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孙允广 正和岛内容总监、微信主编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在网易云里,我很难找到一首歌来形容2023年的心情。它可以是《罗刹海市》,也可以是《奢香夫人》《年少的你啊》,还可以是《海阔天空》……它错综复杂、纷乱迷离到难以被定义,很多事情,我们也是“后来”才明白。
如果我们跳出时间,反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我该如何回忆2023?”;二,“2023又该如何回忆我?”
在宏观层面,这一年里疫情全面放开、各地争抢招商引资;这一年里马斯克访华,继续扩建特斯拉;这一年里,俄乌冲突未了,巴以冲突又起;这一年里,克强总理去世;这一年里,3000点保卫战多次打响,这一年里,ChatGPT被人们反复追问是否是“潘多拉的魔盒”……
日常层面,2023年我飞了29次,平均12.6天一次,高铁18次,我遇见很多企业家,他们跟我说“压力山大”“撑不下去了…”,很多学者和专家说,一定要呼吁,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也见了很多朋友,彻夜长聊哲学、历史、人生,再到宇宙星辰……直到东方既白。

在一生的旅途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悲喜。我不敢用狄更斯“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来形容2023,因为身处洪流,你我本就相遇在风云变幻与因缘造化之中。
我读过一句很美的话,“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其实困难也好、喜悦也罢,人生是一场历程,我们要和许多人、许多事、许多时间做出告别,尽管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只有勇敢地告别过去,才能拥抱新的自我。
但我们依然要记住这一年。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说:“除非经由记忆,人不能抵达纵深。”记住这一年的努力、突破与成长。
2023年冬天很冷,雪下得很深,很认真。想必你也感同身受。
“反者道之动”。黑格尔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其对自身的否定。”
两年前的冬天,我和东华老师(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在西山大觉寺散步。遇到一棵玉兰,东华老师告诉我:“玉兰又叫迎春花,你看它的花朵,永远保持含苞待放,永远相信春天会到来。所谓,道法自然,要以春天的心态活在冬天里。”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不是吗?
不仅要“逾越”,我们还要活出极致的浪漫,因为所有的冬雪,不过是春花的前奏。
最后,用木心的一句话来结尾: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正和岛内容总监、微信主编孙允广
(这段文字是2023十大文章的一个导语,我更愿意表达和记录这一年的情绪,以下是十大文章,与你分享。)
(点击题目可查看原文,下同)
来源:博客天下
阅读量:141W+
2023年10月26日,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68岁。消息一出,震惊国人。在其老家安徽,人们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我们选取了中国政府网转自博客天下的一篇文章,及时回应。
其实,人们纪念克强总理是为了纪念其对改革的信心和魄力。世界动荡,中国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束缚和桎梏,文章中说“他很像是一个冷静而坚硬的破壁者、拆墙人”,拆贸易上的有形壁,不易;破观念中的无形墙,更难!
大国崛起,中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但征途也必定荆棘遍地,相信会有勇敢者与我们一起前行。
作者:王志纲 智纲智库创始人
阅读量:114W+
2024年年初,我们的特约撰稿人、著名战略管理专家王志纲提笔写下雄文诚如文章所言:“如何看待过往与未来、现象与本质、机遇与挑战,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志纲老师用更宏观的升维视野,带我们看清当下正在上演的这场商业和经济大转型,正所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视野决定格局。
文章语言真情实感、贴近传播,主核心分为7个部分:“冰火两重天”“旧船票与新客船”“中国企业出海的三条路径”“是麻雀还是凤凰”“四新改变中国”“车轮上的民族”“大政治”与“硬道理”,行文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一味悲观,而是真实客观。
对企业家而言,既要脚踏实地面对当下的困难,又要仰望星空相信未来的前景。如志纲老师所说:毕竟信心和勇气,才是支撑我们穿越“无人区”的最大力量。
该文表2天仅微信端已过100W+阅读,全网上千万阅读,我们收到很多高层人士和知名学者的反馈,对此文十分认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志纲老师的“士大夫精神”,呼吁保护民营企业,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释放民间的活力和创造力,越要凝聚信心与共识,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正风
阅读量:64W+
站在今天回望,2023年1月28日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它既是2023农历新年后的开工第一天,也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工作日。过去三年里的诸多停滞和压抑在此刻得以释放,几乎所有人的心里都铆着一股向前冲的劲,要赚钱、要发展、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这一关键时刻,国家做出“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的重磅部署,这相当于吹响了“拼经济”的动员号。上海、广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及主政官员立即做出响应,纷纷对新一年经济工作划重点,发“强”音,乃至立下“军令状”。
