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巴以冲突,人人活在认知的井里,区别在于井有大小深浅
文/宫殿楼台
认知是把双刃剑
俄乌战争的硝烟还在弥漫,10月7日,巴以冲突又突然爆发,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焦虑。短短几天,哈马斯的“阿克萨洪水”行动造成超过1600人死亡、近7000人受伤。此外,他们还绑架了很多人质,宣称以色列每发动一次空袭,就会杀死一名人质。哈马斯这次发起进攻的时间与1973年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仅仅相差一天,那一次,埃及和叙利亚选择的赎罪日,也是犹太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而这次是安息日。
这场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后就一直不曾停歇的冲突,甚至可以追溯到千百年的源头,不知浸染过多少血泪,并层层结疤,要理清其中的恩怨情仇,实在不是件容易事。不仅冲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整个全世界都为之撕裂,国际社会也分成了分别支持巴方或以方、或保持中立的阵营。在纽约等很多地方,支持以色列的和支持巴勒斯坦的隔街怒骂,甚至大打出手。在国内的网络上,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情绪激烈,水火不容。
撇开这块土地千百年来的战争和杀戮,以及上个世纪的几次中东战争,这次哈马斯对平民的杀戮和绑架的行径是令人发指的,但是哈马斯不能等同于巴勒斯坦,对于巴勒斯坦平民遭受的苦难,我也深深同情。
至于巴以双方何以要交火开战,以及街头或网上的各方为何要争论骂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方的认知不同、尿不到一个壶里、达不成共识。
说起认知,二湘空间近日发表的《当一位清华本硕博放弃“北京中产”,去往非洲》就很有让人感觉认知被强力刷新、甚至被颠覆。例如,价值观方面的,“对东亚这一套从生到死的,基于排名的成就体系持有一种彻底的否定态度。也就是说不光是做题,包括升官发财所有这些被后天建构出来,但凡是涉及到排名的、攀比的,然后忽悠你东亚人从生到死一直像一个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工作不休的这一套,我现在也都持有完完全全的否定态度”;再如,有社会认知方面的,“人类社会它是一个二阶混沌系统,它是不可预测的,不仅不可预测,还会根据人主观意志的扰动而急剧变化,你的所有精密的算计都必然是一场空。你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热门的好行业,结果不出五年它饱和了,大规模裁员了”…… 
有句话叫做: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里;还有句话叫做:人的命运,都藏在自己的认知里。悲观主义哲学大师叔本华说得更悲凉: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当然,我们不必如此悲观悲凉,而应该秉持上面那篇文章作者所传递的观念,“那就是实事求是,永远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把一件事想得太好,也不能想得太不好,要看到它真实的全面的样子”,所以说,认知和思维是把双刃剑,既能帮助我们打开认识探索世界的大门,也可能束缚我们的头脑和行动,关键是我们我们如何扬长避短地来利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而缩小、避免它的局限和消极作用。
正视认知局限
历史学者、作家张宏杰曾说在微博上说过一件事:中午请老舅吃肥牛,跟老舅又干了一仗。老舅说你们研究历史的都是瞎扯,历史没有真相。张宏杰和老舅就"北朝鲜先打的南朝鲜,还是南朝鲜先打的北朝鲜"的事情吵了起来。张宏杰说这些都有各种档案资料,打个比方,今天中午咱们吃的什么,过一个月你可能记不住了,再聊起来,明明是肥牛,你非说吃的是卤煮。可如果菜单留下了,小票留下了,这个事儿就能说清楚啊,怎么叫历史没有真相呢?研究历史的根据的就是这些留下来的东西。结果他老舅生气了,怒道,果然知识越多越反动!
我们难免会责怪张宏杰的老舅耍赖皮、不讲道理、顽固透顶。类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之所以如此,大概率与他们读书少、见世面少、文化水平低、认知受到局限有关。
这样说,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文化水平的高低仅是相对而言。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2021年未来论坛创立大会上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真实存在吗?》演讲,他讲道:“在地球上存在不少于100万种有机发光基团,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不到十个。人类的创意能力很难被发掘出来,因为我们在已知世界里,用已知的手段探索未知,未知都是已知世界里头的还没有看到的东西。在已知世界之外,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
施校长还讲了很多颠覆认知的内容。例如:“宇宙中也从来不存在时间,也没有时间概念,时间就是运动。我们定义一年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一天24小时是地球自转一圈,这些都是运动,不是时间。”
由此而言,所谓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高低确实是相对的。就连施一公都承认:“在已知世界之外,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我等又哪有资格歧视、责怪张宏杰的老舅?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和他是一样一样的,同样存在只认自己“死理”的弊病,因为只要是人,就都存在认知、才能等种种局限,无论是才富五车、学高八斗的学者、教授,还是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王侯将相,还是我等才疏学浅、寡闻少知的市井草民,区别只在于各自局限的大小而已。再形象一点来说,每个人都仿佛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区别在于井有大小深浅而已。
认知上的局限,仿佛人的宿命一样难以回避,就如同“尺有所短”,本事再大、神通再广,也不可能全知全觉,因为所生活的时代、所寄身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等因素决定着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地心说”大行其道的时代,宣称“日心说”的布鲁诺自然要被视为歪理邪说;又如,一辈子呆在深山里、不曾以任何途径了解大海的山民,肯定不可能身临其境地想象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再如,非洲原始部落里的人,要他们接受现代文明,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而且,即便是身处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教育,每个人在性格、心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也让每个人的认知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与局限。就如鲁迅所阐述的这样:“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同样的一本书,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含义,既反映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折射着每个人的认知局限。
突破认知局限
既然每个人都概莫能外地有着认知局限,我们当然没必要妄自菲薄。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反倒可以让我们变得谦卑、低调。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他自称“我知我无知”,所以跟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求教、探讨,对各类问题追根问底。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们达不到苏格拉底、牛顿的水平,却可以像他们这样去追问、去学习,让自己变得有知、变得通达,一点点突破认知的局限,一丝丝趋向智慧的“天花板”。
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人生是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提高心智、修炼灵魂。很显然,一个人若是能提高心智、修炼灵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突破局限。
稻盛和夫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也可以行万里路,在跋山涉水、经多见广中窥探人世的风景;我们还可以通过交友,和朋友们畅谈碰撞思想的电光石火;还可以通过思考去探索陌生的领域,在求知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但这些,似乎都远远不够。
啰嗦了一圈,再回到巴以冲突上,诚实地说,我对于巴以和解的前景非常悲观。我觉得冲突双方根本不可能走出各自认知的深井,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想当年,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走在一起握手言和了,可是没多久,拉宾就被以色列内部的右翼人士给暗杀了。这些年,双方冲突只是越演越烈,我为那些死于恐怖分子袭击的平民哀伤,但是我也知道,类似的悲剧还会一次又一次重演,巴以问题就是一个死结,而那片土地上的可怜的百姓永无安生之日。这一次,在那场为祈祷和平而举办的音乐节现场,热爱和平和音乐的平民惨遭杀戮的画面转到社交媒体,令人哀伤不已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深深地不安。
 图源网络
就像劳东燕老师昨天在微博上说的:“和平共处不再构成主旋律,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坠落。”世界会走向何方?有不同认知的人该怎么相处?我们如何才能心怀希望地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
宫殿楼台:修心养性读闲书,胡思乱想写小文。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