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首档“生存游戏”类历史节目《白银时代旅行史》迎来完结,主讲人段志强与听众一起,跳入真实的历史沙盘,触摸仍在影响每个人的“游戏设定”。在中国历史的“大旅行时代”,跟随一个个旅途中的脚印,感受个体命运与时代的紧密联结。
🏔️🗺️⛵️
男女老少、士农工商、贫富强弱,各怀梦想与心事,出门上路。每一个人的旅行故事,都好比精巧的棱镜,折射出日常点滴中的社会结构。

讲述 | 段志强
来源 | 看理想节目《白银时代旅行史》
你好!这里是《白银时代旅行史》的最后一集,我们节目的旅程,终于到达了终点,感谢您一路的陪伴。设计节目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好最后的结语要说些什么,节目更新过程中,我也曾许多次幻想写结语时候的感觉。但是真到了这依依分别的时刻,我才发现,最不舍的,其实是在我们节目里出现的那么多的人。我想把他们都再请出来,和大家一起道个别。
按照他们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时间顺序,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山东汶上县的老人白英。他出生在1363年,这时候还是元朝末年。“老人”是他的身份,意思是河工里面的小队长,可能管十来个人。常年在运河上劳动,白英积攒了无数工程经验,对运河一线的水文地理状况了如指掌。
1411年,他偶然遇到为疏浚运河而焦头烂额的工部尚书宋礼,他告诉宋礼,南旺才是运河最高点,宋礼这才得以完成会通河的工程,大运河南北通达,成为白银时代最重要的一条水路。
1482年,漕运兵丁罗梦鸿突然大彻大悟,创立了罗教。此后他在北方传教,宣扬“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教义,运河上的漕运士兵是罗教的重要信仰群体,后来的漕帮乃至青帮,都要追溯到罗梦鸿的悟道。
1488年,朝鲜人崔溥遭遇海难,漂流到台州。明朝政府通过运河沿线的驿站系统把他送到北京,又送回朝鲜。
1509年,一个北方来的小公务员,带着儿子和年老的仆人来到贵州上任,三个人不幸都死在贵阳北边龙场驿附近的一座山岭下面。龙场驿的负责人王守仁带人把他们埋葬,又写了一篇《瘗旅文》,我们才知道了他们的存在。
1515年,太白山人孙一元来到江南,开始了红尘神仙的生涯。虽然后来仙运不济,但他一直与时俱进,从神仙而愤青,由愤青而主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剑雨》
1534年以后,江西德兴的一对双胞胎风水师,徐善继、徐善述兄弟开始云游天下,遍访名师,刻苦钻研风水理论,三十年后编成《人子须知》,是白银时代集大成的风水书。
1536年,绍兴知府汤绍恩创建了三江闸,浙东运河因此受益。他因为兴修很多大工程,百姓很有意见,叫他汤呆,后来时间一长,功效显现,汤绍恩就成了于绍兴有恩的人。
1539年,日本和尚策彦周良来到宁波,开始在中国的外交旅行。他一路经过浙东运河和京杭运河,最终顺利到达北京。日本使团还带了一个翻译叫钱宗询,他的爷爷本来是定海人,被掳到日本,子孙两代都做翻译。
1547年,一个退休的杭州官员田汝成出版了《西湖游览志》,是专门介绍西湖的旅游书。后来他还出版了续编,西湖算得上是白银时代的顶流景点。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住在扬州东关街路北的老太太彭淑洁来到茅山求了一张冥途路引,以备将来去世的时候一路畅通无阻。
1566年,苏州人王穉登(1535-1614)到访宁波,在浙东运河上经过中坝和下坝,乘船翻坝的可怕经历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
徽州府休宁县的商人黄汴有感于旅行不便,花了27年时间编了一部旅行指南,叫《一统路程图记》,1570年首次出版,后来又被反复重版、征引,是白银时代最重要的旅行攻略。
1573年前后,黄汴的同乡程大位结束了漂泊生活,回到休宁故乡。他一生爱好数学,晚年写成一部《算法统宗》,是白银时代最流行的数学书。
1579年,云南大理人赵重华终于在无锡的一座寺庙里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在此之前,他已经寻亲十几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1591年,《遵生八笺》首次出版,其中讲了很多高雅的旅行用具,什么道服文履、斗笠葫芦之类。作者是杭州的生活家高濂(1527年—?),这一年他65岁。
1598年,王士性去世。他一生喜欢远游,还写下了各地风俗、社会、行政各方面的资料,激励了徐霞客等人的旅行。
1601年,苏州爆发了市民暴动,为的是反对朝廷加重税负。苏州市民打死了朝廷派来的官员,葛成(1568-1630)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罪责。他被关12年,最终活着出狱,被苏州人尊称为葛贤。
1620年,江阴人李寄出生。他的亲生父亲叫徐霞客,他母亲是徐霞客的侍妾,因为主妇不容,怀孕之后被逐出家门,嫁到李家。李寄晚年四处搜集徐霞客的游记,是这部名著得以流传的关键人物。
