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倘若让当代女性为自己选择想人生的榜样,我想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或许能成为一个热门。
作为女权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她也是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主张女孩们不必受任何偏见的约束,大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过一生。
然而在波伏娃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第二性》中,她却说,没有一个女性真的能够“不受偏见和约束”地过自己的一生。‍‍‍‍
同样,在2019年东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也曾有过一番相似的表达:
“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性别歧视已在暗处悄然萌动。走进社会,性别歧视更是明目张胆地大行其道。”
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性别压迫,家庭与职场的共同“合谋”,以及社会传统观念下的长期规训,注定了普通女孩一生难以摆脱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艰辛。
但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社会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一时空的压缩的确导致了社会学中的“幻境”,但也实打实地让女性的社会生存空间有了大幅提升。
然而在最近几年里,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诸如金融行业的薪资设限以及互联网大厂的裁员,导致了过往那种颇具时代特色的“小镇做题家”式阶级跃迁的通道,正在逐步收窄,于是“阶层固化”在社交媒体上频繁被提及,也正是基于此,在当下我们重新谈论起女性生存的话题。
事实上,人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从古至今,剧烈的阶级流动都并非常态,当繁花落尽,我们终将要回到它原本的样子里来。
人是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当其发生改变时,普通女孩过往所青睐的那套生存策略,自然也需要随之进行一些调整。
与此同时,倘若我们还能够通过思考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究竟拥有哪些资源,那么在同等客观条件下,也可以尽可能地让自己一生的快乐与价值最大化。
|01 女性一生的底牌
与中上阶级出身的女孩相比,基层女孩的一生并没有太多能够向上流动的机会。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上帝就随机发放了人生的两张底牌,一是原生家庭,二是决定智商长相的基因。
面对这两项随机分配的资源,我们称之为“命”,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众所周知,投胎是个“技术活儿”。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背后,往往意味着足够丰厚的原始积累。
在任何一个时代里,经济基础、信息资源、社会人脉、以及深谙人性与社会潜在规则的智慧等,这些在校园中无法习得的学问与支持,却是一个人日后晋升到社会更高阶层的最大砝码。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无数人听到“我努力了十八年,才有资格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时的感同身受。
而至于长相、智商诸如此类的自然分配,是达尔文主义留给普通人翻盘的悲悯,也是人类无论在择偶时计算得有多精明,都仍要臣服的“天道”。
这些自带价值的稀缺资源,完全不受出身阶层的局限,如果有幸拥有其一,再配合原生家庭的加码,这手牌的价值无疑将会被发挥至最大。
但倘若身处基层,尤其是当一个女性只拥有美貌,背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智慧支撑,那人性的本质就是“见三岁孩童抱金砖于闹市,世人皆魔鬼。”,最后的结局不过就是被吃干抹净。
然而,即便这两张底牌普通至极,女性的一生中仍有三次机会能够主动争取回旋的余地 —— 学业、事业以及婚姻。这里面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成为人生继续向上一步的阶梯。
但客观来说,能否进入名校除了离不开自身努力以外,对于人生前两张底牌也同样有着不算小的依赖。原生家庭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资源,以及自身的智力水平,都深刻影响着学业的最终结果。
但普通女孩千万不要掉进“学历无用论”的认知陷阱,努力这件事向来都是越早付出,回报率越高。而高考也几乎是一个人一生中唯一一次,完完全全可以仅靠自己单方面付出就能收获的改命机会。
要知道,即便是在当下,一个足够漂亮的学历,仍是敲开向上择业与择偶一块扎实的敲门砖。
到此你或许也会无奈的发现,普通女性步入社会之后,人生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仅剩两项:事业与婚姻。‍‍‍‍‍‍‍‍‍‍‍‍‍‍‍‍‍‍‍‍‍‍‍‍‍‍‍‍‍‍‍‍‍
而从校园走向社会,也预示着你不得不开始独立解决生存问题,为自己的人生担负起绝对的责任。
|02 别轻易离开职场
一个世纪前,被誉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文学先锋的伍尔夫伍尔夫在她那本著名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说:
“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得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钱呢,要年入500镑,房间呢,还要能上锁。”
这句话背后的象征意义,是物质基础所带来的心智自由。
然而女性的职业困境向来存在。一是就业机会的稀缺,同等资历,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男性;二是职场天花板不高,社会中高薪酬回报的职位仍是男性在占主导;三是家庭中的无偿付出,也在无形中拖住了女性无法继续向前一步。
可与之相对的现实是,在一个阶层愈发固化的社会里,因为不相信造富神话,人们对金钱的理解只会愈发的务实。
