资基金行业首部行政法规正式出台,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七章六十二条,还对创业投资基金作出特别规定,强化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其中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多项注销情形,包括自行申请注销登记;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因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重大违法行为被追究法律责任等。
  • 2023年7月14日,为了规范中基协的自律管理工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基金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协会发布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检查规则》,明确了中基协对私募管理人实施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的具体要求。
同日,中基协还发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处理指引》,其中规定,因失联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等规定,妥善处置基金财产,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因失联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被注销登记之日起3年内,不得重新登记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或者主要出资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负有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自被注销登记之日起3年内,不得担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或者主要出资人。
监管趋严,将加速VC/PE行业的优胜劣汰,也是在净化市场环境,有利于私募股权基金回归私募定位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根本方向。
对大量中小VC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行业一旦进入下行通道,要扭转颓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多修内功、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才是最关键的,在2024年“活着”就是胜利。
为了更好反映中国母基金行业的发展动向,母基金研究中心在对全国的母基金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推出《中国母基金行业收益报告》。这是中国母基金行业的首份收益报告,母基金研究中心旨在全景式分析中国母基金行业当前收益情况,更好反映中国母基金行业的收益现状,提高中国母基金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以更好助力中国私募股权母基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获取报告全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