1626年,苏州人又一次发动抗议运动,反对锦衣卫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颜佩韦等五位普通市民投案,被官府处死,苏州人把他们葬在一起,称为五人墓,这是运河边上重要的政治景观。葛成晚年就为五人守墓,死后也葬在旁边。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就在这段时间,一位我们目前还不确定是谁的山东作者写成了一部小说《醒世姻缘传》,书里面讲了泰山香会、金龙四大王等等社会风俗的事情。
1650年,顾炎武剃去头发,开始在江南一带旅行。后来他去到北方,周游各省,一边密谋反清复明,一边做他的学问。
1651年,苏州人黄向坚出发去云南,寻找被战乱隔离在云南的父母。他穿过战区,找到父母,把他们平安带回苏州,轰动了地方社会。
1653年,浙江海宁人、历史学家谈迁经由大运河北上到北京,他的目的是去搜集资料,完成他的著作。这一路,谈迁见到的是残破的社会,扬州淮安一带在闹饥荒,北方运河沿岸人们的日子更苦。
《新龙门客栈
1655年,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团从巴达维亚出发来到中国,记录了他们对于大运河的印象。
1671年,高邮州知州孙蕙给上级打了一份怨气冲天的报告,要求上级解决驿站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份报告的执笔人是三十二岁的蒲松龄。
1684年,河北人颜元出山海关,去找他当年被清军带走的父亲。却发现父亲已经去世,他只好奉了父亲的牌位回到家乡。
1689年,绍兴人杨宾去东北看望他的父母。他的父亲被发配到宁古塔。回来之后,杨宾写了一本《柳边纪略》,纪录了东北的风土见闻。
1702年,蒋元鼐等15位善士在镇江成立了京口救生会,购买了12艘救生船,在镇江段的长江上面救人无数。之后蒋家连续七代维持京口救生会,晚清以后又有其他人接手,这个公益组织存在的时间长达240多年。
1705年,杭州北新关的负责人在余杭逮到了一个走私小队,这条走私路线由汪明远和李圣木两家商行建立,至少维持了八十多年。
1714年,有个苏州来的漕运船夫戴阿大沿着运河来到济宁。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放弃了水上行船的生活,定居在这里,在运河岸边开了一家酱菜园,取名叫“姑苏戴玉堂”。几经变换,这家酱菜园至今还在营业。
1726年,安徽祁门县善和里六位姓程的村民发起了纪事会,他们集资修桥,剩下的钱借出去生利息,六个人每年吃一顿饭,要记住修桥的善举。
1737年,镇洋县的读书人程穆衡(1702-1794)要去进京赶考,在丹阳运河快要进入长江的时候,亲眼看见两名纤夫掉入水中,霎时间无影无踪。
1768年,纪昀被发配新疆。在新疆,他写了一百多首《乌鲁木齐杂诗》,后来的《阅微草堂笔记》里也写了不少他在新疆的故事。其中有个故事,是说客死在新疆的内地人要他出具公文,鬼魂才能还乡。
也是这一年,朝廷彻底禁止了杭州的罗教庵堂。漕运水手把庵堂放在船上,罗教变成了水上宗教。
又过了一年,四川罗江人、美食家李化楠(1713-1769)去世了。他一生的饮食见闻都编在一本菜谱书叫《醒园录》里面,里面讲了很多腌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其中还有一个“行路不吃饭自饱法”。这本书在1782年由他的儿子编刻出版。
1770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扬州南边仪征的长江沿岸,停泊于此的盐船发生大火,烧毁盐船130艘,烧死人命1400多条。与此同时,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李斗(1749-1817)正在扬州生活,后来他写下《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扬州旅游业和娼妓业的兴盛,这些俗世繁华就建筑在盐船所支撑起的食盐专卖的基础之上。
1772年,安徽祁门县纪事会的聚餐标准大大提高,他们的基金会的财富也增长了十几倍。
1779年,我们遇到一位12岁的南京小姑娘,她叫王贞仪(1768-1797),这一年跟着家人去了吉林。二十九年的短短一生中,她去过东北,到过广东,登过泰山,游过洞庭,还在路上结下了不少深厚的同性友谊。
《刺客聂隐娘
比王贞仪小九岁,湖南新化县有另外一位小姑娘名叫吴珊(1777-1831)。她从小跟父亲学了不少地理知识,嫁到邹家以后生了孩子,就在地上画地图教育他们,几个孩子都成了画地图的专家。邹氏家族的地图事业一直延续到现代,至少七代人都从事地图事业,是白银时代最重要的地图世家。
1790年,一位不知名的旅行者和他的小团队从休宁出发,经过杭州到达北京。他留下一册账本,详细记录了旅途中的所有支出。账本表明,这一趟他们花了600多两银子。
江西商人吴中孚本来是做粮食生意的,后来摊上官司,被流放到山东龙口。在这里他写了一本《商贾便览》,初版于1792年。书里面讲了很多商人出门旅行的注意事项和生意经,被称为明清商书的巅峰之作。
