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啦!十位来自全国各地学校、教育局、教研单位的阅读推广人“会聚”在《中国教育报》,用文字讲述他们推动读书的经历与感悟、思考与实践。
他们来自幼儿园、中小学、大学,他们是教师、校长、教研员……他们在不同的教育岗位书写阅读推广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因读书而厚重,他们的教育生涯因推动读书而意味绵长。
他们用心精酿校园书香,通过阅读为孩子做有思想的减法。向儿童学习,像儿童一样学习,他们深知,阅读是做事,不是做题。他们以朝向诗与思的灵动和厚重,在母语的家园中栖居,做“知行合一”的文化分享者,以推动读书踏上立己达人的幸福之旅。
教育故事因推动读书而精彩,推动读书使他们的人生之书熠熠发光。
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名单
    (按姓氏音序排名)
丁莉莉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沈阳路小学校长
贾 玲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赖敏利  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幼儿园园长
李志欣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
刘 莘  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
齐方国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国文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教师
魏 敏  贵州省笔山书院副校长
余文浩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
张春燕  河南省开封市贞元学校教师
让我们翻开他们书写的阅读推广故事——
我的阅读推广“三镜头” 
丁莉莉
丁莉莉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沈阳路小学校长

从教3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改善阅读教学质量,积极投身阅读推广工作;做校长20年来,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主张:阅读点亮生命,光亮内心,明亮精神,照亮世界。一路走来,我用心用智用情打磨阅读推广的“三镜头”,把阅读的“良辰美景”传达给更广阔的人群。
“特写”镜头——用心精酿书香校园。自2000年初,我和团队率先提炼并探索实践指向综合育人的“全景式”阅读教学理念,学校获评省级书香校园和全国特色书香校园;我主持的《小学“全景式”阅读教学系统构建与实施的二十年探索》获评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阅读育人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典型范例。
一是营造最美阅读空间。优化“四A”阅读支持环境,打造开放式、沉浸式的全环境育人“阅读场”,人人在读、时时能读、处处可读。每间教室都长成图书馆的样子,大厅、楼层、廊道等设有移动书吧,激发阅读兴趣,唤醒内驱力,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二是提高自主阅读品质。我倡导教师是领读者,打造“阅玖”读书品牌,通过教师示范带动更多学生喜欢读书。学生是悦读者,每天都是读书日,把“读”书和“听”书、“说”书、“画”书、“演”书、“观”书、“写”书、“做”书等有机结合,让读书有意思、有意义。家长是伴读者,高质量组织“慧爱”亲子共读活动。三是构建全景阅读课程。开发阶梯化、序列化的“全景式”阅读课程群,构建“阅读+”课程开发模式,创新跨学科整本书阅读“读、联、融、展、评”五步教学法。全景阅读课程点燃了孩子阅读的“小宇宙”,推动实现“三个转变”:从“要我读”到“我要读”,从“不善读”到“我会读”,从“读得浅”到“读得深”,通过阅读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角”镜头——用智深耕书香联盟。2007年,我联合了一批爱读书、有思想的校长,建立“书香联盟”自组织,开启了共读共行、同心同行的阅读推广“远征”。2020年,我担任“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将“读书富脑、修炼内功”作为校长阅读力提升的方向,高水平组建市域“书香联盟”共同体,持续开展“校长领读”活动,引领更多师生、家长加入阅读“同盟军”。2022年,由山东省教育厅命名成立“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构建“自读—共读—引读—研读—读用”的专业阅读模型。“书香联盟”共同体升级为“书香联盟”生态圈,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开展“一人凝聚十人带动百人辐射千人”的“大阅读”活动,进一步带动形成了良性教育生态循环。阅读推广人,就像是为人们心灵种树的人,我和大家一起,种树、种书、种未来。
“全景”镜头——用情致远全民书香。我们的阅读推广团队走进家庭和社区,构建阅读校家社共同体。学生走进敬老院和社区,以经典诵读和戏剧等形式让童趣书香充盈社会。作为城市领读者,我先后70多次领读、推荐书目和作阅读讲座,辐射带动近百名阅读推广人,开发阅读系列“工具箱”,助力全民阅读进一步走深走实。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全景式”阅读目前推广至江苏、浙江等15个省、300多所学校,线上线下听众累计100多万人次。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最终推动全民阅读的高质量发展。
阅读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展望未来,在阅读推广的火热征程中,我和团队将满载一船星辉,向“书海”更深处漫溯,终将抵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影响我的一本书:《未来学校》
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朱永新教授对未来教育趋势作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他对未来学习中心进行了系统阐释: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大量的经典论述、事实论据、生动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一切都是可行的,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
《未来学校》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启迪我思考未来教育的方向,进而学习运用书中因材施教做得更好、更有效而阐述的种种方法。以未来照亮现实,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好当下,思考教育,赋能创造,拥抱未来!
