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eline、力力
旅行重返世界的一年,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哪些改变?
是终于决定拿出在书柜里尘封多时的旅行文学作品,在一个又一个身心愉悦的时刻,跟随保罗·索鲁或者简·莫里斯一起,通过文字完成激动人心的壮游
也是终于再次踏上旅程,然后在地标景点,发现竟与某个陌生人手持着同一本经典纸质旅行指南进行研读,收获彼此默契相视一笑的瞬间。
2023 年,我们重启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旅行,也不断更新着自身的阅读习惯
作为始终以“旅行驱动”的内容团队,根据工作经验、编辑讨论、读者交流,以及探访实体书店的心得,我们带来一份由 30 本书组成的年度旅行书单
这份书单包含我们最为关心的三个方面:
旅行(Travel)——文字记录下的精彩旅程,和启发我们动身旅行的书籍;文学(Literature)——让日常诗意地栖居,这次我们还格外关注中文写作者的创作;以及声音(Voices)——越来越开放多元的时代里,我们所必须听到的、来自他者的经验。
这些在 2023 年以中文出版(或再版)、浓缩了作者和编辑们心血与巧思的实体书,足以让我们找回热爱书籍最原始、最本真的理由:满足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愿这些作品能帮助你继续发现、保持阅读的乐趣,也祝愿各位在 2024 年,能够拥有更多属于书籍的时间。
1
2
Travel
《世界: 20 世纪的道别》
《欧洲五十年: 破碎大陆的返航》
很大部头的两本书,但没关系,它们拥有让人坚持读下去的魔力。
[英] 简·莫里斯
湖岸 | 中信出版集团
《世界》和《欧洲五十年》是莫里斯最为“宏大”的两部作品,两本书分别有 600 页和 700 页,是旅行文学,也是充满哲思的回忆录、跨越数十个国家的历史,令人肃然起敬,又充满可读性。
不过,莫里斯提醒你:“别给骗了哟……它的本质更接近于一场展览或一次表演,且关于其作者的内容至少与关于世界的同样多。它的开篇有一点震撼。如果说它的收尾显得更加谦逊,那是因为 50 年的书写与漫游生活将会让大多数人最终更安静一点。”
简·莫里斯: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记者,她写下超过 40 部旅行文学、历史和小说著作,将广博的历史知识与深沉的思考融入叙事之中,被《泰晤士报》评为战后英国最伟大的 15 位作家之一。
3
《单读 35:当我们重返世界》
主编吴琦的比喻很妙:当我们重新出发,身体与精神的一部分自我还被封印在过去三年,“像一块格但斯克盛产的琥珀”。
吴琦 主编

单读 |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辑《单读》收录散文、小说、影像和评论,足迹遍布叙利亚、西班牙、巴西、埃及、古巴等地。这些走向陌生的创作,展现此刻的困境,也带来了源自文艺创作的乐趣——重返世界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但我们首先要找回快乐的能力。
4
《沿着季风的方向:
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
记录旅程的书太多,但并非都如这本一样拥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
刘子超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被许知远誉为“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刘子超将这段旅程视为“自我放逐”——他带着丰厚的智识,以肉身去到刻板印象中“没什么好玩的”那些地方——从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到“乱糟糟、充斥着便宜中国货”的缅北。他用文学记录文明的丧失、苦难的诞生,以及现代化未能侵蚀的尊严感,从而找到支撑人类活下去的信念和心灵的自由
5
《横断浪途》
你青春时代熟悉的作家回来了,这次聊聊身旁的风景。
七堇年
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

七堇年的家乡近在横断山脉的东缘,但“年少时,对远方这个符号赋予过高的价值”,而忽略了近在身边的风景。这次,她用三年时间,穿越横断山脉三万里,深入中国最长、最神秘的南北向山系,触摸地质、风景、文化、观念的断层。横断山脉让她懂得:旅行不是为了穷尽天涯,而是为了穷尽自我。
6
《世界尽头的灯塔》
有时候,也可以只靠向往远方的心情写作。
[西] 冈萨雷斯·马西亚斯

