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性别麻烦”一直都在。
依旧存在“剩女”的标签、没有名字的农村女性、普遍的职场天花板、被规训的女性身体、常常作为枷锁而非自主权利的生育……这些性别困境,都是权力与社会结构失衡的显现。
父权制、女性主义、性少数群体……这些概念不单纯是西方世界的舶来品,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在现实的语境之下,在生活日常中去打量和感受。
音频节目《性别不麻烦》已在看理想上线,性别研究学者Alexwood将从本土环境出发,回看那些曾经引发争议的新闻现象,分析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性别问题,尝试回应“性别为何麻烦”,以及如何“让性别不再成为麻烦”。
讲述|Alexwood
来源|《性别不麻烦》发刊词
01.
当我们在论性别时,在讨论什么?
我是一个独立的性与性别研究学者,近些年一直在做性别议题的自媒体传播,我有个播客叫“别任性”,节目的口号是“从性别角度看一切”。这句话代表了我对性别议题的观察和分析角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你将会听到的这系列内容的风格。
“从性别角度看一切”并不是指只看事情的性别角度,或者用一些网友的话说,“什么都要和性别扯上关系”,而是说,性别本身就无所不在。
对很多人来说,性别可能是一个日常生活的话题,涉及男女关系,恋爱嫁娶,夫妻矛盾,等等。但并不限于这些,性别关系承载着所有人类关系发展的议题,尤其是最有张力的那些,比如平等、暴力、民主、自我、权力(power)、权利(rights)、法制、欲望、伤害、侵犯、尊重、殖民、抵抗,等等。
《正发生》
可以想想过去两年比较知名的性别事件,从八孩母亲到牟林翰虐待案,再到Lisa疯马秀,性别关系的讨论必然是公共性的。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一个事件的“性别性”,这并不是某种强行安插的生硬动作,也不是为了所谓“政治正确”的无关痛痒的点缀,而是我们在接近某种之前被长期忽视和无视的真相。性别是人们看待世界和组织关系的关键维度之一,因为父权制度是我们现有社会的一层最基本的结构底色。
除了是理解世界的轴线,性别也是知识生产和重塑的关键驱动。什么样的知识被追捧,被推行,被优先给予资源,什么样的知识被忽视,被边缘,甚至被放逐到“现代科学”的领地之外,这些的底层都有性别权力的历史和关系运作,也都可以从女权主义角度得到解释。
比如旨在操纵和最大化财富的金融,被发展为一门“学问”为人趋之若鹜,而前现代文化中的女性提炼出的产科知识和医疗偏方,随着资本主义初期的大猎巫,被打击为巫术和迷信。
性别气质和性别结构,与自然和战争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何我们总要掠夺、占领、扩张而不是互助和共存?为何我们总在创造等级而不是平等共处?这些也都是“性别性”的宏大问题。
02.
性别研究对我最大的影响,
是一种视角的养成
或许也是因此,从本科到博士,每次站在选择专业或研究领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面对一些其他的也蛮有诱惑力的方向的时候,我都还是最终选择了性别研究。
我也欣慰地发现,这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术范式的研究方向正是因为其“非正统性”,能够打破很多特定学科内的视角局限和窠臼,并且联结很多本来看似独立存在甚至对外封闭的讨论范畴,比如精神分析、资本主义、生态保护,甚至太空移民,都引发了有高度启迪性的女权主义角度分析。
而作为性别研究的理论轴心,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套具有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活性的思想体系,所以内部也有持续性的角力、辩论、批评,以及互相借鉴,互相生成。
所以性别研究对我最大的影响,其实是一种视角的养成——这种视角同时要具备开放性和深入性,要警惕立场和站队,也不能懒惰地采取相对主义,觉得“都对”,“都有道理”,而是要尽可能充分地思考一个现象中的肌理和层次。
性别议题尤其需要这种视角,因为“性别”这个概念其实就一个综合体,每一个性别问题都有巨大的延展性和交叉性,牵引的讨论往往不止于性别。
《让娜·迪尔曼》
简单举一个例子,近两年女性内部对于“恋爱脑”的网络趋势近乎于一种讨伐,这种在“女性独立自强”“搞事业大女人”等原型话语上发展出的观念动态,对很多女性却不一定是支持和滋养的,反而可能形成某种排挤和驱逐。
这个现象背后当然有父权结构对女性气质的压迫性规训、对有毒男性气质的纵容、以及异性恋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和剥削等要素,再往后看,则会发现这是一套理性经济人的计算逻辑在恋爱中的挪用,对“恋爱脑”的极度排斥对应的是年轻人在经济下滑和新自由主义共同作用下的个人价值危机——
没有兜底,没有退路,只能靠自己拼搏,不断追逐上升(也就是不落入底层),这样的“自主自强”成了一种自我施加的强制命令,不允许“激情”奢侈的存在,尤其对于女性而言。
而在这一层面之后,还有人的个体发展以及整体存在等心理学和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何为主体、何为爱、何为欲望、为何感到“匮乏”和“缺失”,又如何面对欲望和需求,如何快乐,如何完整?
