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是大J职业所,别忘了二条是讲给孩子们听的职业故事哟~
文|大J职介所
图|(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世上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要不是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听到有朋友说:我的工作是“生物药研发、疫苗研发”时,最可能会“哦”出以下三连句:
哦,这工作挺高科技哈?
哦,钱挣得多吧?
哦,我前阵子得了流感高烧40度,那个特效药根本抢不到,早知道找你就对了吧?
听了这三个问题,丫丫没有笑话我,她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零星还蹦出几个新加坡口音的英语单词),一字一句慢慢地认真回答:
药物研发、疫苗研发确实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领域,而是一个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人力和漫长时间的行业。
我的薪水算不上很高,但够我用了。
买药找我没有用,我都不知道这辈子经过我自己的手研发的药物和疫苗,能不能有一个成功,真能上市去卖的,就算真到了成功那一天,也不归我来卖。
图片来自:网络
20年前丫丫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一晃20年过去了,互联网爆发起来,似乎“生物学的世纪”这样的词都很少有人再提起。
没想到是新冠肆虐全球这三年,硬是把“病毒”、“抗体”、“核酸”、“疫苗”这些词,强制性植入了我们的生活。
确实,刚刚过去的三年,也让我对丫丫的这份工作,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图片来自:网络
01  
比报纸还长的说明书
就在准备采访丫丫的前一天,我刷到这样一条短视频:有人花220元买了一盒“感冒药”玛巴洛沙韦片,盒子里总共装了两粒药。
——还有一张展开比报纸还大的,印满了密密麻麻文字、图标和符号的说明书。
留言区有一条高赞评论:两颗仙丹,一本秘籍。你不亏……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我把这条视频发给丫丫看,问她:这种搞出仙丹加秘籍的活,就是你干的活吧?
这回丫丫笑了,她说,视频里的巴洛沙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对新冠、流感这类病毒感染性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这当然不是她研发的。
但是她所从事的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发,确确实实就是在不断地寻找对人类某种疾病有治疗效果的药物,或者有预防效果的疫苗。
而且那份比报纸都长,上面明明写的也是中国字,但老百姓们几乎看不懂,也根本不想看的说明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比作是药物研发这份职业的“说明书”。
这份工作,还真就是“周期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特别复杂、特别复杂、特别特别复杂……”
图片来自:网络
02  
药物研制的商业流程
丫丫说,药物和疫苗研发生产也是一门生意,而且是一门相当大的生意。
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致来看,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大概需要投入20亿美金,10-15年的时间。
更要命的是,药物研发这种事,成功率相当低,不同来源的数据显示的成功率大约为1%到10%,最好的情况下,研发10款,用了200亿美金,成功上市一款。
最差的情况下,几千亿资金砸下去,一点要成功的意思都没有。(现在大家知道两颗药和一张说明书为啥能卖220了吧)
在新加坡读完博士,做完博士后以后,丫丫一直在海外制药企业工作,公司的商务部门首先要决定,为哪一种疾病,研发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或者疫苗。公司管理层敲定了“目标敌人”之后,项目成立。
项目成立后,产品开始研发,首先要选定一个研发方向,找出“某个,某几个可能有效的方案”。
而后进行实验室内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
图片来自:网络
真找到了“种子选手”,就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进入人体临床实验一期、二期、三期。
研发阶段搞得差不多了,又要对如何能够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这种药物(或疫苗)进行严密的论证、测试、报批。
之后,不管你想在全球哪一个国家上市卖药,都有一套非常复杂、相当严密的审批规范。
新药上市以后,还要继续进行四期临床实验……
参与这个过程的人,可能包括科研人员、药物化学师、生物学家、临床医生、临床试验专家、样品测试人员,数据分析师、法规专业人员等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
当然,整个药物研发流程可能并不完全在一个公司内部,也会有大量的外包、外采及合作。
而真正能进入人体实验的“种子选手”,在一到四期的临床实验中,可要先后在少则数十、多则数万名患者身上实验。
图片来自:网络
前文短视频中出现的那张比报纸还密密麻麻的药品说明书,正是所有这些实验的成果之一,尽可能要把药物的作用原理,有效剂量、最大安全剂量,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等等信息,一股脑地展示给每一个使用药物的人。
“我的岗位英语名称叫做Scientific manager(科研经理),从项目成立开始,我的工作就是确保方方面面都顺利,让以上这些业务过程按时按质完成。”丫丫说。
“你说啥?一个项目15年,啥啥你都管,你这不是去上班啊,你这是去当妈啊!自己生一个娃养到上大学也就18年吧?”我吓了一大跳。
“说起来还真挺像的,但我可不止是一个孩子,我手里现在有好几个项目在并行,每个项目都在不同的阶段。”她说。
嗯,这我能理解,不就是老大高三、老二高一、老三初二、老四小学三年级,老五幼儿园大班,老六还没断奶么……
图片来自:网络
03 
纯理工出身的“老母亲”
丫丫说,给药物和疫苗研发当“老母亲”这件事,倒也不像是真养了五六个娃那么热闹。
她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就是先捋一下手上的每一个项目,看他们目前都在哪一个阶段,按照现阶段的进度表,今天应该干哪些事,这些事是不是都达标了。
本阶段的风险有哪些,该跟进就去跟进——看看实验数据做出来没有,报告写好没有,预算超了么?
