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在周六的文章《我们不应该是最焦虑的一代人》之后,有位读者很迟才留言。描述了自己教育女儿的一点感悟。很精彩。但是精选留言已经达到100条上限,无法放出。今天值得隆重介绍一下。
留言全文如下:
“前几天女儿找我谈心,让我对她的焦虑减少好多:闺女现在四年级,她对知识的接收慢、反应也慢,尤其是数学题,小她三岁的弟弟旁听都能一口喊出答案,她还在懵着,别的学科也一般,让我特别着急、焦虑,怕她考不上高中、担心她长大没好工作……
前几天她找我,关上门说了两件事:一个是班里有个‘朋友’让闺女帮她做作业,她直接拒绝了,这‘朋友’还去老师那污蔑闺女和同学打架,闺女很强势地和老师解释了,老师也批评了这个‘朋友’,这个事完美解决;另一个是她好朋友父母离婚了、班里还有同学欺负这个孩子(让这孩子买吃的、故意踩脏鞋子)。闺女很心善,征求我的建议去开导她朋友;关于这孩子被欺负的事,她鼓励人家告诉家长、老师,还建议她第一时间勇敢回击、‘如果打不过,我和你一起打他们’。
通过这两件事,我特别佩服她,正直、能辨是非、不惧怕,做人没问题,知识的学习就慢慢来吧,我不能只盯着成绩这一个方面,把其它方面给忽略了。”
这回到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离不开考试,考试就只能考智力。而智力出色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其他人,无论你怎么加压力,上强度,考试也不可能拔尖。很多孩子,小学就勉强,初中数理化完全跟不上,就不能指望他在考试上有什么作为了。但是认这个命的家长太少,相反,他们以为只要不停增加压力,提升强度,疯狂地去为补习班充值,孩子必能逆袭。一万个这样的孩子,能不能成功一个呢?为这极小概率的中奖,大多家庭耗尽自己的财力,本来好好的中产,为教育返贫。一个健康的孩子,长期处于过高的期待、过大的压力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小到大,就像天天背着一块大石头生活,最后心理崩溃,成年后连正常生活都难应对。教育于是演变成一场“人财两空”的悲剧。家长焦虑,孩子痛苦,财产被补习班与欧美水文凭卷走,这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考智力,是学做人。
自朱熹先生后,童子入学塾,始诵《大学》。《大学》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三大目标,没有一个是关于智力的。上溯到孔子,口不离忠恕,也不提智力。
教育的重点,是人的品德。我们现在的教育,把德放在智的前面,就是继承这个传统。只是,品德无法靠考试甄别。更多只能靠家长的自觉。
品德与智力不同,经过教育,大多数人的品德可以高尚。科学实验证明,人天生就具有公平、同情等善良之心。“人之初,性本善”的猜想是对的。“性相近,习相远”,有些人品德变得卑劣,是因为后天教育的缺失与错误。
“在明明德”,很多人可能觉得多了一个“明”字。不是的。明德,就是人天生具有光明的品德,就像上面那个小姑娘一样,正直、勇气、能辨是非。明“明德”,就是人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要保持这明德的光亮度,不能暗“明德”。品德立得住,大方向不会错,人一生的风险就小,幸福就多。先德后术,这个顺序不能乱。术即智力、分数、技能一类。为术弃德,就是现在教育犯的大错误。为了分数,可以牺牲其他一切。结果,智力平平的孩子,最后既得不到分数,也暗淡了明德。智力出众的孩子,就是考上了清北,不孝不忠,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家,对国,对他自己,又有什么益处呢?
教育真的不必那么焦虑。父母想教出一个学霸,即使拼尽财力,也是小概率,人财两失。但父母精神放松,言传身教,教出一个有礼貌、懂共情、能独立、爱家爱国爱人、有光明品德的孩子,却是大概率,人财两得。
用《下周很重要5》开启新的一年,点击下面的小程序图片可购买
《少年问答3》,适合小学生到高中生,点击下图可购买。
(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来信请谨慎,可能会公开回复并被读者评论,同时授权我用于图书汇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