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人,这么多部门,这么多领域,如果任何一个认真去工作,这个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这不是天灾,这就是人祸。”
年度反腐专题片《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披露了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细节:经查,党中央、国务院及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6次开展专项行动,要求对违建房屋清查整治,但这栋夺命自建房接连6次成为漏网之鱼。
2022年4月29日,湖南长沙望城区一栋居民自建房突发下坐式垮塌。图源:央视新闻
2022年4月29日12点24分,湖南长沙望城区一栋居民自建房下坐式垮塌,造成54人死亡、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077.86万元。
这座自建房最早开建于2012年。一开始是5层楼、局部6层,2018年,房主擅自加盖到8层、局部9层,楼高一度超26米,却只有一楼使用实心砖墙,二至五层全是空斗墙。
涉事自建房结构(图源:央视新闻)
对这么一座高危房,有关部门却搞起了“选择性失明”——
2016年,住建部开展城市建成区违建专项治理,当地以望城撤县设区时间不长为由,未将其纳入整治范围;2018年,湖南开展县城违建专项治理,当地又把望城当作区,再度排除在整治范围之外。
2020年7月,住建部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两违清查”工作,湖南省住建厅9月转发通知,长沙市次年1月印发方案,望城区更是拖到2021年6月才着手处理——当时距清查工作结束只剩几天。
截止日期临近,望城区索性虚报数据:6月29日上报已排查217栋,仅6天后改成8.1668万栋,一个月后又改成1.8238万栋。湖南省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透露:涉事人一开始没细想,把数据报高了,后来又觉得“不现实”,赶紧把数据往下降。
2021年6月,离长沙只有几百公里的郴州汝城一处民房垮塌,长沙市依然未能警觉,在相关排查中以开会、发文取代实际工作,把责任压给社区,让临时雇用人员“装样子”。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高危自建房不仅没人管,还有人帮着出具安全鉴定报告。长沙市公安局望城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原副大队长刘万全,收受某房屋安全检测公司好处,将其推荐给辖区内房主。包括涉事自建房在内的20多栋房屋,全靠肉眼检测就拿到了鉴定报告。
相关辖区内房屋“安全隐患为零”。图源:央视新闻
对于这起事故,专题片中指出:“在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的会害死人。”
按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一般由生产经营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党委和政府进行属地管理,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行业主管部门专业监管。简单来说,就是“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企业”的三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作为“三阶体系”关键一环的基层政府,监督安全生产责无旁贷。但正如长沙自建房接连被“漏查”,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时常出现检查走马观花、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相关部门履职不力,也成为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在安全检查中走过场。山东某县干部说,上级单位安排的安全检查多,如果自己把每个查出的隐患问题都留下台账、痕迹,就得协调多方推进整改,一旦没后续,轻则影响个人考核,重则被问责。但如果不把这些问题留痕,出了事还可以推脱说自己不了解、不掌握情况,或用水平低、业务不熟等理由搪塞。
长沙望城区处于城乡接合部,居民自建房多、违法扩建加层多,都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一些干部并非不知道大量违法建筑存在安全隐患,但他们也会盘算:如果认真整治,势必面对纠纷阻力,要做大量艰苦工作;如果绕着困难走,只要在任期内不出事,也就“万事大吉”。
涉事干部称“在我任期之内应该不会出事”。图源:央视新闻
当然,除了个别干部的作风问题,一些基层政府和部门风险治理能力欠缺的现实也不容忽视。
长沙望城区原副区长周正茂在专题片中说:“(违建排查)确实任务量太大,难度也大,摸排上来后面整治,你整治得了吗?也可能出于这种担忧,所以就以形式主义来应对上面交办的大事。”
基层害怕违建问题太多难以整治,一是人力困境,基层应急管理干部数量严重不足,笔者调研的中部两乡两镇,应急办人员均未达到“工作人员不少于3-5人”的要求;二是技术困境,基层干部往往缺乏应急管理专业素养,比如望城区将排查任务推给社区,社区只好以120元/天的价位请来毫无专业资质的人员排查,两天排查40栋,最终报告“零隐患”。
针对长沙“4·29”事故中暴露的问题,事故调查组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提高基层安全治理能力。

在笔者看来,首先要优化对基层安全治理过程的权力监督。现阶段,上级对基层的工作监督多以台账形式进行,好像只要表册合规了,治理就到位了。这容易导致基层干部只求“面子”,不求查细、查准、查精,把大量精力消耗在填表、“造数据”上。江苏某基层干部告诉笔者:“干部不能成天统数据、交报表、写材料,而要把时间精力下沉一线,设置专门议题,严抓常年累积、久拖不治的重大隐患。”
又如监督机制设计,目前的风险隐患管理基本属于“隐性绩效管理”,很难用显性的绩效指标去衡量,说白了,只要不出事,各地做多做少、排查治理了多少安全隐患,短期内表现不出明显差距,还容易吃力不讨好。这种监督管理机制有必要及时优化。
此外,还要下大力气补充基层安全风险治理技术力量。可以考虑建设本地专家库、选拔技能型干部充实队伍,也可因地制宜使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配强安全生产监管技术装备,建立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赋能,实现全过程风险点动态监测管理。
安全生产要想在前、做在前,毕竟事后再多的忏悔,都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文/杨丽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点苍
编辑/九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