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格子间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女性进入职场后

文/东方木
女性被关在家里几千年后,终于走入职场。然后呢?她们怎样适应社会?男人们怎么对待她们?公司又是怎么对待她们?……这是一个宏大叙事,笔者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悟,谈一些感想。
一、女性视角
经常听女同事们私下聊天,说男性也不见得比女性优秀,过去总认为女人感情用事,心胸狭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但现在看来男人也一样,他们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女性,如碰到一些“大事”时那种慌乱、不知所措,感情用事、心胸狭窄的时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遭遇一些“挫折”时经常需要女性安慰、开导,听说现在有的年轻女孩为了给男朋友面子,故意装幼稚,装傻,以维护对方的虚荣心,……
这是一个破除迷信的过程。社会上的各种迷信都在渐渐被破除,不仅仅是对大人物、对成功者的迷信,而且对前辈、对师长、对男人的迷信都在慢慢消失,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平视而非仰视他人,造神的时代已经过去。
《格子间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当然,还有一些女性对男性依旧保持着盲目崇拜,一切都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举止,模仿他们的做派,我碰到过像男人一样抽烟喝酒的女性,大吃大喝,她们以为这样就男女平等了;也看见过像男人一样玩命工作的女强人,她们在男人面前不服输,赌气似地一定要争个高低;还有一些女性像男人一样工于心计,沽名钓誉,玩弄权术,……
其实女性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东施效颦,丢掉自己节制、认真、单纯、安静等优点,去养成那些恶习,透支身体;更不应同流合污,去学习那些丑陋,既污浊自己的灵魂,又败坏社会的风气。
何况女性在某些方面还自带光环,比如吃苦耐劳,尤其是中国女性的吃苦精神,举世公认。不要认为吃苦都是“笨”的表现,当男人们推杯问盏的时候,女性往往在工作;男人们拿奖授勋的时候,女性依旧在工作;男人们忙于应酬、拉关系的时候,女性还是在工作,……久而久之,女性的勤奋、努力一定会有回报。不必羡慕男性头上的各种光环,不必为自己的默默付出、没有回报而伤感不平,只要女性一如继往地保持踏实的吃苦精神(而不是放弃这种精神去学什么浮夸、虚伪、作假),女性就有希望。其实那些成功的男性往往具有某些女性的优点,他们既果断又细腻,既稳重又敏锐;而成功的女性也常常兼有双性的特质,如胡舒立女士既保留着女性的认真、执着、敏感,又兼有男性的决断、豪气和果敢。“女汉子”以及李宇春式的“中性人”,之所以在某些人眼里是个贬义词,是因为他(她)们还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同时,女性的一些缺点可能被过于负面化了,本来是可以从中挖掘出一定正能量的,如一般认为女性比较善于猜测,马季有个相声就是讽刺女性占着公用电话,让对方猜个没完没了,这的确很烦人。但若将其适当地用于工作上,说不定会是一个长处呢?例如对一些历史的分析、对文本的解读、对考古的发掘、对科学的试验,都是需要猜测的,许许多多创造性的劳动最初都是基于某种猜测,而女性是比较喜欢、也比较善于猜测的。当然,这些猜测都必须有随后的考证、论证做支撑,不能凭想象做判断,要用数据、实事说话,要学会论证、说理。 
《格子间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这正是女性需要向男性学习的地方,诸如理性、缜密、冷静、沉稳,……年轻时一听到“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之类的话就义愤填膺,现在则只是笑笑,有时还附和:“就是,有道理”。确实,“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应当被我们视为一种告诫——历史上女性一直有任性、情绪化等等类似孩子的特征,这是事实。但过去是,不意味着今天也是,更不意味着将来永远是,变化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这几代人身上。现在的女性至少应该淡化这些毛病,而不是保持甚至放大这些毛病,如不要把原本只是在家庭中的口无遮拦带到职场上,不要把在亲人间的撒娇任性扩展到领导同事面前,不要把在私人领域的肆无忌惮适用到公共领域——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位用身体挡住车门(为等待丈夫)而致使高铁延误的中年女子。
