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朋友圈被年终总结刷屏了。
有人辞职后到处旅游,自由自在;有人升职加薪,完成了存钱计划;有人实现了买房、买车、结婚、生娃四大人生目标......
而我只有一堆外卖、打车和购物的年终账单,一种无形的焦虑和忧愁,瞬间笼罩过来。
我问自己:快30岁的人了,今年有啥突破?”
一时竟答不上来,感觉自己啥都没干成,糊里糊涂地又过了一年,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我想,我可能陷入了传说中的“年末焦虑”
年关将至,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或比不上任何人,从而产生自责、恐慌的心理。
其实不只是年末,我相信大家平常也体会过——
周末刷剧打完游戏后,会愧疚:“除了玩啥也没干,两天就这样废了”,仿佛总要做点什么才心安理得,哪怕只翻两页书才觉得没浪费时间;
休假之前,给自己定了一堆计划:去哪里旅行,看完哪些收藏很久的电影和书……不能浪费仅有的假期,要“高效”利用起来。
这种紧盯时间、过度在意是否充实的压力,让人很容易被“努力焦虑”裹挟感到极度疲惫。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努力焦虑”,让我们一起摆脱“不努力很焦虑,越努力越焦虑”的情绪怪圈。
我时常能感受到,明明工作、学习已经榨干了我的精力,但到了休息时间还是无法放松下来。
每天睡前都要总结今天完成了什么工作,但凡有事情没干完,就会懊恼。
但如果工作很忙,又会讨厌它占据了我的个人时间,没法好好休息。
可一旦真闲下来了,又会“报复性娱乐”,刷几小时短视频后,责怪自己浪费时间、不努力。
这些拧巴的状态是不是很熟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过度在意时间,在意它有没有被浪费,在意它的结果和价值。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努力才会有回报”,所以我们特别在意付出的时间——
和结果能不能成正比:“我花了多长时间做这件事?产出了什么?如果没收获,那我就亏了。”
有没有实现价值:“1小时过去了,项目有进展吗?刷了多少道题?有没有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甚至在做一件事前,不是考虑“我喜不喜欢”,而是“对我有什么用”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大学报专业时,你想学艺术,爸妈反对:“学这个有什么用?能赚钱吗?”
“内心像有某种东西推动着我去奋斗”,心理学博士Bethany butzer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高中拼命参加各种比赛拿奖,大学努力考试拿全A,为了某个目标工作得精疲力尽,短暂休息完又开始消耗自己,一遍遍陷入乌比莫斯环般的死循环,结果是:独自承受抑郁长达6年的痛苦。
她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别人问起 “你过得怎么样?”,我们往往回答 “忙着呢”
因为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除非忙碌做着某件事,努力获得某些成就。
一旦发现没有结果就特别挫败,开始自我反刍:“我太堕落了”“我怎么这么没意志力”
把自己活成一个没有自我价值的、永不停歇的陀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痛苦也最普遍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努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上岸、升职加薪、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没做到,那就是“我还不够努力”,强迫自己完美利用时间,让自己一直活在奔波和忙碌之中,一味地贪多求快。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我的焦虑非但没减少,反而连快乐都觉得是羞耻的。
B站有个访谈视频,让我感触很深,是《奇葩说》辩手席瑞、导演小策和戴建业教授在交谈。
席瑞说,小时候如果考不好会挨骂,考好了也不能太高兴,会被警告你不要得意忘形”“你下一次还能不能考好”,每句话都在暗示你“小心乐极生悲”,试问谁还敢停下来呢?
害怕透支过多快乐,要用更大的痛苦来偿还,所以“我不能太快乐,持续努力才不会被抛弃”。
导演小策深有同感,“你考了99分,他会问你这1分是怎么丢的。”
言下之意是“你还没拿到100分,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努力永远没尽头,你永远不能快乐。
哪怕是68岁的戴教授,已到了可以享受时间的年纪,但他每休息一下都会自责,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小时候父亲对他很严厉,经常很早就喊醒他去读书:“天亮了,你怎么还不起来。”
这其实是在默认:享乐是对时间的浪费,“玩物丧志”就剑指快乐是堕落的、不思进取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
如果你觉得“休闲=浪费时间”,很难真正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可能会变得沮丧,感到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程度也越高。因为你无法接受纯粹的玩乐,相反,被“努力焦虑”裹挟的你,会处处把自己当成工具。
人对快乐感到羞耻,对无法满足的期待感到挫败,就很容易忽视自己,也很难感到幸福。
今年听过最多的话,大概是“打工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
凡事讲效率看结果,KPI是条无形的鞭子,没完成就鞭打自己,总是活在追赶别人的忙碌和焦虑里。
我开始怀疑努力这件事,是对的吗?努力真的能让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无意中发现,脱口秀演员鸟鸟也发出过这个疑问——
小时候大人常告诉我们:“你现在多吃苦,以后的日子才会甜。”
可现实是,我们努力到30岁还没有过上好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
怎么办?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投入过于单一的价值体系里。
以前我们信奉“努力就能成功”,什么是成功?那时大家的共识是:有车有房、年薪百万、背名牌包、在北上广深的CBD上班……
所有人追求同一种欲望、同一种生活方式,内卷和焦虑就产生了。
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你要显得自己很强大、很自信、很成功。
但鸟鸟用了卡夫卡的一句话:“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他敢承认“我就是失败的,我就是脆弱的”,这种诚实反而更有力量。
这预示着,我们正在用“自我接纳”的方式,去破除努力焦虑下的“自我惩罚”。
