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争议比较大的“南方小土豆”,我看大家都挺能聊的,从(是不是)地域歧视,到(算不算)自我矮化,再到(要不要接受)新闻语言的低幼化娱乐化,评论角度有很多,到今天已经发散成开年最爆款的社会话题了。
期间一些老师表示:拿个昵称上纲上线,是破坏哈尔滨的文旅发展!是挑唆南北对立!给我吓得差点脑萎缩。那我先来叠个甲吧:首先,我相信小土豆的称呼不存在恶意!但是,这里面依然有一些复杂的问题。
我想把“南方小土豆”和短视频的流量密码——“宝宝碗”,联动起来一并做个解读。
宝宝碗是什么?
看下面这张截图你就懂了:
这是一个从23年火到24年的情感热词,简言之,“宝宝碗”一般用在情侣日常、夫妻生活的内容语境下,指的是男主用来给女主单独盛放食物的碗。
需要强调一个重点,宝宝碗就是宝宝碗,换一个字都不行,你不能替换成“小碗”“分餐碗”,因为那样会破坏掉它的情绪价值——也是这个词唯一的价值
为什么“南方小土豆”可以和“宝宝碗”一起说呢,因为这两个词都是钥匙,你随便在社交网络上一捅、一转,就可以解锁出网友在情感话题上的一种立场、人格:
反对者会觉得,
如果没有配套的哈尔滨185帅哥做对比,南方小土豆还没有这么引人愤懑。把地域的刻板印象拟人化本身就很不可思议,让两个拟人化形象公开调情就更恶心了。陌生人之间,需要用这么亲密的表达吗?
你可见过哪个男人喜欢被称为小土豆,又有哪个男人以饭量少、吃儿童餐为荣?不,他们不仅不喜欢,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怠慢,甚至是一种冒犯
不管是小土豆还是宝宝碗,跟风者大多都是女生。她们发出小孩子一样的声音,觉得自己奶fufu的超可爱,让人有保护欲。但这就是在推崇幼态、弱小、自我矮化的女性审美。
像小小只、奶呼呼、糯叽叽这种形容词,只能用在孩子和食物身上,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些词用在成年女性身上,这非常令人不适。
支持者会觉得,
这类跟风效仿在增加趣味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爱与温情
即便是成年人也渴望被当做孩子宠爱。希望被人捧在手心里呵护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难道有错吗?
如果你不喜欢,那不要参与就好了,但没有必要干涉别人怎么玩梗。
——然后总是少不了观点的碰撞,在激辩中,流量不就滚滚而来了嘛。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报告,说在2023年的互联网,网友对时尚、颜值、才艺等关键词的关注度已大不如前即便是火到海外的科目三,你跟风拍一两条就没热度了,没办法成为一种固定创作。
情感赛道却总是充满吃瓜群众,尤其是当情感扯上当下的恋爱观、女性主义思想,可谓人人能讨论、处处可掐架。
蒙淇淇、徐徐入月来、全嘻嘻、平底锅……包括现在的宝宝碗、小土豆,都是一脉相承。
*以防有人不知道何谓平底锅
Ps,平底锅文学在知乎走红后,博主@平底锅 本人被爆出曾在“什么时候你感到女性依旧地位很低”的问题下,回答“不许有婚前性行为,不然会被老公嫌弃” “在家里要听老公的话,要乖乖的,要让老公高兴”。这些内容极大增加了@平底锅 形象的复杂性,也掀起了新一轮的网友热议。
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就别再争论跟这样的风究竟对不对好不好了,还不如讨论一下,为什么?
为什么社会文化的低幼化、娱乐化、调情化这几年日渐形成风潮;为什么会有大批年轻女性乐于炫耀自己的弱小、听话,喜欢被当做孩子甚至宠物照料;在“宝宝碗”“小土豆”大受欢迎的背后,到底折射出她们怎样的心理诉求
我在一个女博主的恋爱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不以偏概全,至少是答案之一吧。
那个女博主说:原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是会被夸奖的。
尝了一次被夸奖的甜头,她更加卖力地去做听话的小孩,讨男友的欢心,换取更多的夸奖。

这是典型的代偿心理
可以想见,她的童年是一番什么景象。
也可以理解,她为什么那么痴迷于男人的甜言蜜语。
她在亲密关系中做了一场关于童年的梦,这个梦把她的母亲和父亲还给了她,也把童年还给了她。
她很高兴男人像她梦里充满慈爱的父母一样,称她为“我的宝宝,我的孩子”,她想要反复体会这种梦寐以求的感觉,于是就执着于“做孩子”,在举止和衣着上追求幼态,把在男人怀里做回孩子,当成幸福的天花板。
小孩子嘛,一方面,可可爱爱讨人喜欢,另一方面,无知弱小没有主见,要被大人照顾教导,甚至管束惩戒。
而这种无害的形象和肉眼可见的易掌控,也正合对方心意——因为满足她们的成本可太低了
