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
四年未见的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
今日回归了!
从今天起
老馆第二阅览室
第三阅览室开放试运行
开放时间:7:30-22:30
试运行期间
老馆阅览座位暂不采用
座位预约系统管理
(请大家合理使用,勿占座位)
同时,老馆馆藏资源
仍在搬迁调整中
将在未来提供借阅服务
对于新生来说
TA是未解锁过的校园新角落
对于校友来说
TA是学生时代的心灵自留地
面貌一新的老馆如何呢?
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如今的老馆,长这样→
木香扑面 石柱伫立
婆娑的树影落在书桌上
澄澈而清明
红墙上的爬山虎郁郁葱葱
日光透过拱形门窗
午后闲读的时间静谧悠长
翻页转场
听见纸张的呼吸
在阅读中前行
指尖划过文字
触摸思想的温度
在这里,任思绪
跋山涉水,宽阔天地
老馆,为何要修?
现在的清华图书馆
是一个新老建筑完美衔接的楼群
其中,图书馆老馆之东翼
即是清华最早的图书馆
始建于1916年至1919年间
是“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
中部大厅和西翼
在1930年至1931年间进行了扩建

清华图书馆老馆属于文物保护建筑
出于文物保护和使用的需要
老馆开始修缮
这也是近20年来
图书馆老馆的第一次“大修”
“修旧如旧”
是本次老馆修缮的最大特点
兼顾文物保护和实用的需求
本次老馆大修自2019年10月启动
主要进行了建筑整体修缮
机电设施升级、结构病害处理等工作
而在外观、内置等方面
则尽可能保留了维修前的状态
如阅览室的窗户样貌、书柜
校友们捐赠的自习桌椅等
大程度地延续了原有格局
让记忆在时光的冲洗中
历久弥新
归来重逢,老馆新变化
“说是新变化
不如说还是一种延续
和学校其他图书馆相比
老馆实行开放的
第二阅览室和第三阅览室
分别是两个宽阔的公共空间

56张书桌,448个座位
在这里读书、温习
与他人共享一张书桌、一盏台灯
但也会在独立思考中
撑起一叶属于自己的小舟
老馆的桌椅上
并未安置充电插头接口
同时设有静音阅览室
这是希望
在这里回归最本质、纯粹的
读书环境
身边有书,窗边有树
俯仰之间皆是慢下来的沉静
这次开放,正值期中
老馆希望在同学们最需要它的时刻
静然回归
未来再逢考试周
老馆也会像往年一样
适时延长阅览室的开放时间
陪伴大家到复习的深夜
从经典中蜕变出新天地
“当然我们也希望
从经典中蜕变出新天地
从前在老馆的大库内
铁质书架排列在磨砂玻璃地板上
书架上是从民国时期
就开始收集、由各种语言编成的典籍
而这些泛黄而珍贵的书本
只有在特定开放日才面向师生
“未来我们希望调整大库布局
邀请老师同学们到这里来上课
在专业课上引经据典的同时
还能转身就从专藏书架上
抽下一本书,师生共读
回归原汁原味的智慧经典
未来的资源活化
不止于此
曹禺创作《雷雨》的长桌
杨绛使用过的书桌号212号
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回眸
未来也将计划
长期向师生们开放展示
“我们希望
未来从这里走出更多
像杨绛先生这样的学子出来
今日,与你相遇!
清晨早早地来到老馆门前,心中满是激动与期待。在老师们亲切地挥手招呼里,“滴”的一声,我就这样刷卡踏进了这四年未曾谋面的地方。馆内还很安静,窗外晨光正好,书架上墨香萦绕,它似乎也在高兴地和我说,“欢迎你来,好久不见”。
——土木系2020级本科生叶哲
老馆在我的记忆当中,是无论寒来暑往,秋去春来的坚守,也见证了每个节假日莘莘学子在校园中的持续奋斗和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很开心今天与身边的同学们共同见证这个时刻,也是见证了历史、传统与未来。也期待跟同学们一起传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努力学习钻研,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公管学院2022级博士生王哲
不知不觉竟然已经过去了四年。再见老馆,第一个映入脑海的画面是:在进门右转后左手边桌子的第二或三个位子,有人在写着什么东西——那是大一时因为选修《汉字与中国文化》,几乎天天在老馆拿出纸本、练习写繁体字的我。
——新闻学院2022级硕士生 赵佳
让我们在这座
充满了古典气息的
知识殿堂里相遇
一同开启知识的美好旅程!
文 | 江盛盈 赵姝婧 牛韵涵
摄影 | 黄泓熙 刘童 杨屿涵 
鸣谢 | 图书馆 
排版 | 牛韵涵
编辑 | 江盛盈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往期精选
聚焦!2023年清华高等教育论坛举行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854万毫升!这件事清华人已坚持了21年……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巴克利奖是什么?薛其坤院士何以成为首位中国籍获奖者?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