走向职场的女性大多希望凭自己的能力进行工作,得到同行认可,这是比较单纯的想法,但是现实环境往往令她们苦恼,她们发现一些工作能力明明不如自己或者和自己差不多的男性,一有什么迁升、进修的机会,总让他们得去,总落不到自己身上,……还有一些女人工作能力并不怎么样,但是会撒娇,会说话,会拉关系,因此总比自己混得好。笔者认识的某位女性,业务一般化,做事浮皮潦草,好大喜功,人长得也不好看,但嘴很甜,把领导照顾得很周到,后来随着该领导的升迁,她也一路高升上去,官至正厅。 
尤其是那些业务能力较强的女性,她们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自信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脱颖而出,但现实往往不是那么公平的,关系网等等能力以外的因素盘根错节,暗流涌动。这些女性可能智商较高,但情商或许还跟不上,例如自负、清高,不会察言观色,不够灵活,甚至不能自律,依旧带着女性特有的任性和偏执。
笔者认识的某位女教授,有才气,肯吃苦,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学术会议发言,都颇受同行好评,她也因此自视甚高,继而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对同行评头论足,言辞尖刻,经常搞得人下不来台;对一些不公平待遇她的不满尤其强烈,喋喋不休,不依不饶,令人觉得她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她敏锐的直觉使之比常人更难以忍受不公),渐渐地成为孤家寡人,跟谁都合不来,在外面指着领导鼻子骂,同事都敬而远之,在家里和老公离婚,与孩子闹僵,……大家对她议论纷纷,一些人从中引申出女性不能事业太强的“道理”。
当然也有一些女性在职场渐渐学会了圆滑,也从此滋润起来,但也可能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特长并最终阻碍了自身的提高;有些女性执着地坚持本色,最终也只能看破红尘,彻底看淡外界评价,以保持洁身自好,……
《格子间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怎样才能既适当提高自己的情商,又不丧失自我?这是一个难题,需要女性不断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提高自己,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当然,也可能无论你如何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提高自己,你也无法改善自身环境,除非同流合污,因为这个社会有时候、有的地方太黑暗了,太龌龊了。关系学在如今特别重要,是这个社会有问题,不要说刚进入职场的女性、就是常年闯荡职场的男性也有很多人难以适应。因为我们正好遇到了一个旧时代即将结束前的堕落时期,这时候,不论什么性别,总有一些人渐渐地适应了堕落甚至可能为之添油加醋,也总有一些人在不断与堕落抗争而遍体鳞伤。
如果一些女性确实学不会应付场面,确实不喜欢社交,那就不必学了,只要你不是做公关一类的工作,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的。毕竟关系学、圈子文化终究是要被现代社会淘汰的一种腐朽现象,女性应该为自己没有染上较多的旧习气而感到荣幸,也可能因此而更贴近新时代的新风尚。 
虽然有些女性依赖色相、依赖性别上拉关系的特殊优势而混得风生水起,但那恰恰是一条歪路,女性在职场上最终能否站得住脚还是要靠实力,靠自身各方面的业绩,靠真才实学,而不是投机取巧。
二、男性视角
女性就业本身对男性就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这些女性中还有出类拔萃者,更令一些男性产生巨大压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社会不可能往回走,不可能让女性退出职场以成全部分男性可怜的自尊(正如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社会上一些公然的歧视依旧存在,如一些学校招聘教师时,领导公然说不要女性,因为“女性太多了”,“性别比例不平衡”等等;而在某些全是男性主导的领域(如领导岗位),他们从来不说“男性太多了”,“性别比例不平衡”。他们骨子里就是不习惯,见不得女性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还是他们的上司,居然对他们指手画脚,这不仅抢了他们的地盘,还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某位女性说她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曾有比较成熟干练的男同事指点迷津,谆谆教导,善意且友好,但当她在业务上与他们平起平坐甚至更具有优势、令他们自我感觉已经不再能够俯视、不再能享受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时,那份友善就消失了,原来的从容、自信没有了,继之而起的是紧张、防范、惶惶。她很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来的友好关系,但是他们似乎变了个人似的,和她保持距离,时不时地还说点风凉话,挖苦、嘲笑,表示对她的工作成绩不在乎,甚至根本看不上,……她说心里对男性真的很失望。
