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韩女”简直成了我们的电子鸡血。
学不进去的时候,看看一天学习十几小时,自律又精力充沛的韩女,学瘾立马飙升。
精神不振的时候,看看韩女掌控自己生活的态度和能力,顿时充满斗志。
@B站Stella的小宇宙
韩女被奉为“我辈楷模”,一点也不意外,毕竟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氛围,而论环境千疮百孔,我们跟她们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恰好最近看了一部新出的韩片,也产生“我辈楷模”之感。
《三天的休假》
怎么说?

用奇幻的方式表达扭曲的母女关系,的确比我们走得稍远一步。
但却也只是一步而已,依然没有逃出窠臼——又被煽情、大和解掩盖了真实困境。
其实某种程度,对女孩来说,母女关系比亲密关系更为复杂要命,很多在亲密关系里遭遇的果,从与父母关系那里就种下了因。
这么说并不是在归罪父母,按理说人过三十就不该让原生家庭为自己背锅了,只是我们在割断与原生家庭的隐形脐带之前,得找到并直视那个死结
譬如电影里,我们再常见不过的有如莫比乌斯环一般的母女纠缠。
此前,女儿珍珠(申敏儿 饰)逃离母亲福子金海淑 饰),远走美国,甚至在出国前都没看福子一眼,直至母亲意外离世,珍珠因抑郁愧疚,从执教的美国学校回到母亲村舍的居所生活。
而已在阴间的母亲,得到了上天给予的三天休假,重回阳间找她女儿,于是母女开启了阴阳跨界“对话”——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主打一个不可开交。
后面的母亲和带她的向导,因为是鬼,没有影子
比如珍珠一直耿耿于怀福子曾在她小时抛下她,让她过寄人篱下的生活,长大后因抑郁症一直在做心理治疗。
影片视角还是偏向母亲的牺牲,对珍珠的心理创伤着墨较少。
就像心理医生所说,一个人累积了很多美好回忆,就会像使用高级汽油的轿车一样顺畅驾驶,而糟糕的记忆会像劣质汽油一样让人生走得颠簸。
童年因被遗弃感纠缠,珍珠的记忆并不美好,人生路必然会受创伤影响。

福子呢,当年也有自己的苦衷。
在穷得交不起房租的情况下,为了让珍珠一直读书,改嫁给一户人家,照顾这一家的俩孩子,相当于住家保姆+妻子,只是不好带珍珠过去,怕她在新家看别人眼色生活(男方很介意珍珠)。
最后福子把珍珠放在了当老师的弟弟家,每个月给生活费,这样她更安心。
福子的选择,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母辈的选择。

她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想上学而不得,长大工作后发现身居高位的大多有文化,加上社会文化宣传,读书成了孩子唯一的出路。
于是她们将自己献祭给这样的信仰——只要读书,孩子就不会像她一样没出息,只要孩子能有出息,她的苦难生活才有动力和意义。
但福子不知道,她的受苦受难慈母形象曾伤害了珍珠。

一次,福子趁男方和俩孩子出去度假,把上高中的珍珠接到新家,做了一桌好菜,不曾想丈夫带着俩孩子回来了……
珍珠目睹了母亲的屈辱。
俩孩子像使唤保姆一样使唤福子,丈夫训斥福子手脚真大。

到了公交车站,珍珠想让福子从这家出来,她现在就可以工作养她,然后住一起。

福子当然会强硬拒绝,她说:
你要学习上大学,我在这里能吃好活好
以后你发达了,到时候再住一起吧
站在珍珠的视角,她接收到的信息是——
妈妈吃苦受辱都是为了她读书,她一定得听话得读书得发达,否则对不起妈妈的付出。
从小到大,她接受过太多这样的信息。
福子为她忙活了一晚上做餐食,饭桌上语重心长说:
你不要担心任何事,只要努力学习就好

不要担心学费,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成为博士
出钱的继父告诫她:

你在好好学习吧?你妈为了供你读书才在这里生活的。
可想而知珍珠背负的压力,从小寄人篱下的委屈,以及被遗弃的心理魔症的纠缠。
等她长大在首尔工作,福子带了很多小菜来找她,珍珠质问她这是演哪出?她们的关系有那么自然吗?
当福子问“妈妈和女儿坐下一起吃顿饭,晚上一起躺着聊天都不行吗?”

珍珠复仇似地说:“那你有像其他妈妈那样养过我吗?”

