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线 | 出品 
    热点 | 栏目
小金作者
   边江编辑

价值线导读
元月1日,价值线文章预见新年的下跌,但新年持续4连跌,还是超出我们的想像。
截至1月5日,A股总市值已经由2023年底的77.62万亿降至75.82万亿(A+H股仅统计A股市值)。A股总市值已从以前的6个苹果变为3.5个苹果(苹果涨A股跌)。
在过去的2023年,A股表现全球倒数第一,但新增了31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不增反降,究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一些近年荣光耀眼的A股所谓明星公司遭到了“降维式”抛售。
市值500亿以上公司2023年跌幅TPO10
市值100-500亿公司2023年跌幅TPO10
价值线研究院统计显示,A股500亿市值以上的公司中,“下跌王”中国中免2023年全年跌幅超过60%,总市值从去年初的4217.9亿元跌至年末的1634.0亿元;100-500亿市值公司的“下跌王”则被昱能科技拿下,公司去年市值从年初的454.8亿降至137.1亿,股价跌幅近70%。
一家消费“下跌王”,一家科技下跌王,去年暴跌前后,到底藏有什么阴招?
连续4天的下跌之后,A股人气已经跌到了谷底,新的一周即A股该如何抉择?截至今晚,66家公司公布2023业绩预告,48家预增,都是谁?
外资出逃,机构出逃
中国中免股价暴跌60%的背后
2020年6月,中国国旅更名为中国中免,股价一飞冲天。
2020年4月公司股价从60元左右启动,2021年2月创出历史峰值,前复权价400.48元,市盈率最高时期炒到200多倍。
从2020年3月最低的63.28元/股一路飙升到了2021年2月最高的401.28元/股,股价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便翻了超过6倍。
中国中免周K

如今,公司股价又回到了77块,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疫情财”的中国中免,增长不动了
2020年,新一轮免税牌照的发放,让A股疯狂。
任何需要牌照经营的行业,天然就具备着极深的护城河,中国至今只颁发了10张免税牌照,中国中免就手握3张。“免税茅”名副其实。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中免成为了最大受益者。消费者无法出国买买买,推动了境内免税店的疯狂大卖。
根据媒体统计,疫情前中国消费者的在海外地区的奢侈品消费占比能达到80%,但由于封控的原因,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消费不得不转移到海南, 2020年中国中免海南地区的营收为299.6亿,但到了2021年就飙升到了471亿,营收增幅高达57.2%。2022年中国中免在海南地区的营收为347.1亿,上海地区的营收为141.4亿,营收占比分别为70.43%和28.7%,两者合计超过了99%。
从净利润来看,中国中免在疫情肆虐的2020-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526亿、676.8亿,实现净利润为61.4亿、96.54亿,净利率则分别为13.95%、18.95%。
然而到了2022年,中国中免突然“赚不动”了。2022年全年,中国中免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达19.57%;净利润为50.30亿元,较上年减少46.24亿元,近乎腰斩。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中免净利润下滑的背后,是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染性,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防疫手段越来越严,效果却越来越差。中国中免赚钱的大本营上海和海南,零售业务均收到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反复导致公司重点渠道客源锐减,主力门店几度闭店,物流运营出现中断,线下业务遭受严重冲击。
2023年,1月8日,疫情管控正式放开,中国中免业绩有所反弹。2023年1-9月,中国中免实现营收508.37亿元,同比增长29.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06亿元,同比增长12.49%。
但去年60%的年跌幅明确地告诉投资者,股价大概率再也回不去了。
谁在疯狂卖出中国中免
如果重新审视中国中免最高时期的股价,也许很多人都觉得无比荒谬,公司市盈率最高一度达到215.36倍,长期在高估值区域徘徊。
与其他白马股一样,中国中免的高估值是过去基金抱团取暖的产物,抱团的瓦解,必然导致市值的崩塌。
知名基金经理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2020年曾创下了85.97%的投资回报,其当时第一重仓股就是中国中免。大家所熟知的价值投资派基金经理里,张坤、曲阳、杨浩、董承非等人对中国中免也都有基金建仓。
2022年一季度,景顺长城新兴成长首次小幅减仓中国中免,结束了此前近7个季度的连续增持,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
资料显示,中国中免机构持股数量由2022年底的1391家降至去年6月底的635家,累计持股也由15.25亿股降至14.14亿股,持仓累计市值则由3294亿元降至1563亿元。
空头也在阻击中国中免,前高瓴资本消费行业负责人,现浑瑾私募创始人李岳坦言自己做空了一家免税公司,极有可能就是中国中免。
疯狂卖出中国中免的还有外资,中国中免是外资的重仓股,去年以来,北向资金持续卖出,叠加港股中免解禁,造成港股下跌,引领A股下跌。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中免港股共遭摩根大通减持12次,合计减持超过700万股。
回不来的中产,不再宽阔的护城河
重仓中国中免的基金经理刘彦春曾坚定不移地表达自己对的看好, “目前消费板块受到家庭部门缩表的负面影响,但是只要经济内生活力向上,免税板块的估值会系统性提升”。
刘彦春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一整年维持弱复苏,消失的中产已经回不来了。
国货的崛起,也在冲击中免的销售额。2023年,中国79.9%的消费者增加了国产品牌的消费,被中国中免寄予厚望的千禧一代,更是所有年龄段的消费者里增加购买国产品牌最为突出的。
疫情的消退,也让中国中免红利不再,高端人群争相奔赴境外消费,去年6月日本百货店销售额显示,免税品销售额达到约280亿日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飙升至上年同期的约4.2倍。该数字创下2020年2月以来的单月最高额。与2019年6月相比,也仅减少0.8%,基本完全恢复。随着中国大陆访日游客的回归,化妆品及高档品牌销售实现增长。
更不用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瞄准免税行业,中国中免的竞争优势也在下降……
2020年的那一轮股价暴涨、市值新增数千亿元,透支的其实是中国中免未来许多年的业绩增长预期。
上市一年,暴跌70%
库存比营收还高的昱能科技,谁在割韭菜?
