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好,我是biu妈!
今天继续和大家聊语文阅读,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和大家多多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和大家把这个问题聊得更深入一些。
现在重视语文学习的家长们,应该都有一个共识,要学好语文,就得多阅读。
但语文学习的文章,biu妈也写了不少了,大家也经常看这一类的话题。为啥阅读这个事儿还是令人很头疼呢?为啥“有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却还是学不好语文”这个问题,仿佛永远都得不到解决呢?
除了培养习惯、思考能力之类“正确的话”,今天特别想说点更现实的:
如果大家对孩子阅读的期望,关乎“提升语文学习”,那就必然躲不过一些经典的、功利的、甚至枯燥的阅读。
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在尽量不破坏孩子阅读兴趣的情况下,有策略地啃下这些硬骨头。
所以今天想收起那些漂亮话,咱们就聚焦一个目标,提升语文学习,再来理性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让孩子的阅读更有效率。
01
哪些书是最值得读的?
既然目标紧扣学习,我们不如先来研究新课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乍一看很多,但七本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就有300万字哦。大家还觉得400万字是个遥不可及的阅读量吗?
但是只读《哈利波特》,显然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阅读要求的!读网络小说可以吗?读漫画作品呢?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呢?
所以啊,阅读的量不是最关键的,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多了去了,想要阅读“有用”,第一步就是要选“有用”的书来读。
我们常常说,钱要花到刀刃上,选书也一样,这400万字的阅读份额,要如何分配呢?
有几类阅读,我认为是必须要重视的:
01
经典短篇
大家可以翻翻语文书,那种作者名字一看就很熟悉,甚至有些几十年不变一直都是课文,唉,这就是典型的“经典短篇。”
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朱自清的《匆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巴金的《繁星》,这里还不得不提当年大家都闻之色变的鲁迅。

语文教材:老舍《北京的春节》
这种文章对孩子提高语文能力效率非常高,所以语文书才会大量选此类作品。
首先这种文章的语文知识点很密集孩子可以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学习大量优美的字词、修辞手法、句式写法,以及排篇布局的方式、写文章的角度等等等等……
除了显性的基础知识积累,这一类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本身文学性,也可以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咱们换个常用的词,这就是熏陶。
因此,这种文章不但要读,最好也要精读。
教材的“快乐读书吧”中的必读书目中就可以找到很多这种文章的推荐,市面上也不缺这一类阅读的合集,我是推荐一定要大家选一套孩子相对比较喜欢的(喜欢插图、喜欢选篇都可以),放在家里一定用得上。
市面上比较好的短篇经典合集,我们推荐过不少
另外一个侧面,市面上精读课、阅读书单,只要是有一定专业沉淀的,都会收录不少经典短篇文章,这是阅读效率和收获的重要保证。
所以啊,即使孩子的基础很薄弱,阅读兴趣也不强,这块硬骨头也不能丢,砸锅卖铁也要读,能找到的辅助学习资源也是很多的,大家千万不要畏难,读一篇就会有一篇的收获。
02
高质量的非虚构读物
咱们的家长应该对“非虚构读物”不陌生了吧?
常常给孩子买的历史书和科普书,都属于非虚构类读物。当然,非虚构读物不仅仅包括这两类,还有传统文化、时政、名人故事、纪实作品、学术文章等等……
如果有心的家长去看过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就知道,有大量各种文体的的阅读理解。而这些在我们以往的阅读中,往往是十分薄弱甚至被忽略的。
未来学习,不仅仅是语文,还有别的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思辨性学习将成为主基调,大趋势就是这样,那么孩子的知识面就一定要广,我们的阅读面也应该打开。
这一类的书看起来范围广内容杂,除了历史和科普,很多家长甚至想不起来给孩子读。
但想要补充其实不难,我给大家一个特别实在的建议,订阅2-3套好的期刊杂志,最好人文和科学相互有个搭配,每月定期的百科内容,可以几乎无痛地完成非虚构阅读的初步积累。
之前推荐过的杂志搭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孩子培养起了这方面的阅读兴趣后,再做进一步的阅读拓展就就容易多了。
03
文学名著
这一类,其实我不说,大家也应该最容易想到的吧。
那么文学名著需要全部都读吗?不一定。就算我说都要读,孩子也不一定读得完、读得下去是不是。
文学名著之所以很重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只要认认真真、方法得当地读透一本,孩子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知识面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读一本抵十本。
所以读名著,要精,而不在于多,一直把名著当做普通书囫囵吞枣的读,收获也不会很大。
咱们就直接跳到下面要聊到的“怎么读”。
02
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作用
Biu妈之前在文章里说过,有些家长“什么书都让精读”,反而会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而不同的阅读方式相互搭配,孩子才可以长久地保持阅读积极性,并且逐步提高阅读效率。
01
泛读
泛读并不代表我们对这本书不重视,而是阅读的目的不同。
泛读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一个字“拓”,既是拓展孩子的阅读面,也是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泛读,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锁定了阅读兴趣,再进行精读。再比如当我们需要读一些知识积累性的内容时,不需要太在乎文章的文采和排篇布局,了解大概的内容即可,也是可以泛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名著也是可以泛读的。
有些名著,是需要读很多次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可以泛读先了解故事情节,对作品有所熟悉,理解力和知识体系提升以后再来精读,这样阅读效率也会提高。
02
精读
精读的重要性,其实这几年大家都有耳闻,本需要我多说。
所谓精读,就是要把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读透,不仅要知道文章大意,也要体会排篇布局和语言的妙处,深度领悟作者的思想,更要读懂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
图源:庄重读书会
哎这段话大家能感受到啥?
