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们晚上好~
万万没想到,明星眼科医生陶勇,一夜之间就“塌房”了
关于他的词条冲上了热搜,无数网友表达自己的失望:我对陶医生的滤镜碎了
不过,这一次让他口碑暴跌的原因,与医学专业毫不相关,而是因为他在女儿生日当天写下的一篇小短文…

不配合拍照,就成了爸爸眼里的“魔女”?
北京朝阳医院的眼科大拿陶勇,因为三年前一起暴力伤医事件被大家熟知。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眼科大夫,险些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众人眼中医学界的顶尖人才,却在家庭教育上“翻了车”。
恰逢女儿生日,陶勇医生在微博发了一篇名为《12岁》的小短文,似乎想来炫耀一下自己的育儿心得。
在文中,他列举了12岁女儿的叛逆表现——“拽拽的”,还有“臭脾气”。
具体怎么个拽法呢?
拍照不配合比心,光顾着和网友打游戏;
吃饭时都乖乖给长辈盛饭夹菜了,让她洗碗却不愿意了
,好说歹说才“把她从房里请出来洗净碗筷”。

最后,陶勇医生感叹道:“在成为魔女和淑女的分叉路口,为父一点不敢懈怠,诚惶诚恐,大脑结构里就那点东西,一旦乖戾回路形成,格式化也清不了。”
陶勇医生随手一篇真情小短文,网友们却从他的文字中嗅出一股浓浓的、熟悉的——爹味儿。
女儿不想比心,还要强迫她配合父亲的意愿摆姿势拍照;
明明是女儿生日这天,还要在饭桌上指挥她为长辈服务,还满意地形容成是“乖乖照办”;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仿佛洗个碗成了什么牵动国际民生的大事。
再联想到小女孩生日当然弄得不情不愿,还要被父亲引以为傲地发到全网炫耀,真的很难不替她生气。
洗碗或不洗碗、配合或不配合,在陶勇医生的眼里就是“淑女和魔女”的区别。
网友们忍不住感叹:他读了那么多书,成了所有人眼里的知识精英,怎么还是一副封建大家长的作派呢?
万万没想到,一篇育女感想竟然把陶勇送上了热搜,准确的说,是“骂”上了热搜。

很快他也删了那篇文章,做了新的回应。他承认这篇“自以为幽默”的文字,其实是欠妥的调侃,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要考虑沟通是否得当。
在陶勇医生出面回应了之后,倒也稍稍平息了舆论。
因为比起很多固执己见的家长,自我反思已经赢在了起跑线。

2023最恐怖视频,唤起集体ptsd
为什么陶勇医生一条微博能掀起如此剧烈的反应?
因为愤怒的网友,从这个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看到了那个被父母强迫、打压、压抑的自己。
看到了那个明明是自己过生日却还要满足大人期待的小孩;
看到了那个不管自己心里开心与否却还要努力表演礼貌乖巧的少年。
这是她们被压抑了太久、一个类似桥段都能激起遥远阵痛的扫兴青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双胞胎吃草莓”视频,也是被网友誉为“心理承受能力差慎点”
的恐怖家庭录像之一。

妈妈给两个女孩买了一个抹茶蛋糕,蛋糕的两边各有一颗草莓。
姐姐吃掉了左边的草莓之后,妈妈也伸手把右边的草莓拿走,妹妹奔溃大哭,因为她吃不到草莓了。
这时候,妈妈把叉子上的草莓掉在了地下,让妹妹去捡,就在妹妹弯腰的间隙,姐姐伸手把妹妹一侧的葡萄和糖果也吃掉了。
妹妹哭得更大声了,妈妈把妹妹捡起来的草莓递给了姐姐,让姐姐用嘴咬开分。于是妈妈和姐姐得到了两块大的,最小的一块草莓留给了妹妹。
妹妹继续大哭,妈妈只好让姐姐“公平一点”。
于是姐姐又把嘴里的草莓吐了出来,咬了稍大的一块递给了妹妹。
妹妹全程崩溃、姐姐面无表情只顾眼前的美食、妈妈没有平衡姐妹俩分到的食物,反而最后依然在强迫妹妹接受:“笑一笑,不笑不准吃了。”
短短一个双胞胎日常小视频,却激起了网友们滔天的情绪。