如果剔除ST股和退市股,全A股2023年跌幅最大的是一家名叫昱能科技的公司,公司全年跌幅近70%。
如果不是股价暴跌,昱能科技的成立,可能是中国上市公司史上的一段神话。
这是一家20226月刚刚登陆科创板的公司,曾头顶“光伏微逆小龙头”的光环,创始人一分钱不出,凭技术入股;IPO前获资本大佬力挺,要钱给钱、要房给房、要人给人;新股上市股价最高冲到700元(除权后500元),成为市场第三高价股;公司拟募资5.6亿,实际募资32.6亿,27亿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
可惜,如今的昱能科技股价仅剩100元,距最高点已跌去了80%,昔日神话如泡沫一般幻灭。
创始人一分钱不出,
大佬要钱给钱,要房给房,要人给人!
昱能科技的创始人是两位海归博士,一位叫作凌志敏,一位叫作罗宇浩,凌志敏此前曾在AMD公司出任资深主任工程师,后去美国Xilinx(赛林思)公司资深总监,罗宇浩是其在Xilinx工作时结识的同事。
2010年3月,二人共同回国创业成立了昱能,主攻光伏产业中组件级电力电子设备,主要产品是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电池组件中用的微形逆变器、智能交断器和能量通信器。
最牛的是,两位创始人创办公司一分钱不出,以“微型逆变器系统技术”评估价值为1386万元,作价1285万元投入昱能有限,出资占比29.99%。其他的资本金,全部由各方大佬投资人以真金白银入股。
公司初始投资人包括时任天通股份董事长的潘建清、海利得董事长高利民,士兰微董事长陈向东。
昱能科技前10大股东
媒体报道称,潘建清除了通过天通股份投资900万现金外,在人、财、物等全方位支持。
凌志敏和罗宇浩初创时没地方办公,潘建清就将天通股份的房子租给昱能科技,直至现在昱能科技的还在从天通股份租来的房子里;
凌、罗初创时没有人,潘建清就自己的爱将邱志华派给他们用。邱志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在国企当过副书记,在天通股份任总裁办主任助理两年;
昱能科技主要做产品研发,需要委托国内厂家生产。天通股份亲自下场,由其控股的天通精电帮助昱能科技生产微型逆变器;
外,潘建清在昱能科技的资金问题上,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天通高新累计为昱能科技银行贷款担保额高达2.76亿元……
股价一度超700元,
上市第二年业绩骤降96%!
