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出一个最“大起大落”,甚至处于“失控”状态的演员。
Sir一定会想起凯奇的名字。
从年轻时不想蒙受“科波拉家族”庇荫,改名换姓从龙套演员做起。
终于成为好莱坞一代巨星。
到人过中年,欠下一屁股的赌债,什么电影都接。
又变成了烂片之王。
甚至前年《天才不能承受之重》后,凯奇叔终于还完赌债,来了个华丽翻身,人们以为他再次崛起了。
可没想到。
紧接着的,又是一大堆的烂片袭来。
再也不值得期待了?
也不是。
一年多以后,凯奇又带着新片华丽地杀入了我们的视野——
A24出品。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1%。
一个秃顶中年老男人的形象,直接让他时隔21年后再次提名了金球奖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甚至还被Variety杂志预测为第96届奥斯卡影帝的候选人。
凯奇又打了一场翻身仗?
欢迎来到,“爸的多元宇宙”——
梦想情景
Dream Scenario
文| 西贝偏北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1 
梦男竟是我自己?
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梦男”的都市传说。
很有意思。

说是2006年,纽约,一位病人向她的精神科医生讲述了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陌生男性形象。
于是,医生据此绘制了这名男子的肖像。
可没想到的是。

之后四位患者,居然也认出了这一面孔,他,也出现在了他们的梦里。
是有某种交集?无意识“荣格原型”?

更离奇的是。
随着故事和男人肖像在网络上的传播,全球超过8000人声称在梦中见过这位神秘男子。
而这位男子在不同人梦里的行为和扮演的角色也多种多样,时而是浪漫甜蜜的幻想对象,时而是大开杀戒的残忍屠夫。
《梦想情景》里凯奇饰演的角色,就是那个“梦男”。
他是时而一脸Loser象,时而满脸WTF的中年秃顶大叔,保罗。
作为两个女孩的父亲,他对女儿们的要求总是“略显爹味”。
作为生物学教授,他上课寡淡无趣,学生大多数昏昏欲睡,还不时交头接耳。
作为研究进化论的学者,年过半百的他毫无业绩,想出书,但没出版商想和他合作。
和同行洽谈,想把自己的名字加入新书,被问及研究进度,他其实还没真正开始……
没错,保罗陷入中年危机的泥潭。
生活里唯一的异常就是,他会没来由地出现在别人的梦里。
在女儿的梦里,他是游泳池旁的清洁工。清扫着秋天的落叶,在女儿失重向天空飞去时,面对女儿的求救声不为所动。
在前约会对象的梦里,他是在车祸现场闲逛的人。女人怀里躺着被车撞的好友,而他从车前路过,还亲切而诡异地打起了招呼。
在学生的梦里,他时而是在荒野血猎中的闲逛者,目睹学生被血人抠出眼球;时而是地震中处变不惊的漫游者;时而是被鳄鱼围攻的女孩身边的路过者……
这些梦的共同特点有两点:
1、都是噩梦,发生了一些追杀、车祸或危险的意外事故。
2、保罗作为一个旁观者出现,从来不想帮忙。
保罗的前对象是一个写心理学文章的作家,在她的传播和脸书链接下,保罗的事广为流传。保罗成了媒体所说的“梦境流行病”的中心。
开始,在名人效应下的他,收获了无数粉丝。
学校里,他的课上座无虚席,学生们纷纷讲述自己有关他的梦境,和他握手留念。
家里,大女儿认为他很cool,小女儿主动邀请爸爸开车送她上学。
课外,有名人的晚餐派对邀请他和妻子参加,有公司请他出面聊他的梦想。
可事情开始变得奇怪。
他开始在别人的梦里“有所行动”了,可情况却变得更糟。
他会在少女的梦里和人家发生性关系,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对女儿大喊大叫,会殴打、敲击甚至掐死自己的学生和好友的妻子……
这些梦围绕“性与暴力”展开的噩梦,让女儿对他敬而远之,学生纷纷抵制上他的课,甚至上心理学的课程也无法缓解,校长只好停他的职。
不止如此,保罗车上被学生喷上了“Loser”;小女儿质疑他如果不是个坏人,为什么在梦里会那么卑鄙呢?
工作停滞,朋友绝交,妻女抵触,保罗简直要发狂。
一夜之间,他从“最有趣的人”,变成了“最令人讨厌的人”。
可是,保罗明明什么都没做啊!
02

