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狼,著《五代十国风云录》《三国原来是这样》《血溅江东》《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荣是个好皇帝》等二十余部历史书籍
来源:地图帝(ID:dtdmap)
江苏省是经济强省,散装的十三兄弟个个牛气冲天,都是全国百强市。江苏省南边的邻居浙江省(简称浙)同样是经济强省,东北的上海(简称沪或申)更不用说了,合在一起称江浙沪。
还有个词叫“宁沪杭”,宁是指江苏省会南京,沪是指上海,杭是浙江省会杭州。南京、上海、杭州形成一个大三角,在这三角之间有很多经济强市,比如江苏省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省的湖州、嘉兴。不过宁沪杭的地理范围相对较小,不能完全把江苏省和浙江省容纳进来。无论是长三角,还是宁沪杭,都和江苏省的苏北地区,浙江省南部的金华、温州等地关系不大。由于电子商务的流行,又出现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名词,叫“江浙沪包邮”。
沪是上海,浙是浙江,都是各自省市的简称,可江苏省的简称是“苏”,为何叫江浙沪而不是苏浙沪?江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元朝。
元朝入主中原后,在都城附近设中书省(腹里),为削弱地方加强朝廷统治,利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将全国其他地区划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总计十一个省:中书、甘肃、河南江北、湖广、江西、江浙、辽阳、岭北、陕西、四川、云南。
江浙行省(江浙省),辖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长江以南、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省治(省会)杭州。
明初以南京为中心,将今江苏、安徽、上海的区域,设为直隶,南北跨淮河与长江,东西从大别山到大海。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北平所在的区域设直隶,原来的直隶变成了南直隶。
清初将南直隶改成江南省,治河名臣靳辅说:“江南省(南直隶)是各省之首,疆域广阔,形势堪称龙蟠虎踞,襟带长江而北控大河(黄河),文物、财赋、物产,甲于天下!”
清朝的八大总督从北往南,从东往西分别为直隶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明朝的钱袋子和米袋子依赖南直隶,清朝的钱粮主要仰仗两江总督所辖的今江苏、安徽、江西、上海。
由于两江地区的富庶,经济实力强悍。两江总督无疑是八大总督中最肥的一个,手握兵权,钱粮充足,朝廷对他们又爱又怕,忌惮三分。担任过两江总督的有: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刘坤一、张之洞、尹继善等,都是大名鼎鼎、权倾朝野。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江南省拆分安徽与江苏(含今上海),是按照东西方向拆成两半,无论安徽还是江苏,都是南北跨淮河与长江的省份。取江宁府(南京)和苏州府的首字称江苏省,简称为苏。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称安徽省,简称为徽。江南省虽然拆分了,两江总督却保留了下来。两江总督府在南京,江苏巡抚衙门在苏州。
再来看浙江,元朝的江浙行省,到明朝拆分出来浙江省,一直沿用至今。
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上海开埠,逐渐发展成经济中心,但一直隶属于江苏省。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设上海特别市,其实就是直辖市。自此之后,江浙变成了江浙沪。
江浙沪一般是指二省一市的所有辖区(江苏北部、浙江南部),有时也特指苏南地区、上海、浙江,江浙沪包邮,就是距离长江较远的徐州都可以包邮。而苏南地区,各种解释也不尽相同,有时不包括长江南岸的南京和镇江,有时又包括长江北岸的南通。
有一个说法,江浙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江浙地区在长江与钱塘江之间,以太湖为中心,以古吴越文化为主体,政区则涉及苏浙皖赣沪一带,是一个泛文化地区。苏浙则有明确的边界,就是江苏省和浙江省。
另一种说法,江浙沪三个字,都有三点水,如果用苏浙沪,苏却不带水旁。“江”是长江,“浙”是钱塘江,“沪”是吴淞江,江浙沪放在一起的确非常契合。从字的角度来看,“苏浙沪”不如“江浙沪”有整体感。“苏”这个字,有时候会误解为苏州,因此大家用“江浙沪”而不是“苏浙沪”,慢慢这个说法也就约定俗成了。
还有一些类似的称呼,比如北上广不叫京沪穗,成渝不是蓉渝或渝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