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的意义,不止步于分享艺术家的作品意图或策展人的社会思考;展览的目的,不限于物理性空间的参观,欣赏展品或凑个开幕的热闹。通过梳理展览,可以传递并保留特定文化的艺术表达,维护和传承某个社群或地区的文化。
展览的主题、形式、策划思路甚至单纯是艺术家本人或其中一件作品,即具备非暂时性的影响力——旨在对过去或当下的现实问题进行评论和反思,促使观众困惑,进而产生思考。当然,除了严肃意义,艺术展览更多地在丰富城市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艺术作为反映当下时代最有力的手段,记录展览,即审视过去。
本文挑选了五个重要美术馆展览做推荐,来回顾2023年的中国艺术表现,引导读者观察当下的策展人、公共艺术空间的从业者在关注什么,并一同实践出了哪些趋势。在艺术展览数量激增的2023年,我们根据展览的体量和质量,并综合全国各个地区的分配,做出平衡,并着重在VOGUE一直关注的多媒体艺术上。以下5个展览,展现了机构特性、能量和优势,比如上海双年展的重要性几乎无需赘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公共资源和策展尺度上具有优势;浦东美术馆则经常进行大型的对外合作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则是擅长对中国艺术史进行梳理;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作为较独立的非盈利机构则在学术深度和影像媒介上深耕,展现出强烈的当下时代特征;当然,传统的本土美术馆与国际画廊的合作也仍然继续
*按展览跨越的时间范围排序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01
上:特雷弗·帕格伦作品在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展览现场,2023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及奥特曼·席格尔画廊(旧金山)、佩斯画廊惠允。
下:装置“Space is the Place”在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展览现场,2023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11月初,上海艺术行业正迎来一年一度的巅峰之期,热力似乎与交易、金钱、涨跌息息相关。与艺博会同期开幕,每两年一度的上双在此时显得愈发关键,因为它代表着除市场外,“欣欣向荣”的另外一张门面,关联着当代艺术脱离金融属性外的探讨空间。今年上双的主题“宇宙电影”直接将观众的注意力与思绪拉向宇宙的遥远与辽阔,似乎意在与热火朝天、熙来攘往的人间门市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
“宇宙电影”由前后两个关键词组成。前者“宇宙”经由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长期对俄国宇宙主义的兴趣与研究为出发点,探讨人类、世间万物与宇宙的关系潜力。而后者“电影”则暗含了本届双年展对影像艺术这种媒介的特别关注。根据主策展语的解释,人类置身宇宙并发问的时刻可类比为面向屏幕,体验电影中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构建。本届双年展如何有机地结合两大关键词,使其不流于简单的“概念”与“媒介”的拼接成为了考察其工作有效性的痛点。步入展览,一层展厅开宗明义,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的一系列反光雕塑作品在昏暗的环境内熠熠生辉,彰显着人类尝试征服宇宙时期的蓬勃与虚妄。格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策展团队对三层平台空间的创意运用,观众可在三层长廊边漫步、边俯瞰二层空间的艺术作品,并阅读作品阐释。作品的形状、体积、光亮与空间共构为一幅天景图,不免使人遥想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度从宇宙遥望地球作为蓝白绿三色球体的澎湃时刻。
浦东美术馆
01
上:“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3
下:《荆棘王冠》
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梅里西)
1602-1603年
普拉托市维琴察银行收藏
在文化学习热潮中,对西方老大师的兴趣与关注成为了不少人进入艺术史领域的敲门砖。与热度相伴,围绕着古典大师及展开的展览则呈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在此当中,浦东美术馆以其官方性的国际合作与权威、专业的姿态扮演着正面的规范性角色。12月12日,浦东美术馆与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联合主办,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等合作开展的“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特展在年底重磅亮相。

伴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映,导演王家卫鲜明的视觉风格也让我们得以重温“卡拉瓦乔光”为艺术领域掀起的全新浪潮与深远影响。观看原作是进行艺术史学习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作为国内首个卡拉瓦乔主题展,展览囊括了包括意大利国宝级作品《捧果篮的男孩》在内的6幅卡拉瓦乔真迹,为观众提供了理解卡拉瓦乔作为文艺复兴最后一位大师与巴洛克绘画的开启者的视觉理解路径。于此同时,展览还意在汇集了包含贝尼尼及其他40余位“巴洛克画派”艺术家的50余幅原作佳品以期开拓视野,完整呈现宏伟壮阔、引人入胜的巴洛克时代风貌。观众可在展厅内欣赏现场演奏的巴洛克音乐,乐符与图像相得益彰。展览空间亦着重明暗、色彩、布局等特殊设计,邀请观众穿越进入以卡拉瓦乔为首的“巴洛克奇迹”。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01
上:“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现场,2023。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下:张培力《(卫)字3号》的35毫米彩色透明幻灯片,1991。
图片由费大为档案提供。
“幻/灯”一展延续了UCCA在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艺术作品与文献档案两个方向进行坚实梳理的传统,探讨幻灯片及投影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览借由“传播”“反射”和“透明”三个主题章节展开。展览的第一章节“传播”将观众带回上世纪80年代幻灯片及投影相对普及的时代背景中,并通过还原呈现特定场域的灯箱装置与放映活动展现幻灯投影如何介入当代艺术的实践群体。第二、三章节“反射”和“透明”经由张培力、林天苗、宋冬等艺术家标志性的艺术作品,反思幻灯投影如何改变此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视觉观看经验,并影响艺术家创造出与此媒介交织、呼应的深刻关切。