开展整本书阅读 引领师生成长 
贾玲
贾玲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书籍,特别是名著,是历经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人类文化瑰宝;阅读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助力人们去探索世界的广袤。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引导师生与名著牵手同行,让读书照亮人生之路,通过阅读培育求真、爱美、向善的高尚心灵,这是我始终秉持的信念。
聚焦育人,倡导阅读。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爱读书、会思考的青少年。我本着“读书育人”的理念,积极践行语文新课标精神,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读书中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展师生共读、家校共读、读思结合等活动,在全市、全省、跨省等大区域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开展教研,指导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我深知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教学推进的难点所在。我带领一批西安语文骨干教师积极探索,建构起整本书阅读的“一线双向五维”教研体系,指导师生有效开展阅读。“一线”即整本书阅读以读书“育人”为主线,将师生共读、共同成长作为读书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双向”即“教”与“学”双向互动,通过教师研究阅读教学、有效指导阅读,带动学生爱读书,善读书,在阅读实践中转变育人方式;“五维”是指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在“理解、鉴赏、审美、思辨、创造”五方面均获得长足发展,提高核心素养。
多元举措,推动阅读。一是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进行跨区域、多层次的广泛交流。从“名师之路·书香润童心”的专题讲座,到七省份联办的“当代名师大讲堂”的阅读专题分享;从“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与实践》报告,到陕西新闻广播“教育直通车”公益栏目——《名师带你读名著》……我积极推进阅读,真诚分享做法和经验。二是名著阅读“送教下乡”。在陕西省教育厅“名师大篷车”送教、“名师引领计划——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行动”项目实施中,我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好的做法送到农村学校,惠及山村孩子。2019年冬天,我带领几位年轻教师到革命圣地延安,开展“送教下乡·延安行”活动,在年轻教师的示范课后,我进行评课并作了题为《阅读经典 传承文化》的专题报告。我们的传经送宝行动还扩大到全国的一些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从云南怒江到新疆克拉玛依,为推广阅读,我和团队的教师们始终乐于奉献。三是开展红色经典阅读,传承革命文化精神。革命文化是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应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策划实施了两届“红色经典阅读专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以语文人特有的方式向共和国献礼,致敬英雄,受到广泛好评。我的《在红色经典阅读中育人铸魂》专题报告,从红色经典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三个方面为教师们解析红色经典与其他文学经典之间的差异,对如何开展红色经典阅读进行了精准指导。
沉潜探方,传承文化。我以课题为抓手,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名著阅读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基于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等,主编了“初中名著阅读指导丛书”12册,主编了《〈乡土中国〉高中整本书阅读指导》等书籍,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为阅读教学实施提供实践支持和专业支撑。
做一个读书的引领者,让阅读成为人生航程中最亮的一束光!
在推进阅读的道路上,我愿意和大家继续携手共进——
热爱阅读,是融入幸福与执着的美好追求;
引领阅读,是肩负责任与智慧的探索实践;
推动阅读,是传承文化与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
影响我的一本书:《上下五千年》
相隔千年,见字如面,《上下五千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读物,融中国发展史、历史重大事件及名人伟业为一体,牵起了我与中华灿烂文明的不解之缘。从神话传说到成语故事,从浪漫的《离骚》到厚重的《史记》,由“曹刿论战”到“完璧归赵”……书中的故事既激动人心,又令人警醒,阅读的过程就好似与先贤的一场场对话,为我成年后形成的大阅读观、延伸性的阅读方式奠定了基础,更拓宽了我的眼界、提升了阅读的思辨性。
后来,由此启蒙带来的这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又驱使我翻开一本本古卷与新书,书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生命的敬畏深深滋养着我的心灵,启发我的阅读思考更有高度、深度和厚度。
向儿童学习,像儿童一样学习
赖敏利
赖敏利
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幼儿园园长

我从事儿童教育近30年,是一个习惯读书思考、喜欢阅读推广的园长妈妈。我长期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倡导“为爱朗读”“生命化教育”,积极关注亲子陪伴与“父亲教育”,是一位儿童图画书“发烧友”、儿童教育戏剧践行者。
我主张做“向儿童学习,像儿童一样学习”的阅读领航教师,成立“新童年新启蒙”阅读共同体,带领教师走向专业自觉的幸福教育。我召唤更多教师一起读书,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个性需求以及不同岗位特点,开展阅读沙龙、朗读会、阅读打卡等丰富多元的活动。我构建了“三位一体”师幼、亲子、家长共读模式,发起阅读宝贝“每日必读经典”、“爱的留声机”亲子故事等体验式阅读,为幼儿园的宝贝们打造一生受用的“阅读”烙印。
我致力于“蒙智”“启趣”的儿童体验式阅读推广,通过阅读走向广大的世界,从阅读回归到心灵的家园。我与厦门市教师成长共同体发起人段艳霞老师一起带动厦门地区学校及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教师读书,在省内外以及海峡两岸进行读书经验交流。