《格子间女人》海报  图源网络
还有的男性暗中结成小圈子,彼此互相帮助而排斥女性,不给她们机会,不让她们露头,不得不表态时含糊其辞,或干脆装聋作哑,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一些女性不能容忍又难以启齿的,就像上述那位女教授——直说出来只会显得你太斤斤计较,女性往往很不适应又无可奈何那些对自身很不利的职场潜规则,……即使某些自我标榜是开明派、自由派的绅士,其实也没有真正学会平等地面对女性。
有些男性总觉得某些地盘是他们专有的,如抽象思维特别突出的理论、哲学等领域。其实女性被关在厨房几千年,走出家庭开始工作才三、四百年,中国女性才一百多年,就已经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只是有的领域进入得早、进入得快,有的领域进入得晚、进入得慢,这不奇怪,这只说明女性有一个学习过程,并不说明女性在职场上存在禁区。
当然还有不少男性企图(乃至威逼利诱)女性奉献身体才给予照顾,给予她们原本就应该得到的,或超出她们应该得到的,如男官员对女下属,男老板对女职员,男导师对女研究生,等等,这已经不完全是性别平等的问题,而是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了。
三、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男女双方都需要长时间学习的一课,想把女性赶回家去已经不可能,男性只能面对现实,面对女性已经走向社会、而且越来越强大的现实,克服自身的惶恐和不安,平静面对,坦然接受,不要再继续装高大全,装救世主,自欺欺人;同样,女性也需要改变,需要克服自身长期存在的自卑感,摆脱低眉顺眼、低人一等的心态,同时也不要张狂得意,咄咄逼人,开诉苦会,报仇雪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男女平等是机会平等,只要给女性平等的机会,她们能干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如果确实技不如人,那女性就应该面对现实,加倍努力,提高自身,此时不必为结果平等而给她们特殊照顾,如照顾让她们当女代表、女干部,这种照顾往往令人不服气,惹来嘲笑,有损女性形象。但如果明明她们已经做得很好,和男性一样好,甚至有时候比他们更好,社会就是不承认,圈子内就是不认可,那就是不公平了,就是性别歧视。如曾任副总理的吴仪女士在才干、能力、人品各方面都毫不逊色,却没有更上一层楼,令许多人为之抱不平。
《格子间女人》海报  图源网络
男尊女卑有几千年的传统,男女平等是近现代的新事物,大家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有的人、有的地方、有的领域学得快,有的人、有的地方、有的领域学得慢,都正常。不论怎么说,应尽量和平过渡,不要过激,一方不要誓死捍卫,另一方也不要穷追猛打,让时间慢慢推进社会的进步。男人要宽和一点,女人也要大度一些,不要又搞成一场类似阶级斗争的性别大战(何况我们当前的社会矛盾可能主要不是性别平等而是公民平等)。
或许我们压根就没必要特别强调性别意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个体化的人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长处、性格、兴趣、爱好应该被深深挖掘,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女性自己愿意当专职家庭主妇也好,愿意出去工作、成就一番事业也罢,都属于她们个人的自由。此外,某些人性也是相似的,例如贪欲,权力导致人的腐败,这对男人女人都适用,女贪官相对较少是因为女官员较少,而不是女性对权力有更强的防腐力。不论男女,做人的基本标准也是相通的,每个人的优势、劣势可能千差万别,但与性别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刻苦、顽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等等都并不专属于某一性别;还有国家保障的基本人权,生命、自由、财产,不论何种性别都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一个淡化性别意识的社会或许才是真正尊重个人的文明社会。
作者简介
东方木:女,生于南国,长居北方。热爱生活,喜欢写作,几十年笔耕不辍,时有作品发表。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一年一次,虫虫家富平瓮藏甄选顶级柿饼开始预售!元旦发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