我曾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女孩,沾沾自喜地晒男友怎么“把她当小孩子宠”:给她买儿童水壶,儿童饭兜,说因为你是我的宝宝呀。然后亲亲抱抱,不可言说。
还有一个女孩,生病忘记吃药,男友把她骂哭了,还罚她光着脚面壁思过,网友看不过去,她却替男友辩解,她说:“都是我自己不对,他罚我是为了让我长记性,是爱我,为我好。
几句甜腻语言,一些小玩意儿,再来一点“为你好”的霸道,就足以捕获这些“小孩子”的心了。这比打动一个势均力敌的成熟女性,要简单得多。
然后离开个人视角,当我们从更高的维度观察这一切,我认为这一类内容和情绪的蔓延,其实也是一种经济大环境变化和消费降级带来的保守化趋势。
事实上是对生活质量下降和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一方面,各种幼态娇气包大流行,什么宝宝碗啊,小土豆妹啊,“我离开一会儿,请网友帮我看着女友”系列的短视频啊……说明被娇宠依旧是非常主流的一种情感需求,人们向往有保障的生活,希望有人来为自己兜底。
另一方面,宠爱的门槛却越来越低了。一碗白粥就能感动得偶像剧女主寻死觅活,安格斯牛堡和车厘子被拿来试探一个女生是否拜金……因为大部分人都在不安中踱步,很多人潜意识里都明白,被娇宠已经成为某种奢侈,只能靠演了。
于是一方甘心扮弱,获得弱势群体理应享受到的怜惜和宠爱——
一方代入高大形象中,获得动动嘴皮子就能被崇拜和仰视的快感——
你要说爱侣间的情趣,也不是不能理解,甜甜的恋爱谁没谈过啊,都懂的。但或许有人会当真——演的人知道这是表演,看的人不一定知道。
当有一天她们真的习惯了稚子一样的自己,喜欢保持跌跌撞撞、懵懂无辜的状态,也就成了真正的精神侏儒,乐于作为弱者接受照顾,习惯在公共空间向陌生人索取关注、依赖和溺爱,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爆哭,奶凶,哼哼唧唧。
而这是非常不利己的,会因小失大,这样的人很难知道该怎么衡量真正的轻重利害,也没想过要做话事人、决策者。
我无权干涉别人如何赛博秀恩爱或在一个社会话题中采取怎样的态度,但作为一名年轻家长,我有时候会担心自家小孩会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套语境的影响。
我想,我至少可以通过引导教育,培养他健康的心态,应对包括但不限于亲密关系的所有挑战。
1、爱和表扬不限量
我儿子快七岁了,随着他的成长,我也在不断调整跟他沟通交流的方式,但有一件事,我一直坚持,那就是每天都向他表达爱,每天都赞美他
表达爱,没有理由,不基于任何前提。我就是爱你,我爱你可以到月亮上,再回到这里,我为做你的妈妈而骄傲,我为有你做我的孩子感到幸福,我很高兴能陪你成长,我想做你最好的朋友。
表扬要具体,而且要落到可以通过个人意志改变的维度上。比如我不会表扬他个子高长得帅脑瓜聪明,因为这是天生的,但我会表扬他待人的善意,他的勇气,他对世间万物细微的情绪,他每一个新技能,他奇奇怪怪的创造,他好奇的探索,他不完美的画作,他自以为是帮忙的捣乱。
让他敢于做自己,也坚信,自己值得世间一切美好,让他可以自信地回应爱意,而不必诚惶诚恐装傻扮弱。让他明白,他的价值不依赖于某个人的怜悯。
2、你很好,她也很好
引导孩子的眼界放宽,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以外的世界,承认和接纳别人的优秀,肯定和赞美他的同龄人。
让孩子知道,感性的东西没有唯一的衡量标准,你是我的宝贝,那个女孩也是她爸爸妈妈的宝贝,你有你的闪耀,她也有她的光芒,你的同学,邻居,和你将来会认识的朋友,他们和你一样,都是值得被尊重被欣赏被爱的。
美好的人和事物并不互斥,不是谁非要压谁一头、谁非要控制谁,你们可以相映成辉。
和优秀的人相处多少会有一点同辈压力,但我们要学会自我消解。抗拒优秀,转而从不如自己的人身上找优越感,这可一点儿也不酷。
3、学会为自己做主,才能当好别人的东道主
适当突破边界和刻板印象,比如偶尔和孩子一起胡闹,偶尔也允许孩子“当家做主”。
家长不是正襟危坐满嘴说教,爸爸妈妈也可以“像个孩子”,也会出错,错了也要道歉。
孩子不必低眉顺眼,你也可以想大人不敢想,为大人不敢为,你也可以帮助大人。
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会因为缺乏自信而只能在伴侣那里卖乖讨好,做“好孩子”;也不会因为童年长期受大家长压制,就在爱人面前充大个,过当爹的瘾,或在互联网上沉迷扮演一个赛博霸总的形象。
最好的模样,不是一方强一方弱,一方离开另一方就不行,而是我知道你一个人可以,但我还是想为你遮风挡雨。
撰文 / 小黑板&羊羊
责编 / 晨希
下篇预告:
“宝宝碗”也好“小土豆”也罢,短视频模因解构一切,足以让任何严肃议题走向碎片娱乐化。面对如此影响,家长们可以怎么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