作为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实践基地园负责人,我直面课堂改革实践,推广教育戏剧体验式阅读进校园。我从2017年带领教师开始“教育戏剧提升早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让幼儿在体验式阅读的戏剧活动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高幼儿积极的思想情感与思维品质。
作为阅读一体化项目建设中心负责人,我基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经验的特征,运用内隐式阅读方式实现四个“美育阅读”过渡,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能力,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享受阅读一直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探寻童年的秘密是多么美好而幸福的事情!我在幼儿园发起“五个一”阅读行动,润泽童心之美:一个阅读童年、一个阅读好习惯、一个阅读仪式、一个阅读行动、一个阅读共同体。
一方面,要保证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在12个品格主题阅读环境的浸润下,每个孩子每年有300本故事阅读量。另一方面,“带着家长读书”成为幼儿园的常态化工作,我将“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融入家园共育生活中,发展亲子读书分会,坚持推广公益阅读。
我致力于推动幸福书香家庭影响力,重视家庭阅读研究,每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经典书单共享、教育实践等公益活动。我尤其关注亲子陪伴与“父亲教育”,积极播撒“爸爸阅读种子”,在幼儿园发起“一个阅读爸爸的影响力”“阅读爸爸成长六项修炼”等阅读推广与落地实践活动,引领“80后”“90后”年轻爸爸们与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长,重构幸福亲子关系,给儿童以高质量陪伴。
同时,我也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坚持开展公益共读讲座,曾任厦门市电台特聘“教育行业顾问”,主持《童年有话说》公益阅读专栏达一百期。作为全国担当者行动阅读教育代言大使,我常到边远贫困小学开展公益阅读推广活动,并陆续资助多家幼儿园开展“班班有个图书角”项目。从“图书角捐助”到“赋能学习成长”,帮助更多儿童读经典故事,拥有一个阅读童年。
我深知,唯有心里住着孩子,才能走进童年秘密的深处。我相信,我们为儿童成长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会开花结果,为他们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影响我的一本书:《童年的秘密》
从教第六年,一位老园长送给我一本玛利娅·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作为一个年轻幼教工作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儿童,对我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同时也是父母的育儿经典,我觉得每位家长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在书中探索儿童的奥秘。
反复重读此书,我不断思考与践行——站在儿童立场,面对课堂,如何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地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我常与教师们共读此书,讨论“如何尊重儿童的本能”“如何对待孩子”“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也更加明确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地发展。我也与家长共读讨论“如何看待儿童的秩序感”。这本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近一个世纪,书中对儿童的行为与心理成长规律的新发现,震撼了中国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
阅读,立己达人的幸福之旅
李志欣
李志欣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

“初恋般地选书,热恋般地读书,过日子般地写书。”这是我阅读人生的真实写照。不忘立德、立功、立言、为人、为事、为学使命,一直是我阅读的动力。书陪伴了我30余年的教育生涯。我笃信:每天读书的姿态、递增的品质、持续的生长,就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我始终秉持“深度阅读”的策略,保持着每年30—50本书的阅读量。每读一本书,我都自觉链接已有认知结构,把读书心得与实践融合并及时形成文字,让所学知识及时获得转化,做成公众号、简书,举办读书沙龙,向报纸杂志投稿发表,与大家分享。
阅读也成就了我写书的梦想。迄今为止,我已出版论著10余部。有了阅读与写作的积淀,会有能量带动更多人阅读。引领、推动他人和群体的阅读行动,已成为我工作生活的常态。我的阅读成长之路,也因此越走越开阔。
早在2007年,我就意识到,引导教师建设“阅读自组织”这种以教师自主阅读为驱动的专业发展的民间通道,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在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实验学校工作时,我成立了“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一群农村教师,于每个星期四晚上,自愿准时参加共同体的活动,开启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主题研究的共生共长生活模式。
