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698
今天接着和大家一起读《纳瓦尔宝典》。昨天的文章如何不靠“运气”致富里面分享了关于财富的三点认识:
如何看待财富
什么影响财富
怎么获得财富
而其实在纳瓦尔看来,财富只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工具,而绝非幸福本身。所以,在他的这本书中花了更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幸福”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何处心安
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幸福是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有人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说:“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按照学术的定义,一般来说,幸福就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
但是今天,我们社会经济发展远比父辈好,我们的物质条件远比父辈丰富,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感反而降低?
纳瓦尔关于幸福的第一个论断启发了我:“可以说,幸福与基因无关,甚至与选择无关,它是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就像通过锻炼强健体魄、通过吃饭摄取营养一样。”
是的,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一种比较,更是一种能力。
逊纳瓦尔认为:幸福就是一种不需要主动作为的状态。当把“缺憾感”从生活中剔除时,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因为人类是具有高度主观意识的生存和繁殖机器,会一刻不停地对周围的一切做出评判。我们不断地接收和判断周围的信息,想着“我需要这个”或者“我需要那个”,深陷欲望之网,难以自拔。
而幸福就是一种毫无缺憾感的充盈状态。当感到生命中并不缺少什么时,大脑就会处于休眠状态,不再追忆昨天,也不再畅想明天,不会悔不当初,也不会谋求未来。
那怎么找寻这种没有“缺憾感”的状态,如何掌握这种“拥有幸福”的能力呢?
纳瓦尔给了以下几个建议,分别是:
降低自己的身份感
屏蔽脑海中的噪声和杂念。
不在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
不参与政治。
远离郁郁寡欢的人。
珍惜光阴。
阅读哲学作品。
进行冥想练习。
和快乐知足的人交往。
整体来说,这些行动都指向一个目的,通过训练自己的无感反应获得平和,即学会漠视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
是的,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痛苦”都来自于“失控”的感觉。但是生活中的的确有太多事情我们控制。
纳瓦尔说:
幸福的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快乐的人。幸福的人是可以轻松地以特定的方式诠释事件、保持内心平和的人。
其实纳瓦尔的这个观点并不新奇,因为这也是“佛教”的最重要义,在之前的文章中,圆方也有分享过对佛教的理解:
佛教讲的是“诸事无常,诸法无我,人生皆苦,涅槃寂静”,佛教说的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纳瓦尔的观点和佛教的逻辑是一样的,这个“凡所有相”,指的就是“欲望”,那什么是欲望呢,纳瓦尔在书中说:
欲望就是你跟自己的约定,约定的内容是:不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是不会快乐的。
而我们就是在一次一次和欲望的搏斗中,丧失了“幸福”的能力。或许会有小伙伴问,那想要获得“幸福”就应该“无欲无求”么?
其实也不是,无论面对何种状况,我们都有三种选择:
改变现状,接受现状,逃避现状。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会踟蹰不前,陷入空想:希望改变现状却没有横下一条心去改变,希望转身离开却没有毅然决然地离去,同时又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现状。这种纠结和回避的态度正是人生中大部分痛苦的来源。
比如有人想减肥,又觉得锻炼很痛苦,练几天又半途而废。废几天又觉得这样不行,在来回的挣扎中非常痛苦。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而这里所有的,本质上都是不接受自己的现状。
而“接受”现状,然后“改变”才有可能发生。这其实就是获得内心平和(幸福)的唯一方案。
所谓接受,就是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泰然处之;就是保持心态平衡,大脑专注。
所以,如何获得幸福,何处心安。通过“接受”获得一种毫无缺憾感的充盈状态或许就是唯一的答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