2021年,是光伏最热的一年。昱能科技乘上了风口。
上市前被众多大佬看好,昱能科技上市后同样受到资本市场追捧。公司拟募资5.56亿,实际募资32.6亿,超募486%,27亿资金躺在账户上睡觉。
公司IPO发行价163元,2022年6月上市首日上涨78%至290元,到8月29日创726.50元(除权后517元)历史新高,成为当时市场第三高价股,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
(昱能科技周K走势)
昱能科技是典型的上市前业绩高速增长,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的例子。上市之前,即2019年至2021年,昱能科技净利润为0.22亿元、0.77亿元、1.0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70.74%、256.22%、33.99%;扣非净利润为0.46亿元、0.72亿元、0.96亿元,同比增长593.32%、57.61%、33.83%。
上市首年,公司业绩依旧高速增长,2022年营业收入为13.38亿元,同比增长101.27%,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61亿元、3.39亿元,同比增长250.30%、251.18%。
但上市刚满一年,公司业绩迅速变脸, 2023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同比-31.35%。对应的净利润为1655.66万元,同比-83.12%;扣非净利润395.56万元,同比-95.85%。
大资金早就疯狂出逃,前年三季度末,一度有81家基金持有昱能科技,去年三季度末,仅剩两家。
单一的产品,离奇的库存
有分析称:公司业绩非常单一:公司收入主要靠核心产品微型逆变器。2022年,这一产品贡献了约80%的营业收入,2023年上半年贡献了77.25%的收入。
昱能科技的窘境,部分原因是行业需求疲软形成的,但其他A股光伏逆变器公司如固德威、禾迈股份并未出现如此大的股价调整,固德威去年股价跌了43.14%,禾迈股份跌了56.66%,比昱能科技少了许多。
库存才是昱能科技最大的问题:
有媒体点出了昱能科技离奇的库存,昱能科技在上市前存货3亿多,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时存货就达到13亿元。去年一季报、中报、三季报存货维持在17亿左右。
对于存货增加的原因,昱能科技在年报中解释:系公司预计市场快速发展增加备货所致。事实证明,公司的备货都砸在手里了。
随后去年2季度昱能科技业绩大幅变脸,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一季度过度发货,加上客户消化能力不足,二季度,客户端整体比较疲软,去库存的压力大,再加上公司在阳台光伏系统上的产品切换,造成了库存发货量的颠倒。
有媒体指出:从数据上看,昱能科技的存货和另外一个逆变器企业固德威差不多,但是两家企业却根本不是一个体量:固德威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56.50亿元,同比增长93.80%;归母净利润8.93亿元,同比增长224.49%
而昱能科技2022年营业收入为13.38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昱能科技实现营业收入9.69亿元,也就是说,公司17亿的库存,即使公司 2024年停产一年都卖不完!
引发外界强烈质疑的是,昱能科技甚至表示,公司的销售模式通常是在经销商处的库存较少,在公司自己手上的库存较多。有媒体质疑,昱能科技既然是以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连经销商的订单都没有,公司还要继续疯狂生产吗?
讽刺的是,仍有卖方机构在不遗余力鼓吹昱能科技,去年以来,共24篇研报唱多昱能科技。其中,最新研报为国金证券1029日发布,其表示,截至9月底,昱能科技存货去年以来首度呈现环比下降。随着先前累积库存逐步回归合理,有望推动公司后续出货持续修复。
事实上,2023年上半年末,昱能科技存货约16.99亿元,至三季度末约16.79亿元,这点降幅算啥?
2024年昱能科技的工人们,真的可以放假了。

后记
昱能科技与中国中免的暴跌,仅是A股某些股价突然暴涨又突然暴跌的上市公司中的两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资本的阴毒。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这两个公司属于初创或转型公司,其成长和业绩带了偶然性,突发性,但投机资金拼命下注,不断加大下注,最后害人害己!
A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尤其是可持续竞争力,不应永远停留在口号上。
打击A股包装上市,打击机构疯狂炒作和研究机构高位吹号子,更不应是口号!
有关方面应对这两家公司近年的所为进行系统性调查。
附件:
连跌4个交易日后,下周市场如何抉择?下周关注业绩预增
连续4天的下跌之后,A股人气已经跌到了谷底。银行、煤炭、天然气等防御板块,成为资金的避风港,新能源龙头宁德时代的市值被旧能源龙头中国神华赶超。内资外资都在卖,公募基金年前不让卖,年后第一周接分配计划卖。这个最市场化的地方,现在努力按计划运行,但市场好像不卖计划的账。
新的一周即A股该如何抉择?
风向:66家公司公布2023业绩预告,48家预增
截至1月7日晚间,A股已有66家上市公司公布2023年全年业绩预告。其中48家公司业绩实现正向增长,占比超七成。下周业绩大幅预增的有表现机会。
48家半年报预增公司
18家半年报预减公司
机构最新观点:
招商证券:关注政策重点扶持、有产业趋势催化以及年报业绩超越预期板块
策重点扶持、有产业趋势催化以及年报业绩可能超越预期的方向将成为后续布局的重要线索。行业层面,关注年报业绩有望超预期的领域,主要有AI科技创新和出口改善叠加的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政府开支增加和三大工程启动带来的计算机、工业金属、建材、家电以及医药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泰君安:北交所行情有望延续至春节前
随着发行政策优化和转板政策落地,北交所行情有望延续至2024年春节前。
推荐从两个方向寻找北交所投资机会,分别是自上而下,根据利好政策来找个股,推荐转板主题;另一个是自下而上,从催化信息入手,寻找一些业绩良好,并且估值仍然有空间的主题,推荐机器人主题。
近期将有密集消息催化的消费电子板块值得关注,推荐存储和车载Mini-LED等主题。CES 2024将于1月9日至12日举行,AI硬件和车载硬件升级是本次CES的核心内容,后续将持续有产品消息放出从而催化相关主题的市场表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