阅读是最好的减负。2007年开启的“零作业”教学改革正是基于此而提出来的。诸多大胆举措改造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变革了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和教学方式,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自主阅读机会。2014年,该项实践研究成果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6年,我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工作时,分别引领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建了“教师领袖成长俱乐部”和“未来教师成长联盟”,并亲自主持每月一次的读书论坛活动。我主张把阅读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制定“全学科阅读”课程行动方案,提出了专题阅读与方法渗透、课上与午间阅读、自由与联盟阅读、学校与家庭阅读、任务与活动结合的“五结合”策略和创意阅读空间课程设计理念。2019年,我成为全市通过“全学科阅读”实现“全学科育人”的“排头兵”,课程改革成果也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山东、河北、河南等十几个省市的教育局和学校邀请我担任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或课改团队的领衔人或阅读顾问,以每日坚持阅读与撰写心得的方式,指导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没有校长的阅读,便不会有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更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我引领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们,围绕自身发展定位,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名著研读,提升专业理论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我以“阅读推广”的方式精准帮扶张家口市蔚县桃花镇初级中学,在我的带动下,密云区和蔚县更多学校和名师工作室,也效仿此方式开展帮扶工作,这一蝴蝶效应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我校获“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目前,我正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300余人一起推动阅读,旨在培养越来越多的阅读推广人。我坚信:立己达人的阅读,将是一场永远走不完的幸福之旅。我愿意做一盏照亮阅读成长路上的明灯,虔诚地经营自己的这项崇高的事业——立德树人。
影响我的一本书:《学习究竟是什么》
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中的诸多观点给我很多启发,指引我重构学习观念和行动策略。
作者认为,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某些创造是同类想法的直接连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秘密项目,我们白天上班做普通的研究,晚上回到家里做秘密研究。关键是你做这个项目时,要有一点儿疏离感。也就是说你不应该跟一大帮人在一起凑热闹,应该自己独立地干。因为疏离感能激发创造性。
这让我认识到连续持恒的学习精神与专注研究习惯的重要性。我经常看一些有创新意识的人的文章,获取新观点和新逻辑,并与自己的已知与实践建立起联系,那灵光乍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创造,是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阅读,做有思想的减法
刘莘
刘莘
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
我的阅读启蒙相当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被大学录取就捧稳了金饭碗。可我居然从大学退学了,迷茫的青春弄不懂自己无名的冲动。那个年代万象更新,空气中弥漫着理想、诗歌与荷尔蒙相混合的气息。改革伊始,国门微启,世界突然变得不可思议。海风吹拂,人性苏醒,商品经济开始繁荣。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一个不知“内卷”为何物的年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那个年代的信念,自由创造野蛮生长是那个年代的特征。
我的启蒙老师是一名火车司机。他向我讲解卢梭的爱弥儿、尼采的超人、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令我头晕目眩震惊不已。于是20岁的我决定通过阅读,去安顿那颗“驿动的心”。回首往昔,路过的人多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但我仍然记得隐居深山的阅读生活。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在高山峡谷中当起了摄影个体户,靠着自学的技术谋生。晨露晓风凉,昏月离人归,我每天要在深山里独行10公里。我的工作场所非常别致。空谷索桥,乱石深渊,百米瀑布矗立于索桥尽头的龙潭,随悬崖峭壁逐渐隐入云间。
没有游人的时候,我一个人安静读书,很容易忘记欢快的溪水和脚边觅食的松鼠。我阅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英文散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困惑不解之际,我喜欢凝视瀑布上空盘旋的苍鹰,或者欣赏逝者如斯的流水。那时的我没有料到,是阅读助我打开了不羁人生的秘密花园。
我后来当过工人、民办教师和私立学校的校长,阅读丰满了生命的意志。再后来,我成了学者在大学教书,阅读是职业生活的内在环节。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也像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有时人会厌倦生活的某个片段,或在某个片段厌倦生活本身。所以我会根据心境决定读什么书,或决定是否读书。尽信经书会使心如槁木,竹帛烟销才有刘项兴起。所以我向来不认为阅读在生命之流中拥有特权,更想不到自己会成为“阅读推广人”。
生活像不确定的概率波,机缘巧合使可能性坍缩成现实性。我开始关注中小学生的阅读是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她主动与我探讨英国文学家戈尔丁的《蝇王》,这让我大吃一惊。我很困惑,小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这种基调灰暗的政治题材小说呢?中小学生该读什么书?怎么读?这些问题渐渐从生活的盲区进入了我的思考视野。
我开始研究如何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并亲身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仿佛穿越回童年赢得了重新成长的契机。我的童年面临的问题是资源和信息匮乏,而今天的孩子则困于信息过载和人工智能营造的信息茧房。我发现,教师和家长普遍有一个困惑:既然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如此丰富,既然视频更加喜闻乐见,为何还要强调传统的文字阅读?
