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商业历史中,或许很难找出第二家企业,在短短五天内换了四任CEO,OpenAI做到了。
在过去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围绕着硅谷明星OpenAI和关键人物Sam Altman的这场风波引得全球瞩目。就在外界以为Altman拿了乔布斯的“剧本”时,在微软的斡旋和集体员工的威逼之下,Altman风光回归。
当“权力的游戏”几经反转,AI安全和科学伦理的议题再度引发新一轮的讨论和担忧。OpenAI“宫斗”“政变”大戏虽然暂退帷幕,但理念冲突与路线之争并未停止,天平最终是否不可避免地倒向一方,“受益者是人类”的最初愿景又能否实现?
治理模式走入分叉口
回看OpenAI最初宣布解除Altman职务的公告,开篇便以“OpenAI,Inc.,the 501(c)(3)”强调公司属性,按照美国税法,拥有“501(c)(3)”代号的组织即通常所说的“非营利组织”。
在科幻电影中,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公司时常扮演着“作恶”的一方。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对大型科技公司日益增加的权力也持谨慎态度。而非营利的属性赋予了OpenAI“乌托邦式”的气质,让OpenAI在早期获得了大量支持。
在2015年成立时,OpenAI发起团队中除了此次“政变”中的关键人物Altman、Ilya Sutskever、Greg Brockman,还有已经退出的Elon Musk(马斯克)。OpenAI成立之初的愿景是为了防止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积极推动开发造福全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让每个人都用上,去对抗大公司或少数人对人工智能的垄断。
然而,初期探索主要依靠的捐款资助并不足以覆盖OpenAI推进核心研究所需的计算能力和人才成本,理想主义在2019年第一次站在了分岔路口。
为保持非营利组织的核心使命、治理和监督,同时筹集资金,OpenAI在2019年设计了一个独特的结构。非营利组织作为这个结构的核心,完全拥有和控制一个管理实体(OpenAI GP LLC),该实体有权控制和管理营利性子公司;在OpenAI的安全和广泛利益的指导原则下,子公司通过参与研究、开发、商业化和其他核心业务来实现OpenAI非营利组织的使命。
在这个结构之下,董事会被赋予了足够大的权力,董事会作为OpenAI所有活动的总体管理机构,管理和监督所有活动,同时决定OpenAI何时达到、是否达到AGI的目标。
而按照“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受益者是人类,而不是OpenAI投资者”的原则,投资者和员工的利润被设置了上限,超出上限的所有剩余价值将退还给非营利组织。另外,董事会保持多数独立,独立董事不持有OpenAI股权即便是作为CEO的Altman也不直接持股,而是通过他担任董事长的Y Combinator间接投资。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一独特的公司治理架构正是由Altman主导设计的,但回头再看,当初这套为了寻求最初愿景和商业发展平衡的机制,却暗暗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让董事会有权力并最终在四年之后开除了Altman。
此次事件之前,OpenAI董事会共有六名成员,除了Altman本人外,还有OpenAI董事长兼总裁Greg Brockman、董事兼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以及另外三名不在OpenAI任职的独立董事Adam D'Angelo、Tasha McCauley、Helen Toner。
谁是这次“政变”的主导者?根据Greg Brockman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回顾过程,Ilya Sutskever扮演了“话事人”的角色。不过,随着更多内幕曝光,Adam D'Angelo和Helen Toner都被传出与Altman存在矛盾,而被认为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随着Altman回归,OpenAI董事会重新改组,从六人变为三人,原董事中仅Adam D'Angelo留任,新增两人:董事会主席Bret Taylor,之前曾任Salesforce高管、Twitter董事会主席,Larry Summers,曾任美国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
截至11月22日,OpenAI初始董事会的三名成员均来自外部,但大部分的观点都认为,这不是最终的名单。据外媒报道,根据外媒报道,这个初始董事会将会在一个30人的董事候选名单中进一步遴选出一个9人左右的OpenAI新董事会,作为OpenAI未来的最高决策机关。
很多悬念也等待答案,Altman会不会回归董事会,持续投资的微软对董事会席位一点想法都没有吗,这些问题或许会推动OpenAI的治理模式再次走入分叉口。
理念冲突与路线之争
原董事会内部的矛盾,OpenAI员工的“站队“,以微软为代表的投资者们的表态,在短短几天内持续点燃舆论沸点,但在外界乐见的所谓“政变”“宫斗”“逼宫”戏码之下,非营利的美好愿景与商业发展的矛盾背后,OpenAI内部对人工智能技术路线的不同主张和理念冲突浮出水面,并引发了新一轮对AI安全的担忧。
根据最初OpenAI董事会的公告,罢免Altman的理由是“他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不够坦诚”。虽然被认为是“叛变者”的Ilya Sutskever很快就表态:“对之前参与董事会的行动深感后悔”,但这不代表Sutskever就倒向了Altman一派,两位焦点人物对AI和AGI的不同理念也引发了新的讨论。