性别理论不是“恋爱脑”现象的全部答案,但同时,后面这些看似普世超越性别的问题又必须带着性别视角去思考,才可能为一个女性主体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灵感、启发和发展力量。
无论如何,把“恋爱脑”女人骂醒,在我看来不是值得称赞的实践,而可能给女性的身体和精神又增加了一层耻感和规训,让女人欲望和需求都更加地下化,让女人更加难以发展主体性。
然而,当我这样批评,这就代表我站在“女性独立自强”这种话语的反面吗?当然也不是。
03.
性别问题到底麻烦?还是不麻烦?
你看,性别议题就是这么麻烦,所以我们需要以相应的勤奋、敏感、锐利以及宽容对待它们。在《性别不麻烦》这套内容里,我希望把我对性别的理解方式传达给你。
这个节目着眼于目前的性别现象和舆论,由热点性别话题切入,分析和讨论这些话题后面的性别关系和性别秩序。
与一些着重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内容不大一样,我们这个新节目强调性别讨论的本土语境,以及与很多人息息相关的性别现象。也不同于一套女权主义理论课程,这个节目会讲到理论,但只是作为阐释现象的工具,具体的例子和人物才是主角。
这套音频内容命名为《性别不麻烦》,显然是引用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那本著作《性别麻烦》(Gender trouble)的标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字双关。
《让娜·迪尔曼》
我在节目中会用四个章节阐述性别的“麻烦”之处。四个章节分别是“性别之困”、“性别之谜”、“性别之战”、“性别之寻”。
在第一章“性别之困”中,我将阐释现代的部分本土性别现象,揭示后面的性别歧视,为后面章节的展开奠定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前提。
简而言之,我会先用事实和分析,确立性别歧视真实存在,而女性因此承受着巨大的不公平和损失,这体现在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婚育、土地权益、教育、就业,事业发展,以及身体自主权。
可能有人会感到诧异,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篇幅讲一个已经确立的事实呢?问题就在于,对于很多人,性别歧视还并非一个确立的事实。当下网络环境中,这样的评论俯拾皆是:女人的地位已经太高了;女人才有性别红利。即使这样的评论与事实完全相反,但仍然占有巨大的情感基础,能引发无数人衷心共鸣。
所以,为何这些人会这样想,事实又是如何,就成了一个需要首先解决问题。而且,这些对于性别平等、女性权利等话题的负面表达,是一个更大的维护性别不公正的结构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个令我感兴趣的性别现象。在第一章的最后,我会探讨这种种“性别之困”是如何被隐藏和掩盖,从而真正成了困局。
那么困局的突破之路在哪里?又有哪些人做了开路者?这是我会在第三章回答的问题。
在此之前,在第二章“性别之谜”中,我需要先准备一些理解工具。我会阐述目前性别权力关系的历史形成及其对“性别”的形塑——也就是说,为我们现有的性别秩序,包括第一章的这些性别问题负责的父权制,是怎么来的?我们如今对“性别”的理解和观念又有着什么样的局限?被当作性别歧视基础的性别差异多大程度上是真的?跨性别对我们理解性别和挑战性别二元有什么启发?
在第三章“性别之战”,我们来到了对抗性别不公正的近现代史。“性别问题”并非一个新的现象,从父权出现开始,它就一直存在,只是公众对其意识随着长期的妇女运动而不断提高。我会介绍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们争取性别平等权利的努力和瓦解父权的尝试。这场进行至今的父权秩序之战, 也是对于第一章阐述的性别问题的方案和希望。
但究竟是什么让女权主义在我们所在的社会中举步维艰?人们对女权主义有什么样的偏见、误解?一些人又为何背弃了女权主义?我也会面对这些问题,最后,从英雌的经历走入普通女性的视角,聊聊女性意识觉醒的那些“开天眼”时刻。
在最后一章“性别之寻”,我想来探索一下性别的未来。要实现一个对女性(以及所有性别)更加友善和平等的新世界,我们需要对性别有一点“激进”的想象。
这意味着重新审视目前所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关系和常规,并考虑一些“颠覆性”的选项。性别关系有什么新的可能性呢?父权会终结吗?女人领导的世界可能是什么样?会更好吗?追求性别平等的男性又可以如何摆脱父权的枷锁,成为更好的自己?