我在全国演讲,喜欢表达这样的观点:当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人不应越来越像机器。语言是思想的家园,唯有融知、情、意为一体的智能体才可能有思想。我喜欢借助《安德的游戏》《诗云》《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科幻经典帮助不同学段的孩子理解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前者明白语义、自由和隐喻,后者受制于算法、算力和数据。
阅读是捍卫人性的必由路径。近年来我面向中小学生先后出版了五本书,激励他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理性思考,内容覆盖儿童文学、儿童哲学、科幻文学和国学经典。为了帮助教师探索整本书阅读和思辨性阅读教学,我还出版了名为《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方法与案例》的课堂教学指导用书。
我的阅读理念是:为孩子做有思想的减法。我主张孩子阅读有趣的、美的、有思想内涵的经典好书,通过遭遇具有否定性的精神力量而成长。我主张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建议教师减少对白话文课文的程式化讲解,而把时间腾出来推进类似于翻转课堂的、以整本书为载体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这样的教学改革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关键的教学资产,鼓励教师要敢于在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中激发孩子思维并实现教学相长。
我也以“做有思想的减法”的理念帮助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生阅读经典。我在“新网师”平台上为来自全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讲解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在“尔雅”平台上为近百所高校的大学生讲解罗尔斯的《正义论》,也在大学讲台上讲解中外哲学名著。
我有时感觉心灵在幸福中分裂,一半是调皮幻想的童心,一半是反思求真的诚心。我还期盼什么呢?老式火车没有了,火车司机失联了,布满我青春足迹的高山峡谷也在大地震中毁灭了。但那些书还在,其中的精彩人物和思想还在。我于是期盼人们以阅读保持对世界的惊奇,然后找到生命中比阅读更大的意义。
影响我的一本书:《正义论》
《正义论》开篇即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古今中外,关于正义的态度不过三类。其一,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世界无非是丛林法则及有意无意的伪饰。其二,认为最美好的东西是超越正义的,如爱、家庭与共产主义,执着于正义是虚假意识。《正义论》持第三类态度,认为贬低正义就是贬低人性,而超越正义必得以实现正义为前提。阅读《正义论》有点儿像听巴赫的音乐,有一种思想之美的均衡,深刻而耐人寻味。
用阅读涵养气质塑造风貌
 齐方国
齐方国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我始终信奉这样一句话,“阅读能够涵养一个人的气质,阅读也能塑造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场的精神风貌”。所以,从教30余年来,无论是早期做教师、当校长,还是现在作为一个区的教育局局长,我一直倾心关注、倾情研究校园阅读之于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注重用阅读涵养师生气质、用阅读塑造学校的精神风貌,借重推广阅读改变东营区的育人生态。
让教育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生——最是书香能润德育人。学校是师生阅读的主场域,图书应当随处遇见、随手可读、随心所愿。2021年,我任职东营区教育局局长伊始,就把提高学校藏书量作为头号工程来抓,筹资1000余万元,为全区40所中小学图书馆添置图书23.5万册,让每所学校都有校园阅览区、班级图书角、电子阅读室、楼角书吧,更便利学生阅读。争取区政府图书馆在全部中小学图书馆设分馆;发起“家庭藏书”进校园、“家校藏书”漂流等活动,贯通家庭、学校、社会藏书资源。2022年,抢抓东营中心城区改造更新机遇,推动3处“城市书房”与“学校建设”一体同址规划施工,让“书香”“书韵”弥漫全区学校。
让读书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最是书声能悦耳入心。南宋大儒朱熹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我深以为然。自1998年开始担任校长职务,我就致力推行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中小学一体化朗读、诵吟的实践与探索;担任局长后,全面推广了“晨诵国学—课品经典—午赏美文—暮吟诗词—晚读名著”五段阅读模式,搭建“国学小名士”“中华经典诵读”“阅读分享会”“书香领读员”等多种活动类型的体验平台,帮助学生形成“朗读”“诵吟”的习惯能力。2023年7月,我区承办了“为中国未来而读——2023全国阅读行动研讨会”,得到与会领导、专家和教育同仁的高度评价。
让阅读成为生命在场的教育——最是读书能立人致远。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充电,才能让教育生命在场,师生共生共长。2019年1月,我被确定为第三批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使我更加坚定成为师生阅读的先行者、同行者和导行者。通过系统阅读学习,我不但在2022年以“优秀”等次通过省教育厅三年期培养考核,而且形成了以生命理念、包容理念、合作理念为三大核心理念的“共生教育”思想实践体系。任局长后,我更是积极成为一名阅读推广者,通过推行“共生课堂”教学改革、“三名两体”(三名即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两体即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青年管理干部发展共同体)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家长、学生’经典名著共读工程”,促进阅读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和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建设。我领衔主研的《立足地域、校际联动:厚植家国情怀的黄河口课程建构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并在我区承办的全省黄河文化育人现场会上作成果交流。
教育,本是育人的事业;校园,当为读书的地方。我将秉持教育初心,扛牢育人之责,用“阅读”塑造新时代教育精神风貌,用“书香”点亮跨时代新人生命底色。