是不是联想到了咱们的语文课,咱们考试中的阅读理解?
咱们的校内语文课,其实就是通过精读一篇篇好文章,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
如果大家是为了要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成绩,去上阅读课、精读课,其实有个很好的判断标准,教材和新课标所要求必读的那些书目,有没有被重视起来。
03
思辨性阅读
大家不要觉得“精读”就是阅读的尽头了,其实还有更高一层的思辨性阅读。这不但要提高语文素养,更要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拓展孩子的思维方式。
相比精读的“细”,其实思辨性阅读反而要“粗”一些,不一定要逐字逐句的去抠细节,而是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去把握一本书,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思考、拓展和讨论。
可以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拓展。
比如读《西游记》,我们可以以西游记为核心,可以去探讨唐僧与玄奘的关系,那进一步呢,玄奘和唐朝的佛教文化的相关书籍阅读和研究,再进一步,南北朝的佛教、宋朝的佛教,也可以探讨佛教和道教……
也可以进行相似主题书籍的对比阅读。
比如我们同时读《屈原传》和《司马迁传》,都是千古留名的名人,都是名人传记,两本书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甚至“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两人放在一起讨论”,都是可以思考和探讨的。
类似的阅读策略还有很多,细说起来又是一篇文章了。
今天想强调的重点是,在思辨性阅读这个阶段,书其实变成了一个载体,我们其实是在通过阅读,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怎么思考、怎么拓展、怎么分析。
03
必读的书,孩子读不下去怎么办
看到这里,有些妈妈可能要说了,都知道要读名著经典、要精读、要思考,可有些经典作品或者名著,我们自己都没耐心读,更别说让我指导孩子读了。
太理解了!因为“名著读不下去”其实是个普遍的现象。
有一个出版社曾经举办过一次名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评选。最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瓦尔登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被法国人吐槽的《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进入榜单前十,《红楼梦》则位居榜首。
赫然在榜单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四大名著,可都是新课标明确“推荐阅读”的(约等于要考的),你说气不气人?!
2022语文新课标附录
但想通过阅读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有时候就是得啃一些“硬骨头”的,只是啃硬骨头,不代表硬着头皮读,而是用一些策略去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效率。
01
善用导读
为什么经典名著读不动呢?其实是大部情况都是缺乏背景知识和足够的文学素养,在孩子舒适区之外(其实想想,有些名著咱们家长读起来不也挺难?)
导读,也就是专业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咱们可以在自己阅读前看,也可以自己先囫囵看一遍,看了讲解,再去精读。
我发现有些家长会让孩子看讲解,特别是在阅读前看,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总觉得孩子是在被动的吸收别人的观点,或者因为“剧透”丧失阅读兴趣。
其实即使是大学的文学院,也有专门的“读经典”一类课程,由老师带着学生精读和探讨经典文学作品,这是很科学的学习方法。
好的讲解反而会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更激发他们的思考。
比如很多名著的开头都是比较枯燥的,因为要交代故事的背景,或者暗含很多线索,不少孩子在开头就“倒下”了,读不下去了。如果导读,已经给孩子理解了这些线索的必要性和巧妙之处,那么当孩子自己去读的时候,这些内容就不再枯燥,反而是精妙的铺垫,读起来顺畅很多,趣味很多。
当然,导读有书籍,也有课程。读导读书籍有一个问题,就是它还是“阅读书籍”,对年龄小的娃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人直接用音频、视频讲解,甚至带读,就会顺利很多。
01
用改编作品降低难度
这算是老生常谈,最简单好操作的,就是去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优质的名著改编电影或电视剧,能用画面、配乐、分镜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原著的内容,优秀影视作品本身也是艺术创作,富于艺术感染力、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甚至可以在原著上继续升华。
特别是小学阶段,对名著阅读的要求不高,第一步是“了解主要内容,体会精妙的故事安排,和生动的人物塑造”,这一步完全可以由影视作品来完成。
有一些优秀的名著改编书籍,也是同样可以达成降低难度,提升兴趣的目的。
但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几点。
首先,改编版≠删减版。
删减版是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直接删去部分内容,而改编版是在作者对基于自己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进行二次创作。
如果给孩子选这一类作品来读的话,建议大家买改编版>删减版。
删减的难度其实比改编更大,更考验作者的水平,好的删减版,作者肯定是对原著“倒背如流”,清楚的知道每一句话在全本中的作用。比如大作家茅盾就亲自动手删减《红楼梦》,但又有几个茅盾呢?
