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天(1 月 6 日)是小寒,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要开始了。
过冬的必备物品要准备好啊!
厚厚的被子和衣服,彩色的帽子和手套,一碗暖暖的汤,以及最重要的:
几部暖暖的剧。
刷剧是消耗过冬日的最佳方式,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选剧要谨慎。
一般的冬日剧看完,最多就是心情受些影响。但有的剧在冬天看完,会影响你的体重。
是的,我说的就是《请回答1988》。
原因很简单:
没有人能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忍住不吃东西。
当我最近重新开始刷这部剧的时候,才突然发现:
剧里每个人都在吃东西,
每一秒都在吃东西。
别的剧都是大舞台,但双门洞是个大食代。
有开心的事,庆祝,大伙儿凑在一起吃饭。
遇到难过的事,伤心,吃东西消愁。
什么事都没有,闲聊,也一定会配点零食:
如果剔除吃饭的场景,《请回答1988》可能只剩下不到 5 集。
你以为大家在冬天重新点开它,是想弥补那个没闯过去的红绿灯,是想重温甜甜的爱情。
其实不是。
我们愿意在冬天点开它,就是为了看他们吃东西啊!
吃热气腾腾的拉面,吃互相争吵着的炸鸡,吃围在一起抵御寒冷的一碗汤。
那是一种充满“锅气”的生活,是温暖的具象化。
02
如果你仔细看剧里的几家人,会发现他们在吃饭这件事上,真的天差地别。
德善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五口人吃饭只有一张小小的桌子。但德善家的菜都很大份——
青菜要洗就洗一盆,
土豆要蒸就蒸一筐。
经济状况稍微好转后,德善妈妈做泥蚶,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引得成东日感慨:“你是要把泥蚶灭种吗?”
善宇家的条件更困难,父亲早逝,孤儿寡母靠微薄的抚恤金度日。
所以他家饭桌上最常见的是速食。但就算是速食,善宇妈妈也做得用心——
火腿要裹上蛋液在油里滋滋地煎一煎,
再摆盘挤上番茄酱。
这是双门洞的生活哲学——
日子困难是日子的事儿,咱该吃好还是得吃好。
而剩下的正焕家,突出的主题就两个字:分享。
买明太鱼,都不用搬进家门,直接在巷子口就你家一条她家一条分完了。
豹子女士的吃饭哲学是“把有钱人吃的所有东西吃过一遍再死”,经常买昂贵的进口食物。
做“手抓”意大利面,煮一大盆,邀请整个胡同的人来家里吃。
下馆子吃到牛排汉堡,觉得好吃,回去给全胡同的人做(加了泡菜的“改良款”)。
还要配上海碗的汤羹,连金社长都看傻了眼——“在里面洗澡都要洗上三天两夜”。‍‍‍‍‍‍
做排骨,喊独自在家的阿泽来吃,最后整个胡同的小孩都跑来。正焕看着满屋子的人忍不住问:
“我们家是红十字会吗?”
金社长过生日,豹子女士大手一挥买了 10 只炸鸡,挨家挨户送。
在海鲜是珍稀食材的年代,善宇摔断了腿,豹子女士给他煮鲍鱼粥。
《请回答1988》第一集开头,有个无论我重温多少次都会觉得温馨治愈的场景:
一个稀松平常的夜晚,几家人串门儿互送食物。
“我妈让我拿这个来给你们尝尝。”
“能不能换一碗米饭。”
“稍等,阿姨再拿点萝卜泡菜给你。”
到最后,被使唤送菜的孩子忍不住吐槽:
“这么折腾,干脆以后几家都在一起吃算了。”
有“锅气”的生活,就是吃饭时敢互相打扰,从不客气。
03
看双门洞的人吃饭,也是一种乐趣。因为他们都把性格写在筷子和勺子上了。
阿泽内向不善表达,吃饭时也是慢条斯理,细嚼慢咽的。
珍珠是剧里的可爱担当,总是吃着比自己还高的食物,喝超大瓶的可乐。
正峰吃饭“独具匠心”。五花肉要切得薄薄的,拌饭要加奶酪和白糖,午餐肉要用勺子㨤着吃。
最后是德善——她是胡同里吃饭最大口的。
总是吃得很急,狼吞虎咽,经常等不及就上手抓。
连小孩的食物也不放过。珍珠坐在角落吃香肠,她咬一大口。
跟阿泽吃烤肉,直接用烧烤夹把肉往嘴巴里送。

