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们新年好!过去的两周是美国的圣诞+新年假期,孩子们也放寒假了。

我们没干别的,就吃吃喝喝逛逛躺躺。今年西雅图的冬天气温很温和,我们甚至还和朋友晚上去动物园看花灯。
正看得起劲呢,朋友说得回去了,老公还在家等我们回去吃新年夜大餐。
我大惊:啥,今晚就是跨年了!?
我想了想,发现元旦这个节日确实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存在。
虽然是正儿八经的公历新年,但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它在节日咖里都只能算二线。
那就来总结一下,看看元旦在中美两国文化里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在中国,春节才是节日的重头戏。在节前的元旦就是开胃凉菜,先垫垫肚子,离真正大餐还要好一会儿呢。
在美国,节日季从十月底的万圣节就拉开了
。一个月后是隆重的感恩节,再过一个月在圣诞节达到顶峰。

而五天后的元旦就像是甜品。虽然香甜可口,但因为已经吃下了十八道大菜,肚子早已撑满,品尝时已经没有了大餐开始时的兴头和胃口。
而且它还带点蛋蛋的忧伤——吃完以后宴席就散了,等着你的是回归现实的空虚,体重计上增长的数字,和永远超乎你预期的账单。
不是,万圣节吃糖吃南瓜派,感恩节吃火鸡,圣诞节吃火鸡或者火腿——美国人虽然吃得糙,但过节还是很有仪式感的。他们怎么会没有元旦吃的东西?
我不信,于是上网查了查,然后……
从来没吃过,听都没听说过!
嗯……这种菜,不吃也罢。

我问了好几个美国朋友,他们也从来不吃这些,过新年都想吃啥吃啥。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些所谓的传统新年菜到底都是什么人在吃。

对元旦吃什么的松弛感,我们都是一样的。
看不完!根本看不完!!

每年跨年的时候在纽约时代广场都会现场直播一个大球在整点时往下落的画面。然后一群冻成狗的人欢呼雀跃,拥抱接吻。
我也不知道大球下落有什么寓意,但去时代广场看大球就是美国人过年的仪式。
虽然无比累和挤,但人人都想去现场看一次,有点类似于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牛爸也曾经建议我们也拍些全家人模狗样的照片做成卡片寄给亲朋好友,但我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嫌麻烦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担心这些卡片的归宿。
比如说,我们家是这么处理贺卡的:

你想想,这张卡片到你手里有多么的复杂:
一家人要在繁忙节日的某天早上全家梳洗干净,化妆做头,还得给小女孩疏通打结的长发;
从头到脚穿戴节日服装,搭配得和谐美观,也许某个孩子会为不喜欢某件衣服大哭一场;
找到某个充满节日气氛的背景,也许在自家布置华丽的圣诞树前,也许去商场排两小时队坐在某个戴着假胡子白人老头的腿上;

在若干张照片中挑选出没有闭眼,没有歪嘴,每个人都呈现良好精神面貌的照片,也许还要修图;
然后再找到某个可以制作卡片的网站,注册,上传,缴费,下单;

收到卡片,找出信封和通讯录,一封封写好地址,贴上邮票,投进邮筒……

想到这,你还忍心像丢弃一张擦嘴纸一样丢弃别人的一片心意吗?
但我没法确定别人是否也会这样对待我的全家福。
想到我们一家在厨余垃圾中露出笑脸的样子,我就打消了给别人寄照片的念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