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们晚上好~
大家都知道电子榨菜,现在又有电子细糠啦?

细糠
,来自俗语“山猪吃不了细糠”,
现在指的是互联网上的各种高质量作品。
不过,各花入各眼,对某个作品到底是不是细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在博主@何大爷课堂的评论区,大家却出奇得一致,
“这是把细糠往人嘴里灌吧”。
甚至还有很多人说,不给钱就看他的视频,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大家有这种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人们的认知中,艺术往往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我们知道它们很美,但很难说清它们到底为什么伟大。
而在何大爷的视频中,却可以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把曾经数学老师强占的美术课一下子补全,再捎带着,帮你打通理解艺术的任督二脉,让人感受到艺术带来的震撼。
艺术是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故事
有人说,
如果艺术是一门宗教,那博主何大爷课堂就是最好的传教士。
他最出圈的一个视频,叫做“我画出了一只脚,然后一切都不再相同”。在这个视频里,他用学生、老师和模特的三人小剧场,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人类的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的话”。
在2500年前的一个画室中,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绘制作品。
正当他准备好一切打算大展身手时,他突然注意到,模特现在的姿势非常别扭,晃晃悠悠,一不小心就要像偶像剧女主一样自己把自己绊倒。
于是小画家乖巧举手,“老师老师,您能让这个模特稍微转一下吗?”“这个姿势太奇怪了,没人会这么站。”
谁知,老师冷哼一声,用一个疑问句回答了学生的疑问,“你画得出来吗?”
要知道,在这之前,古埃及人总结的经验是,在绘制人物时采用“正面律”,也就是在表现人物时,头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肩及身体为正面、腰部以下又是侧面。
身体的部位只有这个角度是最好画的。
在老师的权威之下,卑微小画家听了以后马上“摇头摆手‘当我没说’”,但等老师走远,又暗戳戳地指挥起了模特,把他掰成了正常人的样子。
模特:不解无助但照做。
然后,小画家尝试着,画出了“艺术史上最早一只正面的脚”:2500年前,古希腊的经典瓶画《辞行出征前的战士》。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就是在一次突发奇想下,模特转了一次身,画家画了一只脚,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情节,
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却是“人类要画出事物本来的样子”思想的第一次宣告。从此,绵延千年的正面律被打破,画面里的人转了过来。人类的艺术从此进入新纪元。
可能这次所谓伟大的尝试,让老师在这位不知名画家的作业上打了个大大的叉,但它却无数的现代观众意识到,一些名画被称为名画的原因:
不是因为它画得多美或多真实,而是因为它们代表着文艺的革新与飞跃,闪烁着名为自由的光芒。
网友:艺术以我能看懂的方式进入了脑子!
除了能get到新知识,向土室友炫耀新刷到的细糠之外,大家沉迷于何大爷的视频,还因为里面充满了各种小人物的闪光瞬间,
就像上面表面乖巧,实则叛逆的小画家一样,平平无奇的你我他,也可以创造历史。
经典建筑装饰里那块凸起的拱顶石,是小工匠粗心的结果。当时的他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办法把突出的石头对齐,吓得连夜卷铺盖跑路,像极了每个因为做错事而内耗到半夜的大学生。
但如果他穿越到现在就会发现,凸出的拱顶石,成了欧洲大街上最常见的装饰。
花鸟画的出现,来自于打工人的怨念。当时的画师好不容易把要求的东西画完准备扔笔回家,谁知道领导临下班加派了新任务,让再画一副。
从零开始的画师一边默默吐槽,一边细细盘算:人物太复杂,拖慢回家进程,干脆画幅花鸟意思意思得了。
于是,从前一直作为背景图案的花鸟,出现在了卷轴上,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独立画种。
设计圣玛利亚大教堂正面的卷涡轮时,阿尔伯蒂也在惴惴不安。当时的他脑部了很多效果图,结果都不理想,发愁得直挠头。
等灵光一闪,在两侧加上S形的卷涡装饰后,才觉得对味儿了。于是跟无数祈祷方案能通过的卑微乙方一样,许下“甲方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愿望。
事实也证明,他的方案不仅通过了,还成了无数建筑效仿的对象。
或许,真正的历史已经不为人知,这些也只是何大爷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的合理推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并非深不可测,也不是某位天才的即兴创作,而是人类千秋万代历史的累积,是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故事。
原来,高冷的艺术史,也能有烟火气。
 文物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说何大爷的视频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温度,那博主@猫der和饭饭的日常的任务,就是担任相声界的文物解说,用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把高高在上的文物拉下神坛。
别人看壁画,发出的都是“精美”“宏伟”的感叹,到了饭饭嘴里,这不是大叔和他的小跟班烤羊肉串吗?