影响我的一本书:《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于2018年7月购得的一本书。当时,我由东营区第三中学校长转任新成立的东营区黄河中学校长不久,正处于如何把一所以街道学校师生为主体、基础并不理想的新建学校,尽快打造成区内优校的深度焦灼。于是,这本书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的购书单。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他对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深入浅出的阐述,以及他对“倾听异向交往”“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润泽的教室”“合作性同事”等的细致精微的表达,给了我很多棒喝般的思考,成为我后来构建“共生教育”思想实践体系的重要发轫点。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当下,之于教育、之于人才培养,课程课堂正在深入变革,这本书还将一路伴我新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阅读,是做事不是做题
王国文
王国文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教师
我推广阅读是与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的,不知不觉中走过了23个年头。这期间,有人惊讶,有人赞叹,我都不以为意,认为这不过是礼貌性的回应。后来发现有些人真的心怀疑惑:一个毫无行政权力的普通语文教师,让阅读走进课堂,不仅带领语文教师、组织多学科教师推广阅读,还促成了“阅读兴校”的办学方针,并且坚持了20多年,确实有难以看懂的地方。其实,这20多年来我没有刻意要把阅读推广到什么程度,要坚持多久,就这么一直往前走,坚持往前走。
20多年来,我们学校换了四届领导班子,都无一例外不遗余力地支持阅读,乃至直接参与。一路走来,我推广阅读从来没有遇到领导无视的尴尬。
2001年,因为学生喜欢,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阅览室,自主阅读“心仪”的图书和杂志,开创了“语文课进阅览室”,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动态的、内驱的、发展的、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过程。随即“语文课进阅览室”上了学校的课程表,也成了全体语文教师长期的坚守,于是就有了23年里上了2.9万节阅读课、在3.8万名学生心里播下了爱读书种子的书香校园建设全国“标杆案例”。
2007年,我们以“语文课进阅览室”、阅读教学、阅读活动为“三阶”,把学生社团和图书馆作为“两翼”,落实“‘三阶两翼’式阅读行动”。由我这个普通教师来统筹这项书香校园建设工程,最终实现“语文课进阅览室”常态化、阅读研究与教学规范化、阅读活动体系化、图书馆和阅读社团建设有效化,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阅读推广学校”。这其中学校各部门怎样热情地通力合作,是可以想象到的。
从人的成长角度看,阅读不是目的而是育人工具,新课程改革是以育人方式变更来提高育人质量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实践是引导学生做事,而不是做题应试。从2022年开始,我将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开发成“多学科融合阅读课程”。
在刚刚结束的合肥十中第23届读书节上,“柴丽妮数学名师工作室”组织学生共读《数学与人类文明》,提高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潘庆梅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展《大地中国》整本书阅读,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从地理的角度深度学习中国历史。“姚远化学名师工作室”通过《大师说化学》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机理等,进一步认识化学。“傅厚菊名班主任工作室”组织教师阅读《非暴力沟通》,体验和谐生命,提高与学生沟通的效果。“魏苗英语名师工作室”组织学生阅读“中英双语诗画集”,在两种语言跨越时空的交融中感悟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刘峤峤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戏剧社、朗诵社、红学社、文学社等阅读社团,组织“园林成戏《牡丹亭》,大观盛景《红楼梦》”读书活动……
我主持的阅读工作室是合肥市“三名”工作室中的“教育名师工作室”,不仅合肥市10多所学校的教师热情参与,蚌埠、宣城、颍上、宿州等地中小学教师也不断加入,现在已形成了以合肥为基地辐射安徽全省,以高中为主辐射初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阅读共同体。
我的23年推广阅读就是这样,让人无法不一直走下去。我始终相信:推动读书是一种社会性运作,是一件动员他人跟你一起读书的事。“动员”是可以无声的,当你用心做一件事,长期坚持做这件事,就能激发他人潜在的热情,就会有一批“他人”聚拢过来。
影响我的一本书:《阅读力》
《阅读力》是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全民阅读推广人聂震宁为普及阅读学而撰写的一本“小书”,32开本10多万字。这本书大大拓宽了我对阅读的理解和想象:阅读是文明之声,先于文字;阅读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私人化的精英阅读是需要的,凸显交流分享的“共读”更契合新时代;全民阅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社会化阅读将使阅读本身成为人生的快乐时光……
读了《阅读力》,再来推动读书,眼光就会变得不一样。聂震宁说,这本书“只是达到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的目的”,实践是讨论问题的一种方式,我以《阅读的历史》整本书阅读为基础开发“人类阅读的前世今生”的阅读通识课程,就是缘于《阅读力》。
做“知行合一”的文化分享者 
魏敏
魏敏
贵州省笔山书院副校长
2011年,我尝试每节语文课用5分钟讲授国学经典,课余时间与学生共读中外名著。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反响异常热烈。次年我向学校提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创办了“诗词楹联兴趣班”,并分别在七、八年级每周各设一节国学课和阅读课,全校师生每周30分钟共读《大学》《论语》,上课铃声也改为经典诗词朗诵。从此,我们校园里与众不同的琅琅书声吸引着黔西南州各地教师纷纷前来取经。
成功的经验让我萌发了更加大胆的想法:我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社会去!2013年7月,我和朋友创办了黔西南州最早的纯公益读书组织——金州国学读书会。