‍‍‍
起初我以为是她性格的原因,大大咧咧,所以吃起东西来什么都不顾。
但直到我把她吃饭的场景都汇聚到一起后才发现,她不是什么都不顾地在吃东西。而是因为,她就是那个不被顾及的角色,才不得不这样吃东西。
大口吃饭的背后,是“爱的匮乏”——作为家里被长久忽视的二女儿,她几乎没有被优待过。
她只能大口吞下食物,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04
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着德善,尤其是当我们看到食物里藏着多少偏心。
德善家只剩两个鸡蛋,每个人都想吃。最后是姐姐和弟弟一人一个煎蛋,德善面前放着一盘腌豆子。
金社长送来炸鸡,姐姐弟弟吃鸡腿,德善只能吃鸡翅。
爸爸会偷偷给弟弟买昂贵的世界杯冰激凌,轮到德善,就买便宜大碗的,美其名曰“姐姐和妈妈也要一起吃”。

‍‍‍
长到 18 岁,德善没吃到过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日蛋糕。
她的蛋糕是姐姐的生日蛋糕拔掉三根蜡烛,永远有三个像伤口一样弥合不了的小窟窿。
食物中不仅有德善得不到的偏心,还有其他人躲不开的争吵跟忽视。
金社长,爱讲没人懂的烂梗冷笑话,有自己独特的打招呼方式,但家人都嫌弃他。
他买冰激凌回来,想跟全家一起分享,没人搭理他。最后冰激凌就孤零零在餐桌上化成一滩。