武威博物馆在一堆马旁边摆了一架牛车,饭饭马上开始联系实际阅读理解:这是不是在表达,毕业前你我皆是黑马,上班后你我皆是牛马?
看到1700年前的豪华敞篷牛车,饭饭想的是怎么这车上开两个门都不安一个座,老板在车后头站着还笑那么开心,
等前面拉车人的表情后更是犀利吐槽,“这位打工人满脸都写着‘豆腐都有脑,但车上那位估计没有’”。
谈笑间,原本严肃庄重,在岁月流逝中慢慢褪色的文物,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颦一笑,都像极了现代每个普通人的模样。
虽然视频确实比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有梗,但大家也不能就此怀疑饭饭内容不够正经,要不怎么还能因为被博物馆排队送礼而上热搜呢?
搞笑又专业,才是饭饭视频最大的特色。
甘肃省博物馆的顶流男明星“马踏飞燕”大家都见过吧?侧面看有点帅,正面看非常呆,仔细一看跑步还顺拐,很难想象古人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设计出来的。
但经过饭饭的讲解,大家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成为“现在月销1w+的顶流,以前独站C位的头马,从出生到出土都是老天追着喂饭吃”的存在的。
1969年,在武威雷台新鲜人民公社下面的新鲜大队收到了挖防空洞的通知,结果社员们刚挖没多久,咔一下子,一个社员的锄头就刨到了土层下的青砖上,再刨一刨,就刨出了武威雷台汉墓和下面缺胳膊少腿的青铜器。
本来,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是想把这堆“破铜烂铁”卖了换肉吃的,但给公社书记一看,“哎呀,我怎么觉着你们刨出来了一堆文物啊”,然后麻溜地练习了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就是挖出来的铜车仪仗队的头马。
而至于马踏飞燕为啥能C位出道,饭饭是这么说的,“看这一脸没心没肺的笑,就知道它肯定很乐观”。果然,爱笑的孩子从古至今运气都不会差。
虽然马是笑得很开心,但修复专家可一点笑不出来:当时的马踏飞燕连尾巴都掉了,但马蹄里还有铁,一旦修复稍有差池,就很难保持平衡,“毕竟人脚底下只踩着一只鸟”。
于是,马踏飞燕被送到了北京,“又是拍X光片,又是各种分析,费了老么大的劲儿才修好”,甚至还是“马踏飞燕”这个文艺中带着小清新的名字还是郭沫若取的
不过后来的考古专家觉得,“马踏飞燕”这个词,不够严谨。因为它踩的可能不是燕,而很可能是传说中的龙雀,或者是西北常见的一种猛禽叫燕隼,再加上墓主人到底是谁到现在都是个迷,于是又给它取了“铜奔马”的大名。
一只马两个名字,在文物界也算是顶好的待遇了。
不过,身份地位是有了,但大家怎么看怎么觉得,这马的正脸是“有种脑干缺失的美”,所以各种课本和宣传资料,从来都只让它的侧面入境,正面照几乎是一张没有。
直到甘肃博物馆亲自操刀,设计文创产品,人们才看清楚它喜庆的正脸。
在饭饭的有效安利下,网友不仅像她一样“在这脑干缺失的美中缺失了脑干”,买了一堆马踏飞燕的文创周边,还被种草了各地博物馆,争取跟着她的路线来个全博巡跑,
就在这时,大家发现,即使是千年之前的文物,也并非是遥远的存在。在经历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我们仍能与古人心意相通。

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拥有艺术
前两天刷到一个博主在凌晨一点的北京,随机采访刚刚下班的打工人,
她问了很多人同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理想或目标吗?”
受访者们沉默半晌,然后茫然地说出,我好像没有什么理想。
在文科被嘲讽为服务业,AI绘画即将取代画师,人被异化为只需要工作的机器的当下,多数人成为了二八定律里的八,在各行各业里摸爬滚打,曾经青春洋溢的脸上如今只剩下与生活对线后的疲惫与挣扎。
这时,听一曲听不懂的阳春白雪,看一幅所谓的世界名画,也许远没有刷五分钟短视频让人放松愉悦。
但当这些高不可攀的知识被这些博主用或生动或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传达出来时,我们才知道,它们并非“青面獠牙、远离生活、毫无人性”,普通人也不是不能懂得或不能喜欢艺术。
无论是在看到无语菩萨的表情时发出的轻笑,又或是在明白毕加索描绘的是四维空间时所感受到的震撼,这些都能让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让我们意识到诗和远方就在身边,然后获得再次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就像海顿说的,艺术能够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点个在看
谁都能感受艺术的浪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