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音上刷到一个热门视频。
一位88岁的北大教师在路边被人采访:
“对养老有什么看法”。
老人坚决地回答:
“不开刀、不插管、不抢救。尤其,不进重症监护室。”
被问及原因时,老人说:
“我年纪这么大了,死亡是必然的。
抢救,一来我受罪,二来也浪费国家资源。这些资源不如去抢救年轻人。”
老人能想得开固然好,但儿女能同意吗?
“我总和他们说,与其强行留住父母的肉体,不如想想父母曾带给你什么影响。
把这些好的印记留住,就够了。”
这段通透的对话,收获了近300w网友的点赞。
“好死不如赖活着”,是无数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长命百岁”,也一向被默认是对老人最好的祝福。
但,长寿的人生真等于幸福的人生吗?
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给出了“不同寻常”的答案。
曾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高干老人因为突发脑梗被送进了上海瑞金医院。
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捡回了一条命。
但之后的人生,都需要靠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照顾,才能得以延续。
换句话说,就是“活死人”。
可老人的女儿依旧坚持:
不能放弃父亲的生命。
结果老人在ICU里,一住就是4年。
最后,因身上多处器官衰竭而死。
女儿固然是一片孝心,但医生却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延长了生命,但并没有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家属每天能探望1个小时。
她能看到的,是父亲在这1个小时里很开心。
于是就以为他每天都过的很开心;
但我们看到的,是病人在剩下的23小时里很煎熬。”
老人的女儿也曾被问过:
“是否有想过,也许父亲希望自己能更轻松地离世?”
她说:
“我不敢想,也不愿去想。
至少现在我还给得起他最好的治疗,这样我心里能好过点”。
我当然明白。
身为子女,要想主动放弃爸妈的生命,真的太难了!
只要我们还救得起,就想多留爸妈一天。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
假如老人还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会赞扬孩子的孝顺,还是会斥责孩子让自己受苦了?
老人也许不忍心给出选择。
但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长寿的前提是“健康”,否则就是“活受罪”。
在这一点上,老人总是比年轻人看得更透彻。
“很多老人都是长期吃药,把自己的身体吃坏的。”
“医院里有太多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属,老人还活着,家属先累死了。”
所以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对“长命百岁”祛魅。
都奉行“小病从医,大病从命,绝不抢救”的养老理念。
“走的时候越快越好,千万别拖累子女,搞得人财两空。”
明明医疗条件在进步,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人反而不爱“活”了?
因为时代进步了,但养老却更难了。
首当其冲,就是“养儿不再防老”。
倒不是孩子们不想孝顺,是真的有心无力。
之前在某音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个爷爷瘫痪在床16年,一直是50多岁的女儿在照顾。
每天把爷爷抬上抬下、清理他的排泄物、给他擦身体、喂饭、喂药、推他出去散步......
16年来,天天如此。
这固然是“养儿防老”的绝佳证明。
但故事的另一面呢?
是爷爷有养老金,可以支撑他生活的大部分开销;
是女儿提早退休,完全放弃个人生活,只为全身心照顾父亲;
是女婿承担了赚钱带娃的大部分工作;
是女儿一家没有房贷车贷的经济压力;
是家里还有其他亲戚,可以偶尔分担看护的责任。
如此“完美”的孝顺背后,是众多条件的聚合和无数的舍弃。
很难复制在所有家庭里。
我们总记得“养儿防老”是传统,却忘记“那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过去医疗条件匮乏,父母普遍不长寿。
少有老人得老年痴呆、半身不遂,照顾起来不如现在难。
外加那时每个家庭的经济都差不多,子女又多,还有很多女性是不工作的。
“经济压力不大”+“家里有闲人”,让赡养老人变得没那么难。
但现在呢?
独生子女夫妻,有一个不出去赚钱日子就没法过。
老人虽然越来越长寿,但也是大病小病不断,需要人长期看护。
父母、孩子、工作、房贷、车贷,是同时压在中年人头上的大山。
逼的子女必须要有所舍弃。
尽管每个人选择不同。
但在现实的残酷之下,总有父母是“靠不上”子女的。
那么,如果不靠孩子靠社会呢?
目前,我们社会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或“送养老院”。
能自理的老人,大部分选择居家,自由又省钱。
而被送养老院的老人们,基本各有各的病痛,失去部分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就像掷骰子般,有人好,有人坏。
我的家人就住在养老院里。
里面的护工一个月的工资不过4000多块。
却是全年无休,24小时待命。
然而,每个老人却有着不同的病痛、看护禁忌、生活习惯、脾气秉性。
有的老人精神有问题,一不开心就会摔东西;
有的老人吞咽功能不行,一吃饭就会被呛到,需要人一口口地喂。
对护工来说,照顾老人是件十分琐碎却不容一点错漏的工作。
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家属追责扣工资。
“谁敢拿人命开玩笑啊!”