在过去一年里,OpenAI成为了科技界的明星企业,作为站在聚光灯下的代表,Altman由此声名大噪,外界更是冠之以“ChatGPT之父”的称号。2019年,Altman主导了OpenAI制定了独特的治理架构,并引入了微软投资,虽然他试图通过设置各项条款寻求平衡,但在提升ChatGPT能力和商业化上,Altman是高层中的“支持派”。
相比到处演讲、对话政客的Altman,Sutskever似乎更符合大众对传统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低调、生活简单、主张谨慎、重视风险与安全问题。在公开报道中,这位出生于苏联的以色列裔加拿大科学家似乎才是OpenAI的“灵魂人物”,他师从“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是机器学习领域的顶尖学者;谷歌为了招募他而斥巨资,而后马斯克为了把他从谷歌挖到OpenAI,不惜和谷歌创始人“决裂”。
今年7月,OpenAI首次提出超级对齐的概念宣布投入20%的计算资源花费4年的时间全力打造一个超级对齐Superalignment系统意在解决超级智能的对齐问题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AI Alignment)是AI安全领域的一大核心议题,简单来说就是用AI来监督AI,让AI与人类社会的期望和价值一致。OpenAI的超级对齐团队正是由Ilya Sutskever和Jan Leike共同领导。
在OpenAI宣布罢免Altman的大概半个月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对Sutskever的专访。其中提到,Sutskever认为,世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他的公司和其他公司正在努力创造的技术的真正威力,他还认为,总有一天人类会选择与机器融合。
而在11月6日的OpenAI首届开发者大会上,Altman在秀出ChatGPT的各种亮眼成绩外,还宣布本月稍晚时候将推出GPT Store(GPT商店)。若GPT Store如期推出,则意味着AI应用将加速涌现,生态及商业化进一步加速。
Altman回归、Sutskever被踢出董事会,“商业激进”与“科学保守”,前者似乎占了上风,但对于AI和AGI的理念和路线之争不会停止。目前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罢免风波的暂时停歇,声援Sutskever的大有人在,对强大人工智能的担忧和质疑仍在,理性讨论科学伦理和价值观的声音增加。事实上,这不仅仅是OpenAI内部需要解决的矛盾,亦是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研究机构与科技公司、甚至是全人类需要长期面临的挑战。
微软的意志与“阳谋”
OpenAI“宫斗”大戏高潮迭起的同时,微软的股价起起伏伏,市值上下来回千亿美元。关于这次闹剧的“始作俑者”“前因后果”,众说纷纭,但外界有一点共识:微软或是最大的赢家。
在2019年宣布新的治理架构后,微软向OpenAI提供了10亿美元投资,双方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随后扩大了投资以及在商业和超级计算合作的规模和广度。
两家公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2022年11月,OpenAI发布ChatGPT后,引爆了全世界的AI大模型热潮。微软凭借和OpenAI的合作关系,拥有OpenAI模型的独家许可,随后将ChatGPT引入到搜索引擎Bing中。据外媒报道,今年1月微软向OpenAI追加投资100亿美元。得益于ChatGPT系列产品引发的热潮,微软今年市值增加了近万亿,目前市值约2.8万亿,创下历史新高。
虽然没有在OpenAI董事会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砸进去数百亿美元和紧密的合作关系之下,微软在这场风波中始终站在第一线迅速反应,硅谷最杰出CEO之一的Satya Nadella更是通过此次事件让外界看到他的成熟与老辣。这位在比尔·盖茨口中“带领公司前进的最佳人选”,或许是硅谷权力最大的印度裔。在担任微软CEO之前,Nadella是微软云计算和企业部门的执行副总裁,先后领导Bing、SQL Service和大获成功的Azure云计算等业务。
从时间线来看,OpenAI宣布解雇Altman之后,Nadella当天就发表声明,表示毫不知情并承诺继续与OpenAI合作。在Altman与董事会谈崩之后,Nadella快速宣布Altman和Greg Brockman将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AI研究团队,但他并不反对Altman回归,同时表示OpenAI的治理结构需要改变。Altman重返公司后,Nadella表示为OpenAI董事会的变动感到鼓舞,这是增强OpenAI治理稳定性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可以看到,Nadella在公开表态中始终保留余地,表面上未偏向任何一方,在斡旋之间为微软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在OpenAI截至2023年6月28日对公司结构的介绍中,有关微软的部分内容显示:“虽然我们与微软的合作包括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但OpenAI仍然是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由OpenAI非营利组织管理。微软没有董事会席位,也没有控制权。”
四年前,微软或许很难找到充分的理由要求入驻董事会,但经过这场风波和Nadella的“完美表演”之后,手握49%股份的微软是否会向董事会席位发起冲击?
记者:蔡淑敏 马云飞 特约作者:秦铭蔚
编辑:马杰克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