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541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 调查研究需要扎实的沉淀,只有走进生活里,走到田野上,走入一线中,来到群众身边,才能基于事实求索真知。同时,调查研究也离不开坚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牢记民族复兴的使命与初心,方能实现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
文|小山
向上生长的参天大树,离不开向下扎根于土壤中汲取的营养。实践,是埋藏着答案的土壤,而调查研究,正是能够挖掘出事实与真理的斧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调查研究是知行合一的交汇处,也是有志之士的方向标。青年心怀鸿鹄之志,更应学而致知,行而致远,将“调查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3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响应时代需求,在二十周年之际,将活动全面升级为大学生社会调研公益项目,鼓励新一代励志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本次活动针对医疗养老、金融保险、低碳环保三大专题开展调研活动,并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域开展调研报告评比赛事。最终,九支调研团队入围于1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总决赛。
1

调查研究是接近真相的过程

生命长河里的起点和终点,人生历程中的转折点,都或多或少与健康二字相关。其中,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在近年来更是引起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如何让老龄生活更加健康便利?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社会保障是否真的落到实处?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又该怎么体现……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和湖南大学的三支队伍选择聚焦医疗养老领域的不同切面:《应然·可然·实然:长护险签约护理机构服务现实能力研究——以北京石景山区为例》《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服务现况调研》《“智养”创典范,“医养”耕沃土——基于长沙县果园镇智慧医养全流程服务体系》。他们在调查研究中直面群众的需求,从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中定位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挖掘问题
在医疗养老专题中,聚焦长护险签约护理机构服务现实能力研究课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邱媛认为调查研究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这个过程时常是曲折的。调研初期为了联系访谈对象,“我们每天打电话基本都在五十通以上。经常遇到占线,或者有很多轮沟通的情况”,邱媛回忆道。
换个角度看,挑战也可以是一个机遇,“作为一个有需求的家庭,是否也很难联系上专业人员了解情况”。基于此,团队成员将问题锁定在长护险服务链条中的下游机构,发现了供需不匹配的情况。 
对此,北大医疗康复医院院长吴东亮针对同学们在长护险上的研究提供了更专业的视角,“除了机构护理和上门护理外,居家护理这一方式也可以作为对现有调研的补充” 。
和复杂的问题相比,青年的力量也许是有限的,但是青年的这股劲就和做调查研究一样,“不回避问题,用尽最大的努力去挖掘真实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哪怕只是一点点”,这就是对社会期待,对自我理想的有力回应。
打破局限
对于进行调查研究的挑战,同学们也有不一样的感受。“多面性”,是来自复旦大学,针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服务现况进行调研的任若琳给出的关键词。将单向的知识体系延展至跨专业的协同合作,从静止的文献资料走向时刻充满着变化的临床一线,把过往局限在学生群体的调研工作辐射至整个社会……这次调研,不仅打破了学生视角的局限性,也让同学们“变得更加接地气”了。
“以前会觉得临床的护理工作就是体力劳动。但接触后才发现,安宁疗护不仅关怀病人群体,其中也有对家属的关怀”,护理人员在访谈时流露出来的职业认同和成就感,让任若琳深深体会到了一线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敢于励志,敢于奋斗。只有投入在“眼前的苟且”中,在重复琐碎的生活中脚踏实地,才能抵达美好的“诗与远方”。
主动挑战
调查研究的推进,“也离不开主动性的力量”,这是以智慧医养全流程服务体系为调研对象,来自湖南大学的同学们从这次实践经历中收获的感悟。
“2023年初,我们就开始接触老年人数字技术使用情况的研究。但由于疫情,无法开展线下的调研。7月份,进一步了解到果园镇的智慧医养试点项目,所以这次看到中国平安励志计划的活动,我们就决定要回到实地去深入了解情况”,郭钰文同学分享道,这支团队走到总决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主动性”三个字。正是这份主动与坚持,让他们获得了2023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医疗养老专题最佳调研报告的荣誉。
通过辐射十几个省份近两千份的调查问卷、为期六天的两次实地调研,以及对政府基层人员、医养服务一线人员和老年人群体开展的座谈会与深度访谈,他们不断地吸收反馈,让研究更加全面、真实、有效。
“励志的反面是躺平”,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对励志青年的理解,“励志是追求向上的,不满足于现状地去尝试和创新,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贡献出微薄的力量”。这种向上突破的精神与向下沉淀的行动,也贯穿调研项目的全过程中。
2