这种情况下,“不出错”就成了护工们照顾老人的首要原则。
“让老人开心”,只可能是锦上添花。
所以,养老院的“苦”其实不在于那些虐待老人的新闻。
更多是因为:
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只能为老人提供基础的照顾和部分情绪价值。
保证老人“活下来”,而非“活得好”。
你们看。
尽管医疗单方面延长了老人的寿命。
但老人如何才能活得好,依然处在“左右为难”的境地。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感触颇多。
一个80岁的拾荒老人,凌晨三点扛着将近200斤的垃圾走在重庆的街头。
任谁看,都觉得老人一定生活的很“惨”。
大概率是无家可归,迫于生计。
但细问才知道。
老人早年生活在农村,退休后才来城市。
现在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孩子很孝顺,也能养得起他。
但老人还是想帮子女分担些压力。
由于农村的退休金每个月只有100块,老人就琢磨出了“捡垃圾”这个法子。
于是,他选择每天凌晨出发,步行几小时去捡垃圾。
且这一走就是20年。
有路人心疼爷爷的辛苦,但老人反倒笑着说:
“我过的很幸福。”
“即使那么辛苦也幸福?”
“劳动哪有什么辛苦的。人动起来,身体反倒更健康。”
的确,路人想帮老人分担点儿垃圾。
结果没走两步,就被健步如飞的老人远远甩在身后。
“我第一次觉得羞愧,不如一个80岁的爷爷走得快。”
不过即便爷爷如此拼命,一个晚上也只能挣10几块钱。
费那么大劲,却只赚这一点钱。
在我们看来实在不值得,但老人却乐得自在。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没必要和别人比。
钱,够花就行了。”
这个爷爷和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老人一样平凡,没什么过人的本事。
但却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上,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与价值。
他没什么钱,但依然活得很满足。
养老固然是一件复杂、牵涉层面众多的事。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选择,大概率决定了自己会度过怎样的晚年。”
有的老人没病没灾,也主动住进养老院。
衣食住行都有人照顾,自己反倒可以享受生活;
有的老人退休后,学游泳、学画画、学书法、学唱歌。
即便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也充实快乐。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
许多晚年过得好的老人都明白一件事:
“养老,只能靠自己。”
生活从来无法尽善尽美,在任何年纪都是。
社会保障也总是有利有弊,很难照顾所有人的需求。
但社会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像养老院、老年社区、老年食堂、住家保姆等等。
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在网上曾看到一句话,很受启发:
“养老,其实是选择一种自己老去的方式。
方式不限,没有标准答案。
但最重要的是:
请永远记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为了更舒服地度过晚年,十点君建议大家:
把“养老计划”也放进自己的人生规划里。
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以下“三储蓄”:
1、 储蓄钱
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给了老人“选择权”:
想吃什么自己买,想去哪里都能去;
儿女不孝顺,就自己雇保姆独居,不必看孩子脸色;
万一有个病痛,兜里有钱,心里不慌。
养老,钱绝对比子女更靠谱。
很多老人一辈子都对自己抠搜,只为了补贴孩子。
真的不要。
可以偶尔帮孩子救急,但千万不能变成理所当然。
把钱留给自己,把孩子的因果还给孩子,让他们去承担自己的人生。
我们用钱照顾好自己,自给自足,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忙。
2、 储蓄精神价值
很多老人晚年物质生活平顺,但心里总是很苦。
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快乐,都建立在“儿女的陪伴”上了。
不妨换个思路。
把老年生活当成自己的“第二次人生”。
制定自己的“梦想清单”,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自己让自己快乐”。
我们努力了一辈子,到了老年好不容易才“有钱有闲”。
一定要用力享受。
3、 储蓄健康
毋庸置疑,“健康”才是养老中最重要的条件。
但之所以放在最后说。
是因为,它同时也是老人最无法控制、最无力的部分。
没人能阻止身体的衰老与病变。
所以,趁着身体还康健时,吃干净的食物,保持规律的锻炼。
用心地照顾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健康。
一旦疾病来袭,就学着顺其自然地接纳生命的退化。
“小病从医、大病从命、不过度医疗”,让生命体面温柔地落幕。
点个【在看】,祝福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的养老生活。
你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呢?有什么担忧或期待吗?欢迎来评论区大家一起聊聊,互相启发。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闻悦来了。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