贝页 | 文汇出版社
书名取自凡尔纳的同名小说——并未抵达过遥远阿根廷土地的小说家,依然写就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灯塔”是遥远、孤独的象征,也代表人们对于广阔世界的向往。本书讲述了 34 座世界各地的灯塔,用精美的地图、插画和真实、动人的故事,道出对旅行的渴望本就是振奋人心的。
7
《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
守护最好的北京!
荒野气象

中国地图出版社
荒野气象回来了,还带来了属于“更新的”北京的故事——收录 100+ 实体店铺、酒店和文化艺术空间,绝大多数都在过去三年生长而出,是城市更新的具体形态。从胡同更新、创意设计,到城市度假、主理人声音……由此记录下一个处在新与旧之间,永远在自我更迭、永远能够提供新鲜灵感的北京。
8~13
继续打开作家的地图
由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主编的“远方译丛”系列,今年更新了 6 本作品。这些出色的旅行文学,既是经典游记,也是旅行指南。
点击下方地图,看看旅行作家们带我们抵达了哪些目的地?
8
《幸福地理学: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比幸福更易得的,是幽默感。
[美] 埃里克·韦纳
商务印书馆
作者埃里克·韦纳是驻外记者,他去到 10 个“幸福国度”——有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荷兰、瑞士、冰岛、英国、美国,也有你可能很难想象为何会幸福的不丹、卡塔尔、摩尔多瓦、泰国和印度。在发现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各有不同后,你会意识到“幸福”可能本就是个伪命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幽默的力量,从生活中获得自己的满足感。
9
《暗影之城:
一个女人的喀布尔漫步》
[印] 塔兰·N.汗
商务印书馆
2021
斯坦福·杜曼
年度旅行图书奖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个让旅行者既向往又敬畏的目的地。2006 至 2013 年间,塔兰多次抵达喀布尔工作和生活,她发现这座饱经战乱的城市带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创伤,即“对往昔的健忘”。于是,在急剧变化的政治现实中,她着力捕捉那些相对稳定的文化社会连接,试图打捞被遗忘的记忆。
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Edward Stanford Travel Writing Awards)是旅行文学领域最重要的综合性奖项,同时表彰作家、作品、出版人等,前身是创立于 1980 年的托马斯·库克旅行图书奖。著名旅行作家保罗·索鲁、科林·萨布伦、斯坦利·斯图尔特、罗伯特·麦克法伦等都曾获得过其下的年度旅行图书奖。
10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
[英] 伊桑巴德·威尔金森
商务印书馆
2017
斯坦福·杜曼
年度旅行图书奖入围
威尔金森的外祖母与南亚次大陆有深刻的渊源,这把巴基斯坦变成他心中的“故土”。本书记录了威尔金斯作为《每日电讯报》记者于 2006 至 2009 年探访巴基斯坦的经历,在完成记者的报道之余,他有计划地探访正在衰落中的传统名胜。这本书将现实政治与传统文化区分开来,也展示两者的混融和纠结。
11
《雪豹:
走向喜马拉雅的心灵之旅》
[美] 彼得·马西森
商务印书馆
1980
美国国家图书奖
非虚构类
1973 年,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马西森,与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一道,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险。他们艰难跋涉两个月,徒步 400 公里,前往人迹罕至的多尔帕高地,完成了一段危险重重却也抚慰心灵的旅程。这部 40 多年前的作品也证明,即使是旅行文学,也拥有跨越时间的力量。
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的历史可追溯至 1936 年,二战期间一度中断,战后专注表彰美国作家作品。奖项分为五大类:虚构、非虚构、诗歌、翻译、青年文学。
12
《大象的国度:
斯里兰卡漫游记》
展示一种独特的“旅行写作法”。
[英] 约翰·吉姆雷特

商务印书馆
吉姆雷特有一种特殊的选题方式:从家附近的斯里兰卡移民开始,对太平洋上的绿色岛国产生兴趣,然后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查阅文献、人物采访和实地调查——尽管他在斯里兰卡旅行数月,但旅行前和旅行后花在文献研究上的时间,一定更长。旅行更像一种手段和线索,助他揭示制造了巨大痛苦的血腥过去。
13
《行走在南美洲的边缘:
探秘三个圭亚那》