‍‍‍
还有成东日,常常忽略妻子的感受。
正焕家请吃黄花鱼,金社长一个劲儿地给豹子女士夹鱼、挑刺,成东日只顾自己吃。

‍‍‍
夫妻俩去面馆吃饭,成东日坐下就直接点了两碗刀削面,但一花其实想吃面疙瘩汤。
世界上最狠心的不接纳,是不吃你给的东西;
世界上最令人难过的疏忽,是你点菜前从来不考虑我。
食物啊,真是令人心碎的东西。
05
但好在食物最擅长的就是治愈,能修补每一颗破碎的心。
在剧里有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表达歉疚的名场面,都跟食物有关。
一个是成东日从巷口小超市端出来的生日蛋糕。
德善的委屈爆发后,家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二女儿的亏欠。蛋糕是家人的道歉。
另一个是东龙妈妈做的海带汤。
双门洞所有小孩中,娃娃鱼跟食物的交集最少。父母都要工作,他的日常是点炸酱面外卖,和去邻居家蹭吃蹭喝。
仅有的两次吃到妈妈亲自做的饭,都是吃海带汤。
一次是他跟同学骑摩托车被抓到警察局,妈妈把他领回来,陪他吃了一顿饭,听娃娃鱼叽叽喳喳讲学校发生的事。
一次是娃娃鱼长痔疮住院,妈妈喂他吃海带汤。
不管是寒风中的蛋糕还是热腾腾的海带汤泡饭,食物吃到嘴里,尝到家人的歉意,总能弥合一点心上的裂痕。
06
在食物里,我们常常能咀嚼出浓烈的、不加掩饰的爱。
阿泽赢了比赛和水果,自己什么都没要,只提出要一根香蕉。
他想给德善,他知道德善的处境,平时吃不到这种珍稀品。
一向抠门的金社长出门买橘子,四口人只买五个橘子,豹子女士恨铁不成钢地骂他,他笑嘻嘻地说:
“我们一人一个,你吃两个。”
宝拉住在考试院没日没夜地学习,父母心疼她,让德善给她送螃蟹。
每只蟹都开好壳,满满的肉。
父母在家吃蟹腿。
凝结在食物中的爱,有时是需要拼尽全力、倾尽所有的。
宝拉和男朋友分手,淋了好久的雨。善宇看到了,拿自己身上仅有的 100 块给宝拉买了一杯热咖啡。
善宇家经济状况实在差,妈妈穿破洞的袜子,去超市只买最便宜的豆腐和豆芽,在菜市场会为了 100 块和 50 块韩元跟老板扯皮讲价。
但妈妈还是会跺跺脚,给儿子女儿买昂贵的香蕉牛奶。
幸好这些不遗余力的爱,都有回音。
07
用食物表达爱意和关心,是可以省略语言的。
剧里有两个沉默着吃饭的场景,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宝拉结婚前,跟父亲两个人单独在家。本就不太亲近的父女俩相处起来更加小心翼翼。
到饭点,宝拉原本想去做饭,一出卧室门就看到爸爸端着一锅炒饭僵在原地。
父女俩沉默着对坐吃饭。爸爸说“多吃点”,宝拉沉默着点头回应。
另一个沉默的场景是正焕陪善宇喝酒。
正焕原本打算连夜开车回部队,结果在巷口的小吃摊看到了因为跟宝拉恋爱遭到家里反对独自喝闷酒的善宇,决定陪他。
正焕谎称自己车坏了,要明早搭大巴车回部队。
两人也没聊什么,只是摆着一碟小菜,给彼此倒酒,再沉默地一饮而尽。
还有那次,德善妈妈想借钱,端着一筐土豆去找豹子女士,但最终还是开不了口。
豹子女士反应过来了。
为了维护邻居的自尊,借口亲戚送来了一些玉米,送来给德善家尝尝,把钱压在玉米筐子下面。
食物在这部剧里实在扮演了太多的角色。
我们在沉默中将心事一饮而尽,也在心领神会的日子里掩盖彼此的言语。
08
全剧我最喜欢的跟食物有关的地点,不在厨房,不在餐厅。
而是在巷口的台阶上。
妈妈们不上班,总是坐在巷子口聊家常,一起摘菜、摘豆芽、处理鳀鱼、包饺子,等孩子放学。
有时候也赶赶时髦,凑在一起喝啤酒、烫头发。
对妈妈们来说,能从繁琐的家务工作中抽身出来的闲暇时光,长不过在巷口跟邻居姐妹的闲话聊天。
或者去菜市场买菜的间隙,一起吃一碗热乎乎的韭菜汤面。
剧中,成年德善说,如果再有一次,她愿意回到 1988 年。因为想再看一眼那时候年轻的、如泰山一般的父母。
妈妈的时间,一半藏在食物里。
而食物也是公平的,它不仅凝结了妈妈的岁月,也铭刻着每个人的瞬间。
童年,跟未来一生的挚友和爱人初见时,正坐在街边的摇摇车上吃东西。
学生时代,跟朋友窝在房间里吃拉面,过热闹的生日。
暗恋一个人,会悄悄在自习室桌上放一颗糖。
偷偷恋爱,每天在家门口的小吃摊约会。点两碗乌冬面,聊很多心事。
就连告别也是在饭桌上。
正焕唯一一次认真地告白,告别自己的初恋时。
宝拉结婚,要从家里搬出去,妈妈在家给她准备一盆盆小菜,父母陆陆续续告别孩子时。
豹子女士的生日宴,成东日被单位“名誉退休”,双门洞开始告别那种熟悉的生活时。
每一盘食物都在见证时间不可逆转的流逝。
剧集越靠后,故事中的人越长大,跟食物有关的情节越少。
这像是一种隐隐的互文,我们跟食物作别的过程,也是在跟青春告别。
当我们不再随时随地哄嚷着相聚,争抢着吃饭,我们就长大了。
09
娃娃鱼曾经感慨,他喜欢阿泽的房间,因为“一成不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冬天,又一次被《请回答1988》感动的原因。
他们吃的东西都很普通,拉面、炒饭、泡菜,随处可得。
但每次我们都忍不住跟着故事里的人一起吃,想钻进屏幕里吃,想跟他们碰杯。
因为 1988 已经远去,双门洞已经远去,所有的一切都在远去。
但食物没有。
那是一个让我们随时回到过去的连接点,想到就有愉悦的情绪波动,握在手里时有实实在在的温热。
所以我非常喜欢 1988 开篇和结局的呼应。
故事的开始,是妈妈们各自站在家门口,喊双门洞的孩子们回家吃饭。
故事的结尾,还是相同的场景,孩子们离开阿泽的房间,每个人都变回孩童的模样。
一口食物,就能带我们回到我们最想抵达的记忆。无忧无虑的,轻盈的,充满希望的——
记忆里笼笼团团的蒸汽散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亲近的人一同在食物中度过的时间。
一群人哄嚷着围坐吃饭,热热闹闹,每一口都特别香。
10
听说最近又要开始降温了,冬天真是不讲情面。
我记得作家李娟在《冬牧场》里写,什么是“寒冷的反面”:
“人类在这种巨大的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掬起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虽然微弱,却足够与之抗衡。”
我们能捧起的,就是热气腾腾的食物了。
明天的小寒,也是 2024 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节气,象征着——新的一年已经盛盘出锅了。
我没什么能祝福你的。
只好祝你永远能在食物中品尝到爱,也祝你在新的一年,吃饭的时候不孤单。
撰稿:樛木‍‍
责编:许无
 晚祷时刻:
生活的解药,
是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饭。
如果不够,那就:

时间不是解药,
好吃的食物才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