将小我融入大我,方能不负时代

在不可逆转的市场趋势与难以抵挡的自然灾害面前,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单薄而渺小的。面对生产生活中的突发考验,维护财产安全、将损失最小化是每个个体与经营主体的首要目标。
保险作为保障人民生活正常有序进行的屏障与后盾,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这是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三支团队希望进行探索的问题。
三支队伍分别以《农业巨灾保险与国家灾害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洪涝为例》《富裕险中求——基于防贫保调研的保险促进共同富裕机制与效果研究》《保险业如何为海洋经济编织一张安全网——基于湛江市5县市区18村水产养殖保险的田野调查》为研究课题,力求最大化反映真实的社会情况。
联系实际
“学校里的知识更偏框架性,当涉及实际情况,我们常常是一知半解的”,在金融保险专题,以农业巨灾保险为研究课题,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罗敬永杰认为,进行田野调查时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但他们从每一个白天到深夜、每一次访谈模拟、每一次团队碰撞中不断地打磨自己,最终让模糊的问题更精准,让分散的调研更聚焦。
在他们看来,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与社会事业作出贡献,“方能让青年不负时代”。
回应社会
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思考,同样启发了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调研防贫保与共同富裕课题的团队,“做防贫保的实地调研,是我们的个人理想。将它与国家社会现状、与低收入人群、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起来,上升到更宏观的层面,就是对社会理想的回应”,张少杰同学分享道。
在实地深入用户群体进行调研后,同学们也对低收入人群的真实状况有了更深的感触。一位因病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的长辈,在收到防贫保的赔付金后难掩激动的场景,令同学们记忆犹新,“这一刻,保险不仅是一个保障,更像是一种希望”。
报效家乡
从身边开始,以熟悉的、擅长的领域为起点,是投入社会的路径之一。因此,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王秋桦和同学们决定回到湛江市,对水产养殖保险开展研究。一周的时间,跨越五个县市区,覆盖十八个自然村,这是他们在家乡调研中留下的足迹。
探索真实的道路是困难重重的,“原来是打算调研十个自然村,但是经过预调研后发现同一区域的情况非常相近,这可能导致回收信息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受限”,所以正式调研时他们将范围扩展到了十八个自然村。
进一线的过程也给同学们带来许多挑战,抛荒的鱼塘、辗转于村落之间的路程、不愿意接受访谈的养殖户,以及需要在烈日下等待、寻找更多潜在访谈对象的经历,王秋桦同学的脑海中时常会冒出“太难了”的念头。
而来自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支持,来自学校、家乡的帮助,以及励志青年身上那股“没有条件就要去创造条件”的坚韧,让团队得以突破困阻,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被评选为2023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金融保险专题的最佳调研报告。
“因势而发,因发而解”,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朱铭来用这八个字对调查研究进行了概括,从真实中发现问题并牢牢地围绕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方能将它的作用最大化。
3