[英] 约翰·吉姆雷特
商务印书馆
2012
斯坦福·杜曼
最佳旅行图书奖
本书同样由吉姆雷特所作,这次的目的地是南美大陆上最不为人所知的三个国家(地区)——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其官方语言分别为英语、苏里南语和法语,已迥然不同于它们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拉美邻居。这场探索未知的丛林冒险,让人懂得所有遥远的历史都有意义。
14
Literature
《天珠传奇》
费滢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
决名单入围
费滢是历史系学生、古玩商人和小说家,在这部小说集中,她自称是“捡垃圾的人”,在“收集世界的边角料”:从地摊假货、十三区赌场里印度人抵债的半颗珠子,到法兰西学院废置的图书卡片、亚洲书店地窖里的伯希和木箱——这些是器物、是古董,也是与人相关的可贵事实碎片。
15
《豆子芝麻茶:
和妈妈的最后絮叨》
82 岁杨本芬奶奶的新作,一曲珍贵的平民史歌。
杨本芬
乐府文化 | 广东人民出版社
这是《秋园》作者杨本芬“看见女性”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在讲述过母亲、乡亲、婚姻之后,这一次她将目光投向三位老年女性的婚姻与人生,讲述一代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困惑和痛楚、勇气与坚持——纵使命运不公,也不放弃自我救赎。如书名所示,那些最鸡毛蒜皮的细节,撑起了我们的整个人生。
16
《莲花白》
宁不远

乐府文化 | 中信出版社
这是宁不远继《米莲分》之后的又一部中篇小说,也是“黑山”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以作者在四川老家上学的经历为背景,讲述少女之间微妙的友谊和懵懵懂懂的初恋,有关青春时期的伤痛和渴望。作品语言质朴,情感细腻饱满,令人挥之不去。
17
《夜叉渡河》
路魆

中信出版集团
《夜叉渡河》收录 10 部短篇小说,有夜叉传说和《山海经》的现代演绎,有《变形记》的拆解戏仿,也有因痴迷于阿金图电影和斐波那契曲线引发的悬案……题材涉及历史神话、民间传说、符号学、铅黄电影(Giallo Film),怪诞、离奇、邪典又不失合理性,十分引人入胜。
18
《聆听父亲》
张大春

新经典文化 | 文汇出版社
本书是台湾“小说工匠”张大春的回忆散文,以与未出生孩子对话的口吻,讲述祖辈、生命进入末期的父亲,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也让“父亲”这个对所有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角色更加显形。
19
《夏宇诗集六种加一》
很夸张,装帧与诗行一样任性。
夏宇

新行思 |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的装帧就像一个“玩笑”:50 克极薄的工业用纸、野性的骑马钉、七册分开装订,连定价都是错误代码般的 233.333333 元。诗人的个性和风格已然展现得酣畅淋漓:如果你不阅读,那怎样的书不过都是一件装置;而如果你翻阅,那必然会在这些小册子上留下痕迹。
20
《山中》
张定浩

艺文志 eons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山中》是张定浩的第二本诗集,他用 2015 至 2022 年间的七年时间,写下 27 首诗——写感情生活、女儿的成长,也写那些滋养过自己的诗人与哲人、自己在爱中的丰盈与贫乏。他的写作像姜夔的作词法一样,“将那些率意而成的长长短短的词语慢慢调谐成新的音乐”,将生活谱成歌。
21
《赶时间的人:
一个外卖员的诗》
一位来自底层的行吟诗人,展示惊人的天赋和洞察力。
王计兵

真故图书 | 台海出版社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人间不断地淬火。”诗人是一名外卖员,行程累计 15 万公里,每日在城市里穿梭,也看到更多跟他一样为生存奔波的人。他的诗歌犹如一张粗粝的手掌,直接触摸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22
《虚掷的夏日》
埋藏了半个世纪,才重新被发现的欧洲文学遗珠。
[意] 詹弗兰科·卡利加里奇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这部 1970 年的小说,对我们这个时代依旧适用,它道尽了个人的孤独、窘迫、痛苦和失望——一个来自米兰的年轻人,在经济繁荣后的几年里来到罗马,仍游离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之间,并爱上了不可预测的、象征着疯狂和不可抗拒的蛇蝎美人阿里安娜……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知名意大利语译者陈英翻译,她的译作还包括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23
《无尽的玩笑》
最难翻译的小说之一,确实也花费了出版社 12 年的时间才出了这本中文版。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无尽的玩笑》原版出版于 1996 年,这在当时堪称一个事件——全书 100 万字,没有目录和章节,片段之间被神秘符号隔开。小说“有自己的大脑和心脏”,华莱士用他新奇的语言、巧妙的构建,挑战读者对故事结构的常规认知,这让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成为一个巨大挑战。作品描写了一种沉迷各种事物又感到无尽孤独的群体症状,这也会让当下时代的读者有所反思。
24
Voices
《纽约下城》
别被名字骗了——这可不是什么旅行指南,是作者写给昔日纽约的一封私人情书。
[美] 皮特·哈米尔