读书会成立十年来,我们一直秉承“怀公德心、做公益事、聚文化人”的理念,开设了16个文化板块,共开展1100余期纯公益读书活动(其中,兴义总会800余期,各分会及线上读书沙龙300余期),打破了读书学习只能在某个场域的局限,搭建了本地区各民族、各年龄阶段、各文化层次、各行业书友读书交流的互动平台,受到社会的高度肯定和书友们自发捐赠书籍的默默支持。
其中,国学经典读书板块,不同职业的几十位书友聚在一起,两年读完《论语》,三年读完《周易》,五年读完《孟子》,集体研讨《道德经》《大学》《诗经》、唐诗宋词等。很多人因此受益,有书友分享时说:“以前下班就想着和朋友吃好喝好,现在下班就想着往读书会跑。一天不读书,晚上觉都睡不好。”他还带上家人来到读书会。读书会历程中,不少这样的书香之家诞生并遍布于黔西南州的万家灯火里。
知行户外俱乐部板块,聚集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书友,一起行走于山林乡野之间,在大自然的浸润下共同读书,探讨交流,切磋成长。留守儿童图书漂流和经典导读板块,自2016年启动以来,共培训导读教师1000余人,募集精品图书7万余册,成立开卷书屋20所,组织兼(专)职教师到留守儿童学校开展读书活动10余次,受益留守儿童10万人次。大型公益读书讲座板块,不定期邀请国家首批国培专家鲁子问教授、清华大学张伟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副教授、北京景山学校王海兴老师等100余位专家学者到黔西南州开展数百场公益讲座。
此外,由来自国内外重点院校的优秀学子主讲的“名校大学生读书分享会”、由不同领域书友组织的“走进科学”等板块,也吸引了大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大小书友。活动现场,常常可以看见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中年父母和稚嫩孩子同在一室学习、记笔记的感人场景。
自2015年起,义龙、安龙、贞丰、册亨陆续成立分会,并依托兴义师院附中、黔西南州图书馆、黔西南州文化馆、笔山教育院等院校机构形成固定线下读书活动点。目前,金州国学读书会书友群达5000余人,在探索大众参与的全民阅读模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搭建了有效平台,调动了民众的学习激情和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全民学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年蹒跚前行中,金州国学读书会被评为“贵州省全民阅读示范点”“贵州省十大全民阅读活动”,多次列入“贵州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今天的金州国学读书会已走出黔西南,成为贵州省的一个文化品牌。
这十年,同样滋养了我。其间受邀开展阅读推广专题讲座百余场,把读书会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推向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读书会最初点燃的星星之火,彻底照亮了我的生命,成为我人生历程中最亮的光。
影响我的一本书:《孟子译注》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孟子》便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对我影响深远。初涉《孟子》,其古奥的文字曾让我感到晦涩难懂。
自2018年起,金州国学读书会开启研“孟”之旅,每周一期,共同研读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五年间,每期的共读都是滋养心灵的盛宴。我们围坐一起,细细解读孟子与其学生、时人的对话,探讨其政治理想、伦理观念和人生意义,思索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融通和践行孟子的智慧。这样的学习,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让我对孟子思想有了深刻领悟。
读《孟子》,仿佛与孟子本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孟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但他的思想依旧能与现代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
朝向诗与思的灵动和厚重
余文浩
余文浩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一个诗人,大约在17年前的3月,我把现当代诗歌带进了课堂,开启了新诗教育课之路。
第一种形式,是先选好作品,做一个简单的幻灯片,学生们在这些诗歌中自选朗读作品,小组朗读、个人朗读、全班集体朗读或者演唱。第二种形式,是把自己手头的各种诗歌集和诗歌选本放到班级中进行漂流,学生们在读写本上进行抄写。课前演讲时把自己读写的内容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出来,进行分享和讨论。
课堂上,我们阅读讨论了狄金森、叶芝、阿赫玛托娃、辛波斯卡、米沃什、勃莱、默温、聂鲁达、海子、北岛等人的诗歌。“每当读诗时,艺术就这么发生了”,那一刻,诗歌的诚与真、爱与美纷纷涌现。
每年3月26日,用两节课来进行海子诗歌朗读活动。从2007年到现在,海子诗歌朗读会成为这一年里学生们的节日。每当新一届的学生接手,我还开展“画我”写诗活动,秋天带学生到植物园去读诗,自编中外经典诗歌100首为学生线上讲读,开设诗歌鉴赏与写作课等,并邀请赵丽华、张执浩、沈苇等诗人到学校进行新诗教育专题讲座。
从2010年开始,我在班级大力推进整本书经典阅读。迄今已带领学生阅读《小王子》《亲爱的安德烈》《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鼠疫》《悲惨世界》《约翰·克利斯朵夫》《乡土中国》《红楼梦》《月亮与六便士》等十几部经典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同时,设置真实情境,制定阅读手册和阅读任务单,切实有效地以课程形式推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实施深度学习。我制定了两个目标:低阶目标是读进去、写下来、讲出来,高阶目标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丰富心灵、健全人格。阅读中,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精选篇目,单篇与专题结合;个人精读,批注与梳理评析结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享,板书关键词(母题、主题、议题)讲述,师生互评。高一上学期进行“星期五的语文课——契诃夫小说阅读”“真正的人——《约翰·克利斯朵夫》整本书阅读”,高二上学期进行“星期二的语文课——《悲惨世界》整本书阅读”,疫情中进行“《鼠疫》改编话剧表演”,寒暑假给定阅读任务自由阅读《月亮与六便士》《树上的男爵》《百年孤独》《爱的艺术》等,这些经典课程有力地促进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学校,我还组织建设了“榕树下——青年班主任阅读共同体”,成立了深圳市罗湖区余文浩名师工作室。带领一批教师深耕教学一线,推进学校和区域的阅读活动,以整本书阅读为抓手,与经典同行,与名著为友,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师生逐渐成长为有精神内涵、有温度、有热爱的中华教师和青春明亮的学子。