决策层的战略部署与民间的社会情绪在此时此刻高度一致,正和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编辑成此文,为经济重回正轨鼓与呼,引发强烈共鸣。
作者:米丽萍、余心丰
阅读量:55W+
马云作为商界焦点,一举一动倍受瞩目。
3月27日,马云回国了。
人们真正敬仰的,不是马云赚了多少钱,公司是否上市了,而是他身上弥足珍贵的企业家精神:
面对绝望的困境,他说我们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在带领湖畔大学学员造访海尔时,他说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不要到下大雨去修屋顶;机会永远藏在人们抱怨的地方……这些经营哲学鼓舞了很多创业者用勇气和智慧穿越风雨、重见阳光。
我们在第一时间刊发了这篇内容,可谓“商界大事第一落点”,也惟愿新商业文明的曙光能温暖全世界。
作者:孙玄
阅读量:45W+
2023年5月30日,时值中美关系紧张之际,马斯克访华,24小时见了3位部长,引发了热议。放眼全球,几乎没有商界人物像他一样,有如此狂热的关注度。
中国是马斯克的福地。4年前,马斯克在上海建立了超级工厂,创下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世界级纪录,不仅让马斯克摆脱了十来年的亏损,也激活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
上海超级工厂顺利落地,有一个人不容忽略——他就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李强,也正是当下的中国总理。今日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也离不开很多高瞻远瞩的人物。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抽丝剥茧,试图记录和还原那段“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往事。
作者:米丽萍
阅读量:45W+
130年前的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从农民儿子蜕变为伟大领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而鲜少有人知道,毛泽东曾在8年内3次蒙冤,但他说:
“对于那些冤枉和委屈,对于那些不适当的处罚和错误的处置,可以有两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
毛泽东的选择当然是后者。他埋头读马列著作,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扎扎实实硬是读了两年书,写成了著名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逆境炼心,在翻越六盘山时,他写下“今日长缨在手,何日傅住苍龙”;他豪情万丈,也千般柔情,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他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才是一代人的精神领袖。若你身处困境,愿他的精神引领你走出困境,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作者:正风
阅读量:30W+
这是我们第二次报道豪迈这家公司,略感意外的是,继上一篇豪迈20W+的爆款文章之后,此文竟又成一篇30W+的爆款,足见豪迈这家公司背后的魅力所在。
从一个负债96万、仅有34名员工,靠零星加工来维生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23000余名员工,拥有轮胎模具、气门芯等多项世界隐形冠军,以及一家200多亿元市值的上市公司(豪迈科技002595),一路走来,豪迈的确很不一般。
它靠什么实现的逆袭呢?我们将这背后的“道”总结为4个关键词:常识、创新、人性和共享。该文从这4个关键词出发,详解了豪迈教科书式逆袭的底层逻辑。
于企业界而言,豪迈改善式创新的理念和其朴实的文化与价值观值得深入思考和学习。
作者:微澜、星辰
阅读量:23W+
信誉楼创始人张洪瑞的去世,中国商超界天花板的企业家又少了一位。
创办信誉楼前,张洪瑞为了生计种过地、杀过猪,干过会计,创办信誉楼后,他坚持6年零利润,39年后信誉楼缔造出年营收200亿的神话,成为商超界的传奇。
张洪瑞没有太多曲折离奇的故事,却在平凡中透着伟大,他一生坚持“利他”的信仰,一切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将“利他”之心贯穿信誉楼的所有经营环节。
大商不奸。“敬天,益人,悦己”是信誉楼成功的商道,也是张洪瑞恪守一生的信条,在当下的大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
阅读量:17W+
以色列是个“奇迹之国”,资源贫乏、物质简单,但却孕育出了很多人类的先行者,在全球770名诺贝尔奖得主里,有150多位犹太人。无外乎有人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6月初,正和岛总编辑陈为老师与正和岛40位企业家走进以色列,造访了罗斯柴尔德庄园、犹太经学院、大屠杀纪念馆等多个机构,全程感受到以色列人的坚韧、梦想与创新。短短一周,这趟“求道之旅”成为很多人毕生难忘的经历。
回到当下,中国需要一次新的“新文化运动”,向以色列学习求异思维和求质思维:警惕“一言堂”,不仅要“求同存异”,还要“存同求异”;“崇实际而薄虚玄”,弃绝繁文缛节,追求简单直接。更重要的是扬弃酒桌文化、面子文化和官僚文化。
以人为鉴知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这大概就是“走出去”的意义所在。
作者: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访谈:
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
阅读量:10W+
这是正和岛《先声》栏目的爆款文章之一。如何看待宏观形势?如何看待出海和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在正和岛案例探访中做了一番深度分享,提出了极具含金量的思考,譬如他指出:
“抄作业容易高速增长,但有代价。最大的代价是不去争原创、不习惯‘想到了造’。”
“经验说,民企生命力是靠死亡的教训才逐步增强的。向死而生,没有死亡,哪来求生的愿望、能力和业绩?”
文章既有对宏观的全面观察,又有对微观的细致思考,以及可落地的现实意义。发出后引起广泛呼应,好评如潮。

排版 | 微澜
编辑 | 微澜 主编| 孙允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