满满的控制和训诫,看不到一点温馨的家庭氛围。明明草莓也不是什么很贵重的东西,却被这位妈妈无形中赋予了极高的情绪价值。
要笑着吃,要感恩戴德地吃,不然就辜负了她的期待。
视频背景音里的妈妈,听到的是小女儿不懂事地吵闹,而在网友心里,这是遭遇了精神虐待后的应激反应。
一个不经修饰的家庭录像,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年度恐怖视频。
而这类“家庭恐怖录像”,现实生活中常见,影视作品里也是经常扎堆出现刺激观众。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鸣龙少年》,翻拍自日本校园励志剧《龙樱》,却被网友们称为拍出了一种“中式恐怖”。

这种“中式恐怖”不是别人,正是最擅长以爱作为要挟的中国父母。
这部剧里,有拥有丰富资源和背景,却把孩子逼到靠作弊换取父母期待的中产家长;
还有打着关心的旗号,连自我介绍、排队、擦澡都要代劳的过度介入孩子生活的母亲;
还有在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回到家却成了打压、否定、蔑视儿子的可憎父亲。
在这种压抑下成长的孩子,怀着对父亲的恨意考上了顶尖院校。
怀着恨意长大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未来呢,他们还会有远大前程吗?《鸣龙少年》向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然而看了这部剧的观众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已经被这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创了个人仰马翻。
被压抑的童年、被否定的青春、被绑架的情绪…受过的伤害变成了肌肉记忆,随时会在情节重演时被精准捕捉,然后再痛一次。
这是我们在走出家庭阴霾、刮骨疗伤过程中的必经ptsd。
重新养育自己,治疗童年伤痛
前两年很流行一句话:“父母一生都在等子女的感恩,孩子一生却都在等一句父母的道歉”。
但是最近,一些等不到父母道歉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一种更主动的自我救赎:重新养育自己。
毕竟爸妈是我们没法选择的,而“养育自己”,则是我们在成年以后对自己力所能及的宠爱。
怎么重新养育自己?那就是成为自己的原生家庭。
博主“温陆辛”,小时候玩泥巴被家长打,28岁就跑到景德镇去学习了泥塑;

小时候想坐公园的小飞椅,每次都被大人来开,长大后就给自己报了滑翔伞课程;

小时候家里人讨厌寒冷的北方,长大后她就独自来到了北方生活,冬天大雪飞扬的时候,她和恋人坐在屋子里听歌赏雪,温馨惬意。

有时候,“养育自己”甚至不用这么千里奔赴。
可以是凌晨突然爬起来洗个澡,不用担心大人的絮叨。

也可以是点一块外卖披萨,窝在沙发里看一集《生活大爆炸》。
还可以是,给自己补上那个童年没能满足的草莓蛋糕。

养育自己,就是在摒弃那些被伤害、被忽视的过往中,重建一套以自己为绝对中心的新秩序。
美国的心理治疗师皮特•沃克在他所著书籍《不原谅也没关系》中,花了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重新养育自己”的法则。
而他本人,也是通过这个方法救赎自己的受益人。
皮特•沃克在全书的开篇献词中写道:“我还要将本书献给那些经常在饭桌上遭受言语和情绪虐待的人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们治愈所有伤痛,并修复你们与食物的关系。”
很多读者在这段话的注解中写下了:“谢谢你。”
或许她们也曾是那个饭桌上被分食草莓的女孩、或许她们是生日当天也要被安排为大人添饭夹菜的寿星、也或许他们是在饭桌前遭遇太多批判和指责的淘气少年…
童年形成的伤害,大多来自最初带给我们爱与呵护的家庭,但我们依然有机会治愈它们、放下它们。
心怀恨意,可能会在破釜沉舟的激励下取得一时的荣耀,但是心怀爱意,才能让我们在人生这趟洪流中走得更远、更久。

父母没能做好的事,我们也不一定会做到满分。但是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或许也是我们获得治愈的起点。
2024年,愿我们都能成为被呵护的小孩。
点个在看
记得多爱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