遇到问题是正常的,遇到了就要去解决,比如进度没跟上,就要去看,是实验出问题了,还是报告出问题了,还是物资供给出问题了,还是哪个环节上的外部审批出问题了,哪里出问题就解决哪里。
图片来自:网络
丫丫本人是武汉大学药学本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读的研究生,读博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后还做了几年博士后研究,期间在新加坡结婚成家了,随后就进入第一家制药公司开始做肿瘤药的研发。
我问丫丫药学这个专业,跟医学关系紧密么,丫丫说当然也有一点交叉,但药学主要是学药物在身体中的作用原理等等,相对来说,学医几乎都是要直接去面对人和疾病,而药学其实往后退了一步,直面患者的情况很少。
从一线的实验员,一直做到项目管理,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自己会做实验,看得懂报告,才能做如今的管理岗位。
图片来自:网络
高中就是理科生的丫丫,一路走的是纯理工,纯技术路线,但当我问她工作那么多年,自己在职场上做得最对和最错的事情是什么时,她的答案竟然是同一件事。
她说做的最对的,是在跟团队沟通时保持真诚:我会直接跟大家说,我知道现在这个行业跳槽是很正常的。
我们在项目中相遇的时间也就是这么几年,合作关系远远大于竞争关系,目标都是好好做成眼前这个项目。所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能做到就说能做到,做不到就直接说做不到,互相坦诚,相互帮助就好。
图片来自:网络
而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在大量的沟通工作中,有时难免会带进一些个人情绪。
“有时候大家看到我也是很烦的,总觉得又来催进度了,可能我刚刚瞄了他一眼,他就立马说,明天给你……我什么都还没说,就已经被嫌弃了。而越是这种时候,就越应该避免自己也把情绪带进去。”
可这个世上哪里有人能没有情绪呢,一个项目合作那么多人,总有几个是性格跟自己不对付的,或者沟通方式不习惯的,不带情绪哪里可能呢?
“坏情绪是一定会有的,那就更不要忘记初心。”
图片来自:网络
两年前,丫丫还在从事肿瘤药物的研制,有一天,她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准备把旗下一家研究机构迁移至新加坡,这是个带有慈善性质的机构,会专门为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研制疫苗和药物。
她立马投递简历,通过面试,成为了这家带慈善性研发机构的一名Scientific manager(科研经理)。
丫丫工作的办公大楼
巨烧钱的制药行业,不可能不考虑挣钱。
越是大规模的人口,越是迫切的需求(救命药),就越能带来商业利益。
像新冠这样的全球疫情,必然会催动全球加紧研发出诊断、预防和治疗新冠的试剂、疫苗和药物。
各类抗癌药物,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等等,也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方向。
但这世上还有很多罕见病,还有很多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存在区域性的传染病,这些病不能没有人研究,药和疫苗也不能没有人去做……
“不要忘了自己进入制药行业的这份初心,也要相信对方怀着同样的初心,带着它去坦诚地跟每一个项目成员沟通,自己真的就能情绪少一点,更直接、更实际一点。”
说到这里我突然恍惚了一下,一个理工学霸,一个从博士阶段就在海外生活工作,一直在外企做研究和管理的“科研经理”,最想分享给我的职场经验,竟然是“不忘初心”这四个字。
图片来自:网络
04  
天坑和淡定姐
今年38岁的丫丫说,20年前她参加高考,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但竞争太激烈了,她是被调剂到药学专业去的。
药学什么都要学,生物、化学都是基础课;在学习和研究生涯中,她也逐渐从以化学药研究为主,走到了以生物药研究为主。
我问她,现在都说生物已经从当年的抢手专业,变成了天坑专业,你怎么看。
如果你有亲戚朋友的小孩想学生物,或者学药学,你会鼓励还是阻拦呢?
丫丫说,生物学相关领域,当年确实非常火爆,当年一股脑冲进去了,目前就业市场就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所以会有人说是坑。但以后就把它当作一个平常的职业选择吧,行行出状元嘛。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一个孩子自己真觉得很感兴趣,很喜欢,那是不是必须像你一样考上985大学,还继续读研读博,才能找到好工作呢?”我又问。
丫丫说,当年她在武汉大学的同学,也有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而在新加坡,以她本人就职的公司来说,也同样会招收本科毕业生。只是不同学历可能进入行业时的等级会有所不同。
所以要不要学生物,要不要读研读博,关键还是,这个孩子到底对生物有没有兴趣,对事物背后进一步的机理有没有兴趣,他是一个能坚持下去的人么?