光启书局
《纽约下城》是一本充满怀旧情绪的回忆录,作为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哈米尔走过纽约下城的街头——从格林威治村蜿蜒曲折的波希米亚街道,到肉类加工厂区破旧的小巷,再到南街海港饱经风霜的鹅卵石路——回忆的都是自己昔日报道这座伟大城市的瞬间。哈米尔毫不掩饰对过去的怀恋,这本书也是纽约报业黄金时代的一曲挽歌。
皮特·哈米尔:美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编辑,曾任《纽约邮报》和《纽约每日新闻》的专栏作家和编辑,其职业生涯被描述为“试图捕捉纽约市政治和体育的特殊风味以及其犯罪的特殊悲情的专栏作者”。
25
《纽约人:
我们时代的城市与人》
爱看纽约街访的人有福了,这里有“文学版的纽约街坊”。
[加] 克莱格·泰勒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
《伦敦人》作者克莱格·泰勒又带来口述历史新作,不太意外,这次他选择了纽约。比起《纽约下城》的自白,这次你可以听到上百位形形色色纽约人的声音,如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他们中有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9·11”,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也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
26
《寻路:穿越分裂的国度》
让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一同公路旅行,会发生什么?
[美] 乔丹·布拉什克 、[美] 克里斯托弗·豪

雅理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布拉什克与豪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同学,本书记录了他们在 2016 至 2019 年自驾穿越美国 44 州的见闻。有趣的是,二人分属共和党和民主党,他们不满足于美国社会分裂的现状,希望走出个人既定的政治身份,探索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并找寻弥合分裂的可能性。
27
《我的策展之道》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湛庐 | 浙江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奥布里斯特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在当今时代,“策展”已经是个有些被滥用的词汇,某种意义上,人人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但真正意义上好的策展,需要持续而绝不妥协地发掘生活的新意。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瑞士艺术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史学家,伦敦蛇形画廊的艺术总监,曾参与策划和发起了 300 多个展览与项目,如 2001 年第一届柏林双年展、2005 第一届莫斯科双年展、2007 年里昂双年展等。
28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教授最后的告白。
[日] 坂本龙一

中信·无界 | 中信出版社
“人们总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但所有事情都是有限的。”这本教授写于人生暮年并遗赠给未来的回忆录,却没有想象中那般沉重,而是平实有温度。于坂本龙一而言,“音乐就是通往山顶道上的茶屋”——你会在这些文字中,发现新的能量。
29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
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
[美] 大卫·格雷伯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日常的很多必须流程事项,也太繁琐了!而这本“超级敢说”的书,就挑战了那些不合理制度的存在合理性。它试图证明:我们确实不需要这么多规则,并且有能力改变它。
30
《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
蒙特·鲍曼对谈》
一集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
[英] 齐格蒙特·鲍曼、[瑞士] 彼得·哈夫纳

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虽然很学术,但其实没有那么学术”的作品。对谈发生于齐格蒙特·鲍曼去世以前,堪称“最后的对谈”。他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这些公众熟悉的领域被鲍曼一一质疑,深入浅出,道出一种你我都需要的“将熟悉变为陌生”的精神
齐格蒙特·鲍曼:生于波兰华沙,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之一,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说齐格蒙“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监制:Andy
作者:Aiting  版式:Andy
插画:adeline、力力
即便是在最快乐的地方,我们也流过很多的眼泪
从高温到暴雪,极端天气频发的一年,如何影响城市中的你
2023 年,人们不再看杂志,但这些杂志变得更好了
2023 年的北京,越来越多的建筑事务所加入“日常的街道”
2024 年最被期待的旅行目的地,两千年前的“世界十字路口”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