同时,我的阅读也在带动和影响周围,甚至传播到更辽阔的远方。阅读专题讲座在深圳市罗湖区、龙岗区等区域学校广泛开展。2021年以来,我每年去广西西林、隆林等地进行阅读专题讲座和听评课指导,把阅读理念和实操方法送到边远山区。2023年11月,我获得了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世界杂志社、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评选的“阅读领航人”称号。
生命有限,阅读以其不朽的跋涉,让我们在朝向真理之路上获得巨大的欢欣与充实。我深信并体会到这一点。“己欲立而立人”,如是而已。
影响我的一本书:《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深邃”,但还不够,还要一个词,应该是“博大”。之所以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深邃而博大,是因为陀氏笔下关注的是人,是人的思想和灵魂,以及由人的思想和灵魂构成的人的命运,是对在自由之中的人的命运和在人之中自由的命运的发现。形而上的思想构成整篇小说的内在魅力,它使所有人物都运动甚至疯狂起来,追赶着情节跌宕起伏,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我已经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9遍了,还会经常拿出来翻一翻。我还写了数万字的读陀笔记并进行《卡拉马佐夫兄弟》整本书阅读设计。我手头有三种版本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深入读完这部大书,我们会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的一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观照。
在母语的家园中栖居
张春燕
张春燕
河南省开封市贞元学校教师
我的人生是在10年前有了根本的转向——从驻京部队的机关干部,转向在田野耕作的语文教师。
因为我觉得,在“更强、更大、更好”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无法抓住。于是,我纵身一跃,加入王志江校长带领的以共读哲学、心理学为根基解决教育问题的团队。我知道,我找到了解决人生意义的洞口——是的,母语是存在的家园。我愿意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在由阅读牵起的母语“读—思—写—讲—演”一体化课程中,为我以及跟我相遇的学生们的精神,寻找真正的栖居之地。于是,橄榄树教室诞生了。九年来,我和学生们一起逾山越谷——
小学低段,在学生们的自由读写时间被充分保证的基础上,我着力用每天一节的晨诵诗歌、绘本课,还有随机的生日故事课、暮省故事课和由共读故事改编的童话剧演出,将故事与孩子们的生命打通,种下爱、勇气、梦想等关乎生命成长的种子。
小学中段,在继续海量阅读和课堂对话的基础上,我带学生们首次踏上了为期一整年的“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典诗词、节气节日、文化传统之旅”。此后,这个课程每年冬至日都会进行隆重的交接仪式。课程以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完成——节气那天的晨诵,我会带学生们经由江子校长和吉他马辉老师原创的节气歌感受大地的温度,之后的吉他课学习弹唱,再之后,可能就把科学、美术、舞蹈以及诗词创作搬到大自然:杏花开放,我们在杏花树下写杏花、画杏花、唱杏花;暮春时候,我们去黄河边“风乎舞雩,咏而归”……整整一年,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串起了150首古典诗词,在这个过程中,比可见的语文知识素养提升更根本的是——我们找回了自身生命与自然和文化之大地的联结和感动。
而戏剧共读和演出,也从之前的故事文本进入莎翁戏剧、古希腊悲剧这样的经典,五六年级,我带学生们以课程的方式穿越了《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俄狄浦斯》《安提戈涅》四部经典戏剧。引导他们在感知人类母题、理解悲剧(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返回自身,追问存在之价值和意义。
到了小学高段和初中,晨诵课以诗人精神发展为线索,引入李杜苏陶。比如“李白课程”,我带入40首左右的诗歌,每日配合诗歌写作诗评一篇,之后,以全班演出音乐诗剧作为课程小结,将朗诵、吟诵、舞蹈、歌曲综合融入。而《论语》《孟子》《传习录》等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也会被以问题的方式设计成预习单,让学生以与先贤对话的方式直面时代大问题。
完整穿越一到九年级课程的“橄榄树”的学生们,已经能够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度阅读,享受中西原典类书籍带来的思维乐趣,并通过写作深刻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观点,在公众场合自如演讲,以及用民主的方式解决班级问题和引领班级发展。高中,我们将与更多中西经典相遇,它们都将因为学生们之前的积淀和之后的课程化呈现,成为助力思辨理性发展和价值选择的坚实力量。
当然,课程发挥力量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阅读准备。这些年的团队共读和自读,让我得以系统进入中西哲学原典、心理学经典,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典籍。只是在浩瀚面前,个体生命之有限也就更加触目,所以,我跟学生们一样,是寻找自己精神根基的终身学习者——我们不应是没有根基、四处敲叩别人家门而不得入的精神乞食者,我们要将自己的精神生命联结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同步面向未来,不断开枝散叶,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可能。
影响我的一本书:《牟宗三文集》
牟宗三先生的著作,给了我西方哲学的视角来重新梳理儒释道经典之于民族的价值。那些之前仅仅被当作格言警句或者被世俗化理解的先贤语录,因此成为可以从义理的层面贯通解释的哲学体系,这使得培育拥有文化自信、找到自己精神根基的中国人的教育理想,有了切实可行的进路。
先生著书,是以家国天下的悲悯之心,去实现一个集仁智勇于一身的儒者之担当。他说:“学术生命之畅通,象征文化生命之顺适;文化生命之顺适,象征民族生命之健旺;民族生命之健旺,象征民族磨难之化解。”这样的生命光辉和思想系统,深深打动了我。作为后来者,也应通过理解文化之义理,担起使命,接续精神,思考民族发展之破局难题。

来源 |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责任编辑|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