瓦解,从内部开始
老实讲,如果你想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入梦事件,你大概是会很失望的。

《梦想情景》有着A24这几年一以贯之的老问题——
高概念,低逻辑。
从人们为什么都会梦到保罗,到梦里的保罗为什么会从“旁观者”到“作恶者”,影片都未给出科学甚至玄学的解释,这也是让观众泄气的最大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们其实很容易看出主创的用意:

怎么发生的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没错。

根据上文的描述,你大概也会知道,这部电影是拿“梦男”的壳,讨论着一个中年危机和取消文化的话题。

但更重要的。

可能是每一对中年夫妻,都能在这个故事里看到自己的“焦虑”。
一个例子。

保罗尝试“澄清”过。
可当他头贴药膏、泪流满面地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痛苦时,遭到的却是更大的敌意和骂声。
难道我不是整件事的最大受害者吗?
是因为人们想象了我已经做了一些事。
这真的公平吗?
我应该因此受到惩罚吗?
就连妻女看了都连连摇头,认为他“自私”、“不够真诚”。
在她们看来,这更像是喋喋不休的抱怨,而非迎合大众的声音去自我检讨。
于是在一次攻击事件后。
妻女觉得耻辱,不愿和他再有交集。
为什么本应最理解、关爱保罗的家人,都对他如此怨气深重?
这不得不说到这几年,A24通过“高概念”,在戳破中产阶级家庭底层焦虑的“努力”。
《杨之后》用一个机器人杨融入丧子的家庭来探讨家庭成员缺失后的拯救;
《呼朋引伴》用舅舅带侄子的一段经历,探讨了孩子与大人的关系,其实是两段生命的双向探索;
《瞬息全宇宙》式的大放异彩,母亲在时空穿越中解决和女儿不可调节的矛盾,就算是块石头,也要打破“不能动”的规则,向女儿靠近一点点……
而保罗的中年危机,在机器人与人类、单身叔叔与单亲侄子、移民美国的东亚母女之下,显得那么普通,近乎平庸。
可却戳破了中产家庭在“经营生活”的理念之下,依靠“扮演”维系家庭运转的失效。
最常见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藏与瞒。
有情感上的虚与委蛇。
当保罗与其他女教授见面聊业务时,妻子让保罗录音。
表面想听保罗“如何复仇”,实际害怕保罗出轨。
虽然对妻子说自己“力不从心”,这也没能阻止保罗对外界的诱惑来者不拒。
他始终期待一场外遇。无论是在和前约会对象相处时,听说对方只想利用他写文章的失望,又马上甩锅给妻子;遇到想要还原在梦里和他做爱的少女的荒唐行为时并不拒绝,以被动的姿态享受着艳遇的欢愉。
有工作中欺瞒成性。
保罗盛名在外时,有一家新型广告公司想用他做“潜意识营销”,可到他转述给老婆时,成了对方想请他出书,并且要约谈大客户。
保罗常把“出书”的梦想挂在嘴上,可他从未精进研究、笔耕不辍,因为那本书不过是他用来逃避夫妻关系、生活问题的幌子。
而妻子也并非完美无缺。
她利用保罗的名气加入工作的新项目组却毫无心理障碍;在保罗与她分享成就时告诉他“不必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本质上,她不相信保罗的实力,在保罗受挫时的表面关心更像完美妻子的表演。
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项目
但我很乐意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在生活中的“双标”。

保罗在餐桌上禁止女儿们用手机,貌似关心地询问她们的校园生活,甚至想要忽视持续作响的电话铃声。
可当他发现是重要电话时,他又“打破规定”,接起电话。
这种“双标”,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家人的虚伪敷衍?
所谓的“梦男”事件,更像是一针强心剂。
逼迫这个家庭,直面积压已久的问题。
03
黑红也是红……吗?
凯奇后来在聊这个角色的时候很淡定地说:

我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扮演保罗
△ 图片来源:B站up主,CageCN凯奇叔迷会
什么经验?