此展览以一种传播媒介为思考起点,在第一章节内借“幻/灯”展露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文艺百态,采用了跨学科研究与组织方式,广泛但不失严谨。与此同时,对场域与装置的还原使用将观众带回展览所探讨的历史时期,调动多维与互动的感官,在展览的开始便使其更具备“可读性”。而第二、三章节则更能反映策展人容思玉在作品选择上的严格与精准:即便是对中国艺术史没有深入了解的观众,亦可理解每件作品与“幻/灯”主题的内在联系,并捕捉每件作品经由不同切面折射出的多元光彩。以“幻/灯”为媒介陈列文献、展示作品,也为此中型体量的展览贡献了一致的视觉索引,提升了观展体验的流畅性。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
01
“胡伟:诱饵”及“袁中天:无门一窗唯光”双个展,2023 年 5 月 21 日至 2023 年 9 月 3 日,美凯龙艺术中心。图片由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自成立以来,利用上下两层面积相对均等的空间呈现两位中青代艺术家的双个展,于复杂的风貌中寻找其关联与共性——这种模式似乎界定了这所年轻的艺术机构的标志性展览项目,并帮助美凯龙艺术中心于多样、繁复的行业生态内成功标记出机构特性。今年春天,胡伟与袁中天的双个展启幕,两位艺术家共享以影像为核心媒介的创作,并在个展中辅以雕塑、装置等多重媒介;同时,二者还对群体/个体、真实的历史/虚构的历史、经验/创伤等话题分享着近似的兴趣。

共性之外,两场个展则给观众以截然不同的视觉与身体感受,对比的张力在被压缩的上下空间内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强化。位于一楼的袁中天个展“无门一窗唯光”似其标题所示,黝黑将空间包围,观众需借助勉强的灯光艰涩地辨别外围的雕塑与纸上作品。空间的主体被艺术家有意识地切割为多面墙壁,平等地划分给多件影像作品。一件作品的声音成为另一件作品的噪音,置身展厅内无停歇的音源与光源干扰如持续的耳鸣,指向了精神封闭的紧张状态。而位于二楼的胡伟个展“诱饵”则意在循循善诱,一件物品、一帧影像、或一段音波皆可为“诱饵”,诱惑观众捡起故事的一块瓦砾,进而发现档案、言说和历史本身的明灭与破碎。
和美术馆 
01
上:《或7》,罗尼·霍恩,颜料粉末、石墨、炭笔、彩铅、清漆、纸本,Courtesy of Glenstone Museum
下:《双水 v.1》,罗尼·霍恩,
实心铸造玻璃、磨砂玻璃表面,两件, 2013-2015
展览现场,Photo by JJYPHOTO © Roni Hor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夏日初启,位于广东佛山顺德的和美术馆呈现了当代最富影响力之一的艺术家罗尼·霍恩(Roni Horn)的个展“非梦 亦梦”。步入展览,多件直径与高度均超过1米的大型雕塑作品《双·水》富有韵律性地散落在展厅的平面空间内。登上步梯,观众则可更加清晰地观察、对照雕塑清澈饱满的顶面与磨砂粗糙的侧立面:《双·水》本为玻璃,在艺术家的意志力与时间的双重作用下,凝结成宛若一汪又一汪“水”,映照着建筑、天气与面孔,成为这片亚热带土地上最洁净、清凉的存在。

作为霍恩在亚洲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展览,尽管在艺术家的定义中这并不是一场严肃的回顾性展览,但依旧囊括了50组涵盖多种媒介的作品,贯穿艺术家不同阶段的生命历程,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关键概念,诸如“冰岛”、“水”、“双”、“性别流动”等皆在本次个展中有所凸显。由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和美术馆建筑为霍恩的作品呈现提供了完美的空间基础:开敞、简约的螺旋建筑结构与霍恩对物质实体的凝练相得益彰,而大面积的自然光的投射与沁入为固定的、不可变动的实体带来了变幻万千与神秘莫测。
撰文:盛泺颖、Maya
编辑:Maya MA
设计:乐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