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如何锚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平衡点成为国家与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的三支队伍立足地域现状,通过多维度、广覆盖的调查研究,完成了《美丽中国在行动——全过程调研助力固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理模式”和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发展与环保实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缘何沦为“晒太阳工程”——以广东省为例》三个调研课题,试图从中探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策。
用心、坚持与自信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低碳环保专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邱博然和同学们在进行固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调研项目中,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理解。对实际问题与解决措施的深入调研与思考,让他们斩获了2023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低碳环保专题最佳调研报告的殊荣。
关于选择这个课题动机,也是从生活、从亲身经历中来的,“上海的垃圾分类和我之前在河南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一开始会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噱头,后来在调研中才发现市民们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邱博然说。
成员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也不仅仅是三分钟热度,而是为期接近四年的持续关注、分析与实践,“大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研锚定选题,大二和大三在实验室实操的经历则让我们对垃圾处理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更科学的思考。后来看到中国平安励志计划的时候,我们就想尝试把调研落到实处。不仅停留在发现问题上,而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建议切实地把垃圾处理的效率提上去”。
实地调研过程中让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对一线工作的体验,“脏乱的环境、闷热的天气、难闻的气味……在上海最热的时候,我们跟随垃圾分类监管人员出了三天外勤,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些基层环卫工作的不容易”。
另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是居民们对垃圾分类需求的迫切性,“他们很希望有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垃圾分类做得更好,这样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改善环境”。基于此,团队特意在后续的调查中加入对居民的群体画像,将这些来自人民群众的建议与疑惑融入到资政建言当中。
在上海市取得一定效果的垃圾分类政策是否能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其他城市去?针对这个更具有实操难度的问题,同学们依旧选择立足于实践,用事实来回答。
为此,他们采取“1+4+8”模式进行调研,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12个省市进行多城市融合调研,并依据调研结果对城市进行四等分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政府有关不同政策进行分析和调整,真正做到了走进生活,走进基层,走进一线。
“调研面广,资料详实”,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高级顾问穆建新对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的评价。关注当下社会真实的需要,同时结合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目标,“非常契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平安励志计划的低碳环保专题”。
“一群平凡的人做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一个简单有力的小总结背后,离不开这群励志青年的用心、坚持和自信。
自找苦吃的精神
对于励志青年的理解,以云南大理民俗文化工艺为调研对象,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白艳及其团队有一个更为生动的描述,即“自找苦吃的精神”。
从非遗传承人、大小染坊从业者,到村党支部书记、污水处理厂厂长、垃圾回收站一线工作人员,再到村民和游客,在本次调研对象的选择上,通过辐射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获取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他们获得了更加真实公正的视角。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以乘风破浪的气魄,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对青年的期待激励着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解决一个哪怕很小的问题,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扎实的投入与沉淀
在解决问题之前,找到问题的路径往往也是一波三折,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华南师范大学的刘淑欣分享道,“这个课题从2022年年初就开始了。通过这两年不断地进行资料收集、方法改进、一线走访以及和团队、导师、相关机构的碰撞后,才可以说是进入了这个场域”。
正是这些用时间和投入换来的扎实知识,让同学们进行调查研究时得以不浮于表面,而是以更加钻研的视角看待现实情况。
4

行而致远,新时代的励志青年

中国平安励志计划的经历,让华东师范大学的团队伙伴更加坚定了在专业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的决心,“去更广阔的地方去探索,在知行合一当中开展实践,做新时代的实干家”。
调查研究需要扎实的沉淀,只有走进生活里,走到田野上,走入一线中,来到群众身边,才能基于事实求索真知。同时,调查研究也离不开坚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牢记民族复兴的使命与初心,方能实现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
1月6日,2023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总决赛在北京落幕。来自8所高校的9支队伍展示了他们的调研成果,用实际行动承担起社会交予青年的重任。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金融保险专题)的团队分别获得了低碳环保、医疗养老专题以及金融保险专题“最佳调研报告”的荣誉。
在决赛现场,朱铭来所长对同学们寄予厚望,“通过励志计划提供的专业平台与机会,鼓励这些杰出的青年们,将温暖和希望洒遍中国大地,让寒冷的冬天不再寒冷”。
励志计划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平安自2003年起联合主办,面向青年学子的一项长期教育公益项目,每年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作为比赛主题。从2003到2023年,励志计划已累计奖励超6000名优秀学生,发放奖金2100余万元,帮助众多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用实际方案和行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一直致力于为励志青年提供更广阔的逐梦舞台。“青年强,则国家强”,未来,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也将一如既往地与新时代的青年们同行,响应时代的召唤,回应社会的需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