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经验。

不知你发现没有,这些年凯奇所饰演的角色,无论好坏,基本上都是喜剧。
演自己是喜剧,演教授是喜剧,就连演一个可怕的吸血鬼,还是喜剧。
为什么?
这与大众对凯奇的“认知”有关。
简单来说,这些年凯奇“混乱而失控的人生”标签深入人心,网络上流传着被误认为流浪汉赶出酒店的画面,流传着结婚4天闪离,却跑去唱《紫雨》的画面。
更不用说。
那些把他历年夸张的表演截出来,并命名为“凯奇疯了”的梗图。
当这些从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截取出来的各种崩溃的场景,就像《梦想情景》中的“梦男”一样迅速在网络上爆发后,凯奇直接傻了:
这令人困惑

令人烦躁
令人受刺激

令人匪夷所思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难怪,他会说有演这个角色的“经验”。
这完成了从银幕由外到内的闭环。
但问题是。
这样默默在大众中形成的认知,真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吗?
就拿上面的梗图来说。
第一张,出自《吸血鬼之吻》。
表面上看,“生吞了两只活蟑螂”是一次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行为。
但实际上。
一开始主创只是想让他吃个生鸡蛋,但凯奇认为这不够极致,给改成了吃蟑螂。
他是为了影片本身的效果——
“我觉得这是一个商业决策,因为当观众看到蟑螂被我丢进嘴里时,就像看到《生死时速》中的公交车爆炸了一样,人们真的会作出反应,这就像价值200万美元的特效,而我所要做的只是吃一只虫子。所以,这是一笔好生意。”
——美国商业内幕网
第二张,出自《变脸》。
关于这张图最常见的解释是,“我差点笑出声了!幸好忍住了!终于还是忍不住,哈哈哈哈哈!”
形象吗?
的确很像。
可实际上,这段剧情里,凯奇所谓的“忍住笑”,其实是“忍住哭”,他换了脸,于是在他癫狂发笑的假面下,肉眼可见,其实藏着深不可测的悲痛。
是的。
本来是为角色的“牺牲”,和成熟演技的展现。
如今,却都变成凯奇“疯了”的“证明”。
就像《梦想情景》中。

保罗被邀请做毫不相干的雪碧广告。
这足以证明。

当一个普通人被符号化,他可以是鼓舞人心的鸡汤,可以是不择手段的毒药。
但唯独不是他自己。
哪怕他努力发挥能动性,这个社会中寻找喘息的空间,也避免不了沦为商品的命运。
所以真正的凯奇是怎样的?

至少在他自己的认知中,凯奇否认自己为还债出演的电影是“烂片”,因为他自己对待表演“从不敷衍”。
就拿这几年的“烂片”来说吧。

《曼蒂》,豆瓣5.4。

可你看这个镜头,从一开始隐忍再到想痛哭但又刹住,强瞪双眼,全是燃烧的恨意,两分钟时间,他把痛、悲、怒的人物情感层层剥给你看。
你说这会是拍烂片该有的表现吗?

《救猪行动》,豆瓣6.0。

凯奇再次切换表演风格,从戏剧张力回归安静自然。
这是我们所认知的那种“疯癫”吗?

更不用说,早年诸如《离开拉斯维加斯》《赌城蜜月》《改编剧本》之类的电影中的精彩表现了。

说到这里。

忽然又想起了之前伊桑·霍克对凯奇的评价,他说:
除去他最差电影的那一半
只保留最好电影的一半
那你一定会震惊
这是2013年说的,现在来看,当然“烂片”的比例会上升许多。
但。
如果单纯以“表演”来看,这样的评价其实并不过时。
只是可惜的是。

在这个数据就代表潮流的时代里,人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去了解那些刻板印象或者“大众认知”背后究竟合不合理,真不真实。

人们宁愿将其当做一个乐子。

没错。

这样的病毒式传播也会让他很红。
所谓“黑红”也是红。

只是这样的结果,有可能,真的不是凯奇愿意看到的。
毕竟。

他从未丢掉过自己的“专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