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召开,新华社通稿显示,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提到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聚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要“持续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蔡奇还提到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力”。这也是全国宣传部长会议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结合中国今天面对的内外变局,有必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文化领导力?文化领导力的关键是什么?
文化领导力的提出并不意外,因为十八大之后,最高领导人即在 “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组成“四个自信”,2017年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成为全党需遵守的精神指引。二十大报告中,“文化自信”进一步与“历史自信”并列提出,用意不言自明,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支撑,而历史自信又是“四个自信”的载体,尤其对文化自信来说,最主要的呈现形式便是数千年以来的历史传承。所以今次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文化领导力,可以说是文化自信的具体展开。
中央党校教育长李文堂曾表示,“在十八大之前,党内的一些同志也有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立场模糊、精神懈怠、不担当这样一些现象。当时还存在西方文化霸权在中国的渗透,尤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自由主义一些思潮,还有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这些思潮都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认同,影响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价值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给前面三个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事实上不止于党内,十八大后,强调文化自信以及今次提出文化领导力也是意图在凝聚中国社会共识层面以及国际舆论层面有所作为,毕竟在解决了挨打、挨饿难题之后,今天中国面临着很迫切的挨骂难题。而要想解决挨骂难题,提升文化领导力,最关键的便是如何从宏大叙事转入具体的人的问题上。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都是关涉人类未来向何处去的大命题,也包含着中国一贯对于“天下秩序”的探索和想象,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样的宏大叙事要么听不懂,要么认为这不过是“中国要当世界老大”的委婉表达,背后隐含的是另一个霸权替代的逻辑。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时隔五年再次召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被确定为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且是“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该会议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概括——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道理都没错,愿景也很好,但正如蔡奇所说,还是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对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宏大叙事进行转化,落地为具体议题,才可能达到国际传播效能,逐步提升文化领导力。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强世功此前在接受香港01专访时提到,随着冷战结束和中国崛起,中国共产党必然要超越五四传统,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代表,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中国”的现代传人。因此,什么是“文化中国”,并不是过去台港澳所说的古典儒家传统或右翼新儒家传统,而是目前中央正在推动打通中西古今的现代的“新文化中国”。由此,我们就会看到“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汇合融通的历史大趋势,共同推动中国崛起并开创现代中国的新文明,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对于台港澳乃至整个海外华人,都会面临心灵秩序、文化政治秩序的重大调整。
某种程度上,文化自信和文化领导力的提出,也正是在为这样的大趋势做准备和铺垫。在这个过程中,能否直面“人”的问题,能否将宏大叙事进行内化与转化,是今天必须直面的议题。
推荐阅读:
新書推介
點擊圖片
即可購買
《看見香港訪談錄》
作者:吳婷
ISBN 9789620450259
2022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