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因为董宇辉老师的满腹经纶而拿起书的时候,我却偶然间看到了一个演讲叫《读书,毁了我》。标题就够吸引眼球了吧?当我了解到主讲人背景后,直接乐了。
他,就是俞敏洪背后的男人,王强。
很多人可能都是从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认识的王强。20年前,他和徐小平、俞敏洪是新东方最知名的三驾马车。
王强和俞敏洪同年同月生,还是北大外语系的同班同学。那时王强是班长、团支部书记,而俞敏洪后来在采访中自称是班里的倒数,还曾自嘲是“北大窝囊废”。
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有起色后,就邀请已经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王强回来当老师。俞敏洪一直认为王强是天生的老师,当年留校在北大当老师时,王强班里有80人,其中40个都是从俞敏洪班里过去的。
王强带俞敏洪走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里,发现迎面走来的中国留学生竟然都认识俞敏洪。这让王强心潮澎湃,决定回国加入新东方。
三驾马车见证了新东方快速发展的十年,但也因为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走向分裂。
2006年,新东方上市,王强和徐小平都离开了新东方董事会,转行进入投资行业。虽然不再做教育,但王强和俞敏洪一样,一直都在坚持“阅读”和创作。
《读书,毁了我》是王强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这个名字是书籍编辑起的。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王强也很纳闷,为什么是“毁”?后来编辑解释说,在北京话里“毁”的意思是把泥巴团来团去从没型变成有型,成了一个崭新的东西。
对此,王强深以为然,他说:“毁,用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彻底摧毁旧我、过去的我、狭隘的我、封闭的我,然后诞生一个崭新的、开阔的、阳光般的我,那读书就有了全部的意义。”
与耸人听闻的标题相反,王强认为读书重塑了他。
谈及读书,王强最常说的有两句话:
要读书,只读一流、经典的书;
读书真正的作用,是和你的生命融汇在一起。
他提倡读经典书籍,因为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选择,他还讲了自己当年如何从经典书籍中受益的故事,讲述自己如何在老师的影响下爱上了一流书籍。
王强的演讲幽默生动,非常精彩,尤其是那些影响他至深的老师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这不免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或者引导,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
接着我从王强的经历中找到了些许答案。
01
古文课上,老师不让读教材
王强说,自己能考上北大,有一半是命运的眷顾。
事实确实如此。
王强是内蒙古包头人,当时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北大”是一所怎样的大学。他所读的中学也并不是最好的,那他是怎么考上北大的呢?
这一切源于一次历史风波,有一大批优秀的老师被下放到包头,与王强不期而遇。
古典文学老师的第一堂课就让王强印象深刻。老师没有让同学打开教材,反而说:“你们不要读这个教材啊,你们到新华书店买一套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
还没等王强反应过来,古文老师又拿着一沓子油印的、连一个标点都没有的古文印刷品继续说:“你们下学期要听懂我的课,这几个月必须要做一个苦功夫,读我这个油印的东西,然后按照你的理解给它们加标点。”
这对从没有走进古文世界的王强来说,既刺激又艰难。他决定做一件傻事,回到家从箱子里翻出爷爷留下的繁体字《辞海》,然后以每天十个字的速度往前读。这本是个枯燥的事情,但王强却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那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定要听懂这个老师的课。
最后,王强完成了给50篇古文加标点的任务。
后来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测试,老师随便说几句,王强就能把上下文基本背下来。但老师还跟王强说了两句话:
你这个标点全是错误的;
孺子可教,因为你全标了。
自己的努力被老师肯定后,王强对古文更有兴趣了。而他也发现,自己艰难地读完了《古文观止》后,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此后,当他再读教材里的古文片段、唐诗宋词时,只有一个感受:a piece of cake,太简单了!
他说,这就是一流书和二流书、三流书的区别,因为你的制高点不同了。
02
一口纯正的女王腔,来自俄文老师
和俞敏洪一样,我们很多人的英文发音都是中式口音。但王强的口语却非常地道,发音相当标准。
有趣的是,王强的英文老师并不怎么懂英文,而是一个地道的俄文老师,所以每每说起英文总带着一股子俄罗斯的腔调。
但这个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真诚。他对学生一片赤诚,哪怕自己的英文水平一般,但他知道一个好老师应该传输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应该如何让一门语言融入学生的生命。
在课堂上,王强如饥似渴地盯着英文老师,用王强自己的话描述,“两耳竖着,像狼犬一样”。老师显然也注意到了,下课后就把王强叫到身边:
“王强,我看你是真心想学英文吧?”
王强点点头:“上您的课,我连上厕所都忘了。”
老师说:“王强,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但让王强意外的是,老师在当天下午却对他说:“王强,从此你不要上我的课了。”
王强诧异不已,连连表示自己就想学习。老师又继续说:“我啊,教不了正经的英文,我的底子我自己知道。你要想学真正的英文,我给你想办法。你就不用上我的课了。
第二天下午,老师把王强叫到办公室,神色紧张地从一个黑皮兜里掏出一个旧报纸包裹的一个东西,那是一个断了一角的黑色大唱盘。
老师说:“你要跟这个学。这是我几年前从废品站收集到的一个东西,是地道的英文教材,是BBC英国广播公司出的一套经典英文教材。从明天起,每天下午四点,你不要回家,来跟我学。”
之后每天下午,王强就跟着老师来到学校的广播间偷偷学英文,他们把窗户盖住,又在门口挂一个“闲人莫进,正在录音”的牌子。
老师跪在地上,一边操作手摇唱机,一边叮嘱王强“赶快重复,赶快重复”。老师还特意强调,“课本就留在我这里,等你把所有课本熟记到背答如流的程度,你就成了!”