图片来自:网络
“那即便是像你一样,博士读完了,找到药厂的工作了,职业前景和收入是怎样的呢?”
丫丫说国内她并不清楚,但是在她工作的外企,职业上升路径很清楚,有什么样的兴趣和资历,能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制药研究这个行当,也并不都是安安静静呆在实验室里的实验员,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刚进公司是可以做一线研究员,也有人就是很喜欢在一线做研究员,那就可以一直做下去,并不是非要去做管理。管理和研究员都有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
图片来自:网络
制药行业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而复杂:
比如跟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打交道,
比如跟各种各样的药物销售渠道打交道,
比如你想要为非洲某地区的某种传染病做疫苗,那也很可能需要与当地人打交道,还有动辄数十亿美元的预算需要把控……
这个行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性格张扬外放或是沉浸内敛,擅长一丝不苟地做实验或是长袖善舞地谈判,都是行业需要的,当然了,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并做出一些成绩,那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收入,她说考到新加坡读博士是有奖学金的,学费生活费都够用了。
博士读完正式入职,月薪按老家湖南的标准也不低了,她觉得够用了;
至于现在,做为一个管理者,我没问她现在的薪水是多少,我猜她的回答还是这句,够用了。
我再接着问她,手上管理这些项目,动不动就要10年15年才能见个结果,而且结果还很可能是没什么结果,研发了半天,就证明了此路不通——这份工作难道不会让你焦虑么?
她说,有一个师妹曾经送她一个外号,叫淡定姐;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好像确实从小就是一个蛮平和的人,小时候过新年,家里会让大家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然后烧掉祈福,她每年写的都是同样的愿望:要快乐啊!
“我妈每次看到我就说,你怎么每年都写这,我说这样就够了。”
真正活到了中年,她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么有天赋的人,但是她相信坚持的力量,她觉得只要一直在这个行业,一直在做,一直在坚持,肯定就会走得远。
“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不是说什么择一事终一生。反正就慢慢做,时间还久呢,还长着呢不是么?”
图片来自:网络
05 
不要装标准答案,装一点家国天下
丫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快6岁,儿子也两岁多了。
丫丫的两个孩子
我问她,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会特意给孩子做一些科学启蒙么?比如从小就告诉他们细胞是怎么工作的。
丫丫说,其实没有。
她心里还会有一点矛盾,当孩子看过西游记,遇到打雷下雨会想起雷公电母时,她一方面觉得自己似乎应该给孩子讲讲打雷下雨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又觉得,把童话和神话的这种想象空间留给孩子,也许比告诉他们一个答案重要得多。
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许将来证明都是错的,科学给的不是终极答案,只是一种可能性。
不管孩子说他觉得答案是什么,我们不要着急去说,“你这个是瞎说,你这个完全是错的,我说的就是对的”,首先我们不要打断他自己去探索世界和他自己认知的过程。
不同的人,不同的学说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会说,你自己可以观察想一下,你觉得你会选择相信哪一个。
丫丫说她对小朋友的教育,也像对自己的工作一样,更多是看着远方梦想的无限可能,而不是盯着眼前这一题的答案。
丫丫和孩子们
“不是有一句话么,眼里有诗和远方,你看到的就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工作也是这样,心里面装点家国天下,星辰大海。眼前的焦虑就会少一点。”
我特别特别同意丫丫这句话。
为了采访丫丫这位生物制药领域的科研经理,我最近在网上查找学习了很多资料。
当我向内看到人体中的30万亿到40万亿个细胞,是如何勤勤恳恳地为了我们的普通生活而工作着;
当我向亿万载之前看去,看到人类为了寻找生命起源而穿越的那些璀璨的光阴时,身边的这些烦恼和疲倦,的也会随着目光和心胸的开阔而一丝丝淡去。
最后把两部特别好的视频作品分享给大家,对生命科学和疾病、健康等问题有兴趣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看完这两部作品,一定能有很多收获。
一个是很值得带娃一起看的动画《工作细胞》,打开B站,搜索名字就能找到。
长按图片扫码可以直接观看
另一个是B站的一部超级过瘾的科普片,一个半小时长的《一口气看完碳基生命数亿年的演化之路》
长按图片扫码可以直接观看
另外还要唠叨一句,职业教育都有二条,是讲给孩子们的职业故事,记得把录音放给孩子们听。
如果你想看更多职业介绍,可以点击文章开头图片进入专辑#大J职介所,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职业,欢迎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和我们联系。
大J叨叨叨
昨晚发的《发完这篇,感觉要大断货丨直播预告》,感受到了大家和我一样爱珍珠的热情了。
咱们大日子是16号(也就是明天)早上10点和晚上7点开播。但大半年来和京润谈定制款,battle机制,我也算学到了不少珍珠门道。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想了解更多珍珠到底怎么选更划算,可以今天晚上7点来听听总裁的独家分享。
愿意参与我们采访的各行业朋友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填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