长大后的珍珠,已经没有办法和福子像正常母女那样相处说话,她心里的伤痕变成刺向福子的利刃,明知会刺痛福子,还是忍不住做出那些举动,最后那些刺在母亲离世后,伴随着愧疚又重新扎回珍珠心里。
那天珍珠把母亲赶走后,亲眼看着福子一个人坐在麦当劳,任由冰淇淋融化在手上,还骗珍珠说“妈妈已经坐上车走了,让她好好吃饭”。
后来阴间的福子,也目睹女儿一个人坐在麦当劳,重复着她的行为,喃喃自语:原来你都看到了啊。
这大概是母女之间错位的需求导致的互相亏欠、互相伤害。
福子曾经那些牺牲和表达爱的方式,未必是珍珠想要的,珍珠后来拒绝福子进入她的生活,未必不知道福子会受伤害。
就这样,母女的撕扯朝着不受控的方向越行越远。
我常常觉得这样的母女关系充满无解,即不好去责怪任何一人,责怪母亲,那会让女儿无法解脱,责怪女儿,等于认同上一辈的“为你好”教育。
这也是我觉得电影流于俗套的原因——它的视角明显偏向母亲,虽然这是东亚大多数表现母女关系的通病。
怎么说?

电影设置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命题,即让福子意外离世,远走美国前都不来看福子一眼的珍珠,自然成为观众道德审判的对象。
另外,电影有句让人飙泪的点题金句。
珍珠最后对福子说:
“你所献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呢妈妈,可我明知道这点,却还让你那么孤单。”
感动之余,未免不用理智去想——
妈妈为什么要为女儿献出她的人生?而女儿为什么要替妈妈过她不能过的人生?都好好过各自的不一样的人生,不好吗?
这种美化母亲牺牲,简化女儿人生的所谓母女情深,只会让福子-珍珠的悲剧延续一代又一代。
哦,最后福子得到跟女儿对话的机会,前提是将失去所有和珍珠有关的记忆,未来阴间相逢也会不相识。
死了化成魂魄也要牺牲。
同时,美化简化之余,掩盖了这种母女关系会出现的残酷问题。

首先,现实中的女儿不会像珍珠一样,如愿过上“发达”的生活,在美国当上大学老师,多数人既实现不了母亲的愿望,心理上依然孤独一辈子。
其次,现实中的珍珠最后也不会和福子睡在一张床聊天,从小到大的隔膜,让母女很难自然地靠近彼此,更别说亲密地说体己话。
从小跟亲人有隔阂和裂痕的女孩,当被亲近时,最有可能的反应是像《伦敦生活》里的女主一样,当姐姐想拥抱她时,她吓得以为对方要打她。
而且当一个母亲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把这辈子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这对女儿来说是沉重的压力,甚至控制、绑架。
一旦开启了让女儿遵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模式,这种控制不会止于一个愿望的结束,即女儿如愿考上大学了,还有择业、婚姻、孩子等无止尽的愿望。
毕竟每一步都关系到女儿是否幸福,何止学业。

我相信影片里的福子是深爱珍珠的,但她对珍珠的爱里,其实藏着自我厌弃。
福子在听到女儿曾有一个家世良好的伴侣,但对方母亲嫌弃福子身份时,内心充满自责,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女儿。
她对珍珠的愿望我们从小到大也听过太多次——好好读书,别跟我一样。
母亲对女儿“别像我这样”的期待,在上野千鹤子看来,既有自我牺牲的意味,又隐含着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谴责。
因为母亲也曾想逃离禁锢她的环境,可她逃不掉,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当有一天女儿真的离她越来越远,脱离她曾想脱离的环境,骄傲的同时,她要如何自处?
《我的天才女友》埃莱娜即将结婚前,回了一趟那不勒斯,此时的她快成中产阔太太。
供她读书的母亲却挖苦她:
别以为成了作家,要嫁给教授,自己就是个人物了,你是我生出来的,我们一类人,别一副自己优越的样子,如果我有你这样的机会,我也会远走高飞,你明白吗?
显然,埃莱娜的高飞刺痛了她。
每一个使劲将女儿送走的母亲,都曾渴望拥有和女儿一样的机会,某种程度女儿的自由、优越,是对她人生的否定。
这个时候她用语言控制伤害女儿,也是替自己不值。

所以母亲从头到尾到底成就了谁?

成就了自己?好像不是。成就了女儿?女儿到头来还讨厌母亲。
我理解电影喜欢让家庭关系大和解,是除此之外我们又能如何?
能怪父母吗?毕竟生你养你,照顾你一日三餐,赚钱供你读书,你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那么怪自己吗?像影片里的珍珠一样,向给福子造成的伤害道歉?
这就像被迫下跪一样。
从前的委屈没有消散,又重新添了心理障碍,属于饮鸩止渴,
最后又导向牺牲循环悲剧,一轮又一轮。
母亲缺的从来都不是一句道歉,而是认可。
女儿在去掉美化母爱的滤镜后,直视母女关系的深渊,直视母亲的缺失,直视母爱的私心。
女儿的优越感不应建立在对比母亲,否定母亲上,那会加剧她们的自我厌弃。
如果我们真觉得自己已经高于母亲、高于生我们的环境了,难道不是该超越母亲的视角,先她一步去理解她。
这么复杂的母女关系,怎么不比亲密关系更值得讨论。
母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怎么不值得疏导。
但让我们得到疏导,那么表现真实的扭曲,好过美化和和解。
何况那些约定俗成的吃母亲的规则,早该瓦解了
母女的深渊怎么就不敢直视呢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