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允许努力没有结果,允许结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也能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不苛责自己为什么失败,不厌恶自己不够好。
放下控制的欲望,明白事情无法按照预设的剧本发生,接受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不论好坏。
鸟鸟说:“这是一种对自我的体认,你不会面对一些庞大的系统而自卑,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
你甚至会发现,接受“努力可能不会成功”的事实后,反而松了一口气,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或许是文化基因使然,我们经常陷入“讲理想聊命运”的宏大叙事,执迷于很多宏大的东西。迷失在寻找意义的尽头里,以至于早早忘记自己喜欢做什么,对什么事情感兴趣。
我很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叫《中国这么美》,讲的是“痛仰乐队”和不同音乐人的乡村体验生活。
其中有个叫罗旭的艺术家,1992年从文化宫辞职后,自己办公司开餐厅。
创业的那些年,他不仅是公司的董事长、餐厅的总经理,还是个打了鸡血的艺术家,身上有很多光鲜亮丽的标签,外人看来他很成功,只有他自己感觉“累得半死”。
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他披着蓑衣去钓鱼,天气很冷但身心却有种前所未有的清爽和宁静,“我要面对什么我不知道,但从前的烦恼在那一瞬间啥也不知道了”。
他夹着一根鱼竿,坐在河边2小时不动,睁开眼睛时整个水面只有白色一片,他突然明白了:要么纯粹搞艺术,要么好好地做个“生意人”。
最后他把公司关掉,董事长不干了,总经理也不要了,从那天起他是另外一个人了。
从没系统学过建筑学的他,因为偶然看到儿子的蚁巢涂鸦,就凭直觉指挥200个工人,没用一根钢筋、一颗钉子,用红砖建造出高16米的“土筑巢”,现在已经成了昆明的地标建筑。
而他的雕塑作品,也和杨丽萍的舞蹈一起被称为“云南两大国宝级艺术”。
还有音乐人莫西很感慨:“西西弗斯为什么一直要推石头?”
大家觉得他有病,但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他在自我救赎,找到他自身的乐趣,所以我觉得无用的东西,你能说真的无用吗?”
不把“有用”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而是重返私人生活,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一头扎进去。跟内心连接的感觉很让人上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流”。
心理学博士 Bethany butzer 说,当我们全神贯注、完全投入在某种状态,会产生高度兴奋和充实感。人们不再过分执着结果,更专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这个过程叫作“顺流努力”。
不必总是困在苦撑的困境里,顺应和专注内心,才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正在经历一种“失明”,看不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也无法感知别人的情感体验。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关注功能大于关注快乐,比如“这件事能不能让我成功”“我能得到什么具体价值”……
想起最近网上很火的“20分钟公园理论”,它是发表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里的一项研究:
每天去公园待上20分钟,即使什么也不做,你都会很开心。
你可以在工作压力太大时,找个空闲的午休时间,到公司附近的公园、绿荫地散散步,坐在长椅上晒太阳,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享受“无意义的快乐”。
想想你有多久没好好感受过四季的变化,没好好品尝过食物的味道?
别让我们的感受力“死”去。
刚刚提到的那部纪录片里,还有个诗人叫于坚。他说以前从昆明到建水要3天,其中你会看到6次落日,无数河流和田野,你还会在某个村庄,遇到一个美丽的姑娘,坠入一次爱河。
现在的高铁确实让生活方便很多,但不可避免地丧失了生命的细节。窗外的风景咻一下就过去了,人们在车厢里很乏味,只想着终点站什么时候到......
当我们不再是滚轮上的仓鼠,我们还能是谁呢?
我的回答是:努力体验生命的游戏玩家,去过一次于坚在节目里分享的“诗意人生”——
“假如你路过一片树林,你要去林子里躺上一阵,望望天空。
假如你碰到一个生人,你要找个借口,问问路,和他聊聊。
你走着走着,忽然就离开了道路,停下来把背包一甩,不再计算路程。
你就是停下来躺一阵聊聊天,你发现活着竟如此轻松。”
人生就是一场冒险游戏,努力去体验、去经历,或许你会收获惊喜。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林大发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部分参考资料:(滑动查看)
[1].读客熊猫君.鸟鸟x梁永安 | 我们谈卡夫卡,是为了跨越他的焦虑.2021.08.03
[2].腾讯视频.《中国这么美》第2集 云南建水:莫西子诗&钟立风漫游“生活之城”.2021.12.02
[3].TED.哈佛博士:如何通过更少努力取得更多.2022.09.28
[4].哔哩哔哩.【导演小策X戴建业X席瑞】再来一次我绝不这么教育小孩【确实该聊聊】.2023.02.25
[5].L先生说.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问题.2023.09.07
[6].YT新媒体.怪人罗旭脱口秀第一回 | 我是个农民,我是个艺术家.2017.06.29
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要上进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也特别难感到满足。当这种思维被内化,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种“努力焦虑”中,难以幸福。
如果你也长期被“有用、高效”裹挟,过度追求结果,想要停下来,却不知从何改变,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不仅能让你摆脱“努力焦虑”的漩涡,还能帮助你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体系,认识并接纳真实的自我,拥有享受生活的能力。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半价咨询优惠,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