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出使中国。为了接待他们,清政府动用了大批的民夫。返程的时候使团走的是大运河,一路上看到许多被强行征发来拉纤的百姓,他们看上去都有点营养不良的样子。
1805年,日本第一次刊刻了《唐土名胜图会》,为的是方便不能去中国的人,了解一下中国的名胜,里面有很多图,读这种书也算一种纸上旅行。
1812年,徐松被发配伊犁。他在新疆受命调查地理,写成《西域水道记》。回到北京以后,徐松吸引了许多年轻学人追随,成为西北史地之学的领袖。
1825年,常熟的20个脚夫凑钱建立了财神堂,既是落脚之处,也是他们的行业组织。
1829年夏天,清代最有名的幕宾包世臣(1755-1855)从山东馆陶回扬州家里,在大运河山东段,经过了一座又一座的水闸。他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包世臣也主张改漕运为海运,可惜没能真正实现。
1835年,广州人林伯桐因为老被学生问进京赶考的事,干脆把自己的赶考经验编成了一本书《公车见闻录》,这是最详细的一部专门针对进京赶考的旅行攻略。
1836年,广东茂名人杨廷桂从北向南旅行,在经过王家营、清江浦的时候,同行的朋友为了省钱没去牙行,结果制造了无穷的麻烦,也花了更多的钱。希望他回到广东以后,能买一本《公车见闻录》。
1841-1846年,法国传教士古伯察(Évariste Régis Huc,1813-1860)在中国游历,他从澳门进入中国,北上一直到内蒙古东部,又和另外一位传教士一起往西绕了一大圈进入西藏。在路上,他们找到一个二十几岁的蒙古小伙子桑达钦巴给他们做向导。不过西藏的官府发现了他们的身份,把他们遣返了。古伯察写的《鞑靼西藏旅行记》和《中华帝国纪行》记下了许多旅行的细节。
1844年,这时候鸦片战争刚刚过去,安徽宿松县的举人段光清进京赶考,他发现同行的人都在路上买鸦片贩卖到京城,以换取路费。
1871年,在镇江经商的余姚人魏寿昌联络了几位同乡,成立了“镇江义渡局”,免费渡人过江。这个机构维持了七十多年,到1923年才结束。
《刺客聂隐娘
1881年,英国人伊丽莎白·韦廉臣(她因为丈夫韦廉臣在中国传教,所以长期在中国生活)从烟台走陆路到北京,她详细介绍了所用的交通工具,还画了图。
1882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在海南旅行,他说海南客栈都是女人当家,男的都像废物一样。
1887年,住在天津的江苏人沈侨如被聘请为武清县知县的师爷,负责管理河西务驿站河西驿。他留下了一本工作笔记,详细记下了许多工作日常。
1891年,淮安人王锡祺出版了《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初编。王锡祺喜欢读游记,他编的这套书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地理专业丛书,但他本人为此倾家荡产,最终死于贫困。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探险,随身带了二十多个箱子,一吨多的行李,其中包括大量的科学仪器。在喀什,斯文赫定见到英国外交官马继业和他的妻子凯瑟琳。凯瑟琳在喀什住了好多年,在大清官员的宴席上吃海参的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4年,河南唐河县的一位小朋友冯友兰坐船从南阳去武昌,后来在回忆录里,他写下当时船夫过长江时候惶恐万状的样子。
2023年4月,《白银时代旅行史》上线。刚才说的那些人、那些事,再次被从尘封的历史中唤醒。

在节目的发刊词里我们说,“我们会努力在个人生活中触摸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理解个人命运。”经过正片加番外70集的旅行,我们虽然首先讲了上面那些人的故事,但谈到的问题其实涵盖旅行自由、书籍出版、交通设施、政府机制、空间观念、民间组织、水利工程、商业机构、大众信仰、个人出路等等方面。
我想我们一方面说明了流动性对于一个社会的根本性意义,尤其是国家控制下的大规模流动和社会自发流动的意义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流动的环境与面貌,以及国家和商业对旅行的不同贡献或限制。
不过,我们也没有指望用这一个节目就讲完历史。不是有各种各样“极简历史”吗?我因为资质平常,没办法提纲挈领,只能事无巨细,讲“极繁历史”。因为历史是无比复杂的网,任何历史类的写作或者讲述只能抽出一条线。
我们节目就连旅行也仍然有很多内容没机会讲到,更不要说历史的其他部分。我的打算是,我们尽可能多讲几条线,等线讲多了,慢慢就会织成网。所以别着急,以后还会有同样风格、但是其他主题的节目。说不定,今天和我们告别的历史中的人,还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面貌再相会。
那么我们就这样?感谢看理想,感谢我的编辑小马,当然最感谢的还是收听的各位、写评论的各位、替我们节目打广告的各位,你们是我的力量之源。我们江湖再见!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