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民生样本 年度记录》,精心选择10个地点,从不同角度呈现生活里的日新月异。今天(6日)来到河北邯郸武安市。
武安是河北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环境治理一直是近些年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同时,武安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蓝天白云碧水是如何实现的?
早上8点多,气温低迷,南洺河边的生态走廊上,已经有了村民。
刘玉平今年51岁,是武安市康二城镇五湖村的村民。在她半年可见的朋友圈里,多半都是南洺河边的风景照。“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也没离开过这里,感觉变化特别大。原来没有这些水鸟,现在生态环境好了,苍鹭、白鹭等各种水鸟都过来了。”
△武安市南洺河生态走廊内展翅盘旋的鸟类
从2023年初冬开始,南洺河生态走廊内,就有成群结队的水鸟聚集在水面上,与蓝天碧水动静交错。武安工业园区南洺河生态走廊负责人杨跃华介绍,“这些都是野生动物,有绿头鸭、赤麻鸭、白鹳、黑鹳、游隼,大概20多种。”
△武安市南洺河生态走廊吸引了越来越多鸟类“歇脚”或“定居”
在刘玉平的记忆中,南洺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一条臭水沟,沿河不远处的村庄里散落着冒着黑烟的小工厂。河水散发着臭味,出门也会尽量绕道避开。
△武安市南洺河生态走廊内悠闲的鸟类
杨跃华介绍,南洺河生态走廊的建设首先得益于武安工业园区严厉整治取缔“小散乱污”。“基本上把周边这一带‘小散乱污“,这种小作坊、小摊点或者污染非常严重的全部都清了,清得非常彻底。”
河道的治理需要加大投入,也需要周边的村民共同维护,单是让村民改掉往河里排放生活用水的习惯就下了大力气。杨跃华称,往河道里排污水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要把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位,还要为老百姓着想,所以每个村庄都建了污水处理站。
△园艺式的武安市东二环互通立交桥
生态走廊建设的起步阶段困难重重。河边的土地属于国有河道,并非农业用地,但由于此前疏于管理,被附近村民用于家禽的养殖和农作物的种植,说服村民让出土地也不容易。
杨跃华称,治理之初,梳理河道、做群众工作是个难点,尤其在绿化亮化时向村民征地是最头疼的。“当时从老百姓手里拿出地来改善生态环境也是苦口婆心,后来在绿化种植过程中,由于附近全部都是河道,底下都是河拦石,没有土,在工程建设时种植的树种也死了不少,只能重新变更技术方案,重新补栽树种。”
△蓝天白云碧水下的武安市洺湖新区成为风景线
2019年9月,南洺河生态走廊初步建设完成,全长13.3公里,集防洪、生态、观光于一体。不过,工作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日常的维护同样重要。杨跃华介绍,沿线村庄有八九个,还涉及四个乡镇,通过修路村庄交通便利了,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不便。首先是控制大车,经过长时间做工作,目前没有大车能进来,这样才能给予南洺河生态走廊一个生态保障。
△武安市南洺河生态走廊内水鸟与蓝天碧水动静交错的和谐生态美景 
除此之外,景观绿化、公厕、休闲椅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也都在持续进行。
沿着依河而建的生态走廊,满眼都是美丽景色,周围是清新的空气。南洺河生态走廊有40多公里的车行道、步游道,5万多亩的流域面积,4000多亩的景观绿化。环境的变化,附近的村民是见证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刘玉平:现在河道治理之后,垃圾投放都有定点,村里边干净了。空气近几年特别好,蓝天白云出现的概率也高了。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生态旅游品牌吸引外地游客到洺河湿地休闲打卡
春夏季节,花木随行,绿草成片;冬日里,岸边芦苇摇曳生姿,水中候鸟翩跹起舞。南洺河已经成了适合健身、长跑、骑行、游玩的打卡地。
杨跃华称,自己参加工作30年了,原来脑子里没有环保这个概念,尤其武安是一个钢铁城市,原来一说环保,在全国都是倒数,现在变化太大了。“付出不少,但是我觉得很值,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南洺河生态环境治理得越来越好。”
△武安市南洺河生态走廊边冬日场景
南洺河的治理初见成效,与南洺河交汇的玉带河,是下一步治理的重点。
杨跃华:还有一个大的工程就是玉带河的治理,想把那一片打造成一个新亮点。
刘玉平:这个河边可以再多种些树,遮凉的树,河边旅游的人多,安全管理上面再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记者观察
我们对武安生态环境变化的观察已经超过十年。从去产能、重点企业退城搬迁,到强化行业减排、企业深度治理,如今的武安,逐步摆脱了钢铁围城的局面。这次离开武安是在早上,冬日暖阳下,成群的水鸟云集在南洺河面上,时而栖息觅食,时而展翅盘旋,构成了冬日里的和谐生态美景。碧水青山蓝天白云,也从难得一见逐步变成武安的常态。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往期回顾
监制丨刘黎
记者丨钱成 谢宾超
摄影丨李树锋
编辑丨刘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