比如隔壁的日韩,两性关系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权衡,男性普遍不愿意在普通女性身上做过多的投入,普通阶层对婚姻爱情早已祛魅
所以基于前车之鉴,对于普通女性而言,与其寄希望于男性的帮扶,亦或是将命运捆绑在对方对未来的承诺上,都不如始终聚焦自我的成长。
爱情也许会背叛你,但银行卡里的余额真的不会。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主张那些一开始没能拿到好牌的普通女性,一是要尽可能地选择去大城市工作,因为相比起小城市里单独运行的那套权力规则之外,大城市还运行着一套商业规则,这就意味着在这里能有更多不依靠“出身”的机会和资源。
我们只管闷头赚钱就好,不必执着于留下;
二是不要轻易地就整顿或者是离开职场,尤其是在当下,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作一旦失去,再想找回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在中国,做全职主妇是一个需要谨慎思考的选择。
这里面除了说全职主妇付出的隐形成本难以估算,且在家庭成员间很难被完全认可之外;同样在法律层面上,相比较部分欧美国家,我们也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条款,对其权益进行明确保护。
而留在职场,也不仅仅是因为婚姻的不稳定性,又或者是事业预期的低迷,而是女性也需要在种种身份之外,获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内核和成长空间。
简单来说,就是去探索生活更多的意义,以及掌握人生更多的主动权。
|03 别轻易反婚反育
你也许很难想象,与社交媒体上大肆主张的“不婚不育保平安”相矛盾的是,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35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占比仅有5%,远低于隔壁日韩动辄20%以上的比例。
生育率也类似,全国范围内,35岁以上的中国女性,婚后没有孩子的占比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婚姻作为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通过婚姻结合来增强个体的社会抗风险能力,仍然是国人的主流选择。
之所以足够主流,也是因为相比起成就一番事业这样受限于学历、机会、自身能力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结婚几乎是一个零门槛的事情。
众多周知,婚姻本身既不理想也不完美。而爱情从来都不是婚姻长久的真谛,它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经济学账。
因此在经济下行期,社会势必会涌现一大批年轻貌美的女性,试图通过这样的“捷径”,来达到让自己过上更好生活的目的。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尤其是前几张底牌又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在康波周期衰退期,盲目跟风反婚反育只会把自己推向一个更糟糕的境地。
选择一个赚钱能力比自己更强的伴侣,通过婚姻合并双方财富或许才是更为理智的做法。
而这一点,名校的研究生往往也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又因为受限于交际圈过于狭窄,也会通过诸如公众号“理想岛VIP”这样专门的硕博相亲平台,来主动争取结识异性的机会。‍‍‍‍‍‍‍‍‍‍‍‍‍‍‍‍‍‍‍‍‍
当然,这样的选择也暗含了“一路寡王”的名校硕博生很聪明的点,就是当你选择类似“理想岛VIP”这样的硕博相亲平台,自然就降低了一个巨大的“筛选”成本。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接受的教育不同,认知也会相差很大,而人最后还是更容易跟认知一致的人走到一起。
因此,没必要抵触相亲,尤其是像这样结识与你层次相当的异性,认识的越多,选择余地才能越大,成功的几率也就越高,不要一开始就自断一臂,抛弃这个选项。
但不得不说的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因为对方提供了所谓的情绪价值就匆匆离场,这些不过是一无所有的年轻小伙的专属,但凡一个有点社会阅历、靠谱有责任心的男性,心里都很清楚,单单情绪价值根本不足以兑换优质女性进入婚姻后所带来的长期回报。
另一方面,哪怕本身就很漂亮,但也切莫恋战,早日落袋为安。因为美貌有保质期,生育年龄有倒计时,你享受过了年轻漂亮所带来的红利,自然也应该为更年轻漂亮的女孩让位,这是造物主的“天道”。
而所谓忠诚,小到婚姻家庭,大到世界政治,也都是明码标价,无外乎背叛的成本和代价能不能承受罢了。你的价值越高,他背叛的成本就越大。
因此唯有实力护己周全,自我成长才是人生的主线。
|04 人生的终极体面
话题聊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我不结婚也没孩子,老了是不是真的就完了?
我想说,当你垂垂老矣时,人生的终极体面从来都只取决于两点,一方面是有没有足够多的钱,另一方面是有没有健康的身体。
纵使延续基因是人类的本能,但就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针对终生独身主义者未来的养老以及善后的需求,想必国家也会出台一个得体的解决方案。
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美化自己没有选择的那条路,尤其是在人生遇到挫折与不顺时,把所有问题一股脑地归结到过去的某一次选择上,本质上是一种逃避。
人生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解法,生活是一道持续不断的选择题,没有固定结局,每一步是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对于女性而言,清晰地认识到手里五张牌中每一张牌的价值,并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再恰逢时机地打出去,这样的人生我想大概率不会太差。
硕博脱单,用理想岛!
截至2023年11月,硕博相亲平台理想岛VIP注册用户超12万人!其中,来自985及全球百强高校用户占80%
理想岛VIP核心功能是搜索,想找什么样就找什么样。
关注公众号后,可直接登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扫码关注理想岛,提升认知维度。
▼长按二维码 关注理想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