王强和老师就这样在重复和背诵中学习英文,每次王强能把一篇课文熟练记下时,老师就会把这一页教材撕掉。王强的课本越学越薄,最后只剩下封底的时候,老师说:“王强,你可以毕业了。”
那一刻王强忽然意识到,自己虽然没了教材,但教材里的知识全都在自己身上。所以当他进入北大外语系后,是班里50个学生中唯一一个能说标准英式英语的学生。
一张破唱盘让一个说蒙古语的男生说出了标准英语,这是一流教材创造的奇迹,一个如饥似渴的学生创造的奇迹,更是老师创造的奇迹。
03
二两肉票,萌生了北大梦想
历史老师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爱流鼻涕,但却把历史讲得让人如痴如醉。大概是王强的好学让历史老师很感动,他就邀请王强每周来自己家三次。
为了吸引王强,老师还特意许诺给他吃肉。那时候买肉是被限制的,每家的肉票都不多,而且老师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但老师为了让王强多看一会儿历史著作,多讲一些历史故事,不让自己孩子吃肉,而是留给了王强。
那时王强已经是中学生了,为此他感到很歉疚。可老师只说:
“你要学好知识,肉体要先活着。你是可培养的。”
王强感动这份情谊的同时,更感受到老师的伟大。他说:“历史老师真正展现了一流思想和一流文字的真正交合。”
老师上课从来都不备课,上课直接把课本放在讲台上,从来不打开一页。但讲起课来,老师又滔滔不绝,还会把每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都放在历史大框架下讲。讲中国史,就从世界史的框架开始讲。讲五四运动,除了运动本身外还会讲欧洲、亚洲、全世界此刻在干什么。
尽管这似乎与五四运动无关,但却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记住了这场运动,理解了这个历史事件在整个当时的意义。
也正是这个老师,让王强有了北大梦,他说:“我这个岁数啊,有一个梦想怕是没机会实现了。我是学历史出身的,但我对所谓历史上的宏观描述,比如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翻译有疑问。”
当时国内翻译说,社会主义是个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一个社会,共产主义的翻译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一个社会。
老师说:“我的历史意识告诉我,这个翻译是不精准的。共产主义应该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否则和社会主义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你将来想要报答我,有一天学外语的话可以读读马克思的《原点》,告诉我这个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他还说,不要认为学理科比学文科的聪明多少,所有发达国家管理者都是学文的人,因为学文的人能看到全部。”
在老师的鼓励下,王强准备报考北大中文系,但历史老师却劝他:
“你千万别报中文系。你的中文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学成才的程度,你要想超过北大中文系学生只需要一个东西,比他们多学一门语言吧!”
因为老师这句话,王强意识到,多学一门语言,世界就会宽广一些,他改志愿为英文系。
进入北大后,王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马克思的著作,给老师一个回复。很巧的是,那时朱光潜先生刚刚翻译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手稿》。王强看完后,发现书中内容和老师的论断一模一样。
激动的王强用公用电话告诉老师这个消息时,得到的回复是:
“你真是我的学生。”
一句话,师生两人的默契和情谊都显露无疑。
让王强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个数学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当时王强很不喜欢数学,但这个老师却用实力征服了大家。比如讲几何,老师只带三只粉笔,就能画出标准的圆、三角形,大家都觉得这不是数学课而是艺术课,最后这个班里九成学生都学了理科。
但让王强更难忘的是,当年《光明日报》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数学老师以讲座的形式给大家讲什么是数论,什么是素数,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数学成就有多高。语文老师则从文学角度给大家分析为什么这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
正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王强那时就开始读华罗庚的著作,爱因斯坦的著作,尽管他并不完全明白,后来也选择了文科,但对数学的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他也开始模仿写短篇的报告文学,进入北大后还坚持写诗。
那时他们每天凌晨4点起床带着一个冷馒头就去图书馆占位置,然后一整天就在座位上读书,累了就趴着睡一会儿。
大量的阅读和从一流图书中获益的经验,让他总结出两种发现一流图书的方法:
  • 看书是不是经典书籍,一代又一代人类的选择总是没错的;
  • 看写书的人是不是倾尽全力完成的著作,是不是他们生命的写照;
  • 看这些书能不能与你的生命融汇在一起,引领并形塑你。
满足以上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算得上是一流的书。
直到今天,王强还坚持认为,自己当年遇到的老师是全国最顶级的教师。
这个顶级,指的不仅是知识文化上的,还有人品、价值观、职业道德上的。这些老师秉持着“真善美”的价值观,以育人之心教授知识、教化人心。
以上就是常爸从王强的演讲当中摘取的精华部分,看完之后不得不说一句,那时的王强本身足够努力,而他也同样幸运,幸运地遇到了名师,幸运地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栽培,幸运地读了那么多书,在书中汲取了那么多知识,并承载着知识的羽翼,尽情施展人生的抱负。
王强老师是2013在北大内部做的这场演讲,本意是推介他的新书《读书毁了我》,但常爸觉得,这篇演讲传递的精神和表达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一本新书的推介会。现在常爸把演讲视频链接放在下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感受王强老师风趣的讲述和现场生动的感染力。
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N41197s9/?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c1f0e8609965c862544ed0c51ddf2e99
关于读书的意义,常爸在过往的文章中已经讲过很多次了,而意外翻出的这个10年前的宝藏演讲后,更是会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远不仅仅在求学阶段,而是要贯穿终生的一件事,而一旦养成习惯,我们也必将受益终生
2024年伊始,我们立个flag,这一年,大家都多读几本书吧!
1
END
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