《安娜的旅程》
我在尝试回答,或者想象这些问题的同时,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大胆地看待“性别”,寻找更适合我们所有人的性别可能性。
04.
性别话题复杂地图的其中一块
《性别不麻烦》这套节目的整体结构,也是一个关于性别话题的复杂地图的一块拼图。这个麻烦的话题召唤我们不断地为之学习、思考,和讨论,因为目前发展实在不佳,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无论什么性别,都感到痛苦。而痛苦是推动改变的重要驱动。我们都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其实性别议题的氛围在过去几年再度发生了转折点式的变化。经过多年的沉寂和低迷,集体性的女性意识的火苗再度点燃,每一年都有引发大范围公众关注的性别事件发生。不熄反旺,从吴亦凡,“一页”主理人范新再到编剧史航,2023年涉及的人物公众性和影响力之高,以至于我们在几年前或许无法想象对抗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与此同时,针对女性的性别谋杀屡屡登上新闻,因为嫉妒、占有欲、控制欲杀害了妻子的丈夫,人们为之激愤,又很快被淹没在下一个事件的热议中。就算仍有抵触和抗拒,但人们至少开始明白,性别话题不是仅仅关于男欢女爱,而是一个有公共性的“严肃”话题,严肃之程度甚至关乎生死存亡。
性别讨论变得更加热切,同时也更加谨慎起来。这个过程对应的,是更多女性完成了觉醒,也有更多男性转变了观念。
2023年年末揭晓的豆瓣年度图书榜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书籍的势如破竹,各出版机构大幅推进对女权主义著作的中文译介项目,关于女性生命经验的本土纪实性作品也精品不断。当大家带着更敏感的性别意识,更良好的学习储备,再面对生存层面的性别现实,痛苦感就更令人清醒,也更令人愤怒。
如界面文化发表的《2023性别事件盘点》一文所写,“社会气候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但社会进步的步伐未必与之同步,这一现实带来一种难言的焦灼感,让今年公共舆论场中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充满火药味。”
那我们能够承受这种痛苦感吗?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种痛苦感呢?我们只能孤身面对这些巨大的不公正吗?除了对抗和愤怒,我们如何在这场已经不可避免的战斗中仍然保有自己,仍然保有生活?
这也是《性别不麻烦》这个名字的最后一层含义:我们不怕麻烦,我们也不会因为麻烦而放弃,因为我们不是孤身一人。在这套内容里,我希望传达的除了知识和信息,还有一种信念。
《双姝奇缘
1979年,美国著名诗人艾德丽安·里奇(Adrienne Rich)在对史密斯学院毕业生们的演讲中说:“我相信每一个女人的灵魂,都被在我们之前那些为自己争取和抵抗的女性先人的幽灵围绕着。”
到了今天依然一样,无论我们所处的现实如何复杂,性别问题如何严峻,性别困局如何麻烦,我们都并不孤单。除了彼此,我们还有从过去的时光中走来的前辈和姐妹们,她们的勇敢和不懈已经为我们赢得了很多。
所以我希望这套内容能够提供一些连接过去和现在的通道,去填补一点点女权主义在当下的信息断层,让更多人看到此刻此地的女性境遇并不孤立,也因此,我们还拥有希望。
除了信念,我们还需要勇气,直面性别困境的勇气,争取性别正义的勇气,在看清约束和压制我们的东西后,承认“错的不是我,是这个外部秩序”,然后做出不一样选择的勇气。
最后,我希望这套内容对你来说,能够成为一个刚刚开启的性别地图。我想呈现一个当下的性别文化的时代切面,也会探寻一个值得期待的性别未来。但这将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工作。
这张性别地图上还有太多未知海域必须由你和更多人来填写——很多年后当人们回望也许会发现,我们此刻正处于一个新的启蒙时代,性别研究和女权主义仍有希望把我们带出一个蒙昧混沌的父权秩序,让所有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拥有更好的人生。
要靠近这样一个我们真正值得拥有的美好未来,你首先需要勇气去发起激进的想象。这份信念和勇气,终将引领我们,至少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人,驶过风浪到达彼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