而适合儿童的名著改编版,在市面上有更多可选的优秀版本,很多儿童作家,都能熟读名著,并且对原著有比深入的理解,也更了解孩子的阅读口味或者课内要求。
其次,孩子不能只读改编作品。
任何改编作品都只是一个跳板,帮助孩子更容易接受经典名著、节约阅读时间,等孩子对整本书产生了兴趣,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消化其他部分。
而且有些经典作品,细节就有很多精妙之处,仅仅读读改编作品,并不能达到课标、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用另一个方式去帮助孩子降低门槛,提高阅读效率。
03
精读节选
有不少名著经典,其名场面也是十分精彩,甚至就阅读兴趣来说,比看整本书更加吸引人。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课文其实是长篇名著的选段。
比如五年级下的“古典名著单元”,其实全部都是四大名著的选段。
 语文教材
还有一篇挺有名的萧红的《祖父的院子》,是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选段。
 语文教材
好的名著节选,其实是同时兼顾了经典短篇阅读和名著阅读,无论是作为单篇精读,还是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跳板,都是很合适的。
唯一有个问题是,孩子可能自己无法判断精彩之处,不知道要从哪里看起。
这里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看名场面。
名场面之所以“有名”,一般来说情节特别精彩,而且整本书中有重要的地位,也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比如《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水浒传》的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都是特别著名的名场面,甚至有单独就这个名场面改编的绘本和电影。
第二还是可以跟着专业的老师带读。
特别是有些段落和句子,孩子自己看的时候不觉得什么,老师提出来点拨一下,就会秒懂其精妙之处,也能潜移默化的培养鉴赏能力。
EASTWEST
其实孩子的“刚需阅读”这个话题,我写过好多次了,这次又叨叨了一大堆,还是希望大家能理解我对孩子阅读最基本的态度:
一是咱们要正视孩子阅读中的问题。
阅读现在就是万分重要,但很多孩子阅读起来就是会有困难,有很多阅读,就是为了“学习”服务的,确实很功利。
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只有正视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做教育这行久了就能感受到,但凡是普遍问题,肯定有专业的人去研究怎么解决,类似于数学中的“计算不好怎么办”,英语中的“单词背不下去怎么办”,孩子“阅读没兴趣、读不懂、读了没有用怎么办”,多的是人帮大家想办法、给方案。
而作为家长,想把这些头疼的问题“外包出去”,不丢人,太正常。
二是“放过”孩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里说的“放过”并不是说,就直接不读了,摆烂了。
而是说,孩子能轻轻松松地自主阅读,且能有100%的收获,那当然是很理想的。
可孩子阅读有难处,咱们家长辅导阅读也确实有困难的话,我们可以 “找平替”、“走捷径”, “找外援”,在不逼着孩子读的情况下,如果能达到80%的收获,那也挺不错呀。
biu妈的小唠叨
关于怎么才能化解孩子阅读困难,帮他们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我其实之前也写过不少,大家可以看看:
另外,昨天给大家分享的👉“庄重读书会”,也是最近我很喜欢的一个阅读课。推荐这个课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和我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他们选的书是好书,是对孩子学习、成长有帮助的,值得试试。
如果孩子不愿意自己阅读,试着交给专业的人去引导、去带读,再怎么着都比孩子自己读不下去强;对于那些本来就爱读书的孩子,多一个角度,多一些观点,还能让他们阅读的效率更高、思考更有深度。
还是那句话,阅读很重要,但是我们别焦虑,把好大方向,让孩子多尝试,条条大路通罗马,祝愿各位小朋友能学习进步、快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