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年2日,韩国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在釜山出席活动时遇袭。韩国侦查机关当日就李在明遇袭一事表示,将组建专门的办案团队彻查事件真相。
这件事再度引起社会关注到政治人物经常受到暴力袭击的现象。同时也让人联想到2022年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事件。这会不会是什么阴谋?杀手的身份和动机是什么?真相究竟是什么?针对高层政要的刺杀,总会让人联想起政治阴谋。也让此类事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成了各种阴谋论的聚集地。
1968年4月4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引发美国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举世震惊。关于金的遇刺,官方版本是一个独行侠跟踪并最终杀死金的故事,但这打破了人们心中的平衡。一个小人物通过一己之力竟然可以重创几乎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引起了所有人的恐惧和怀疑,阴谋论也日嚣尘上。
悲剧背后是否有宏大阴谋?美国历史学家汉普顿·塞兹的非虚构作品《头号追凶》以金的遇刺为背景,考察大量的卷宗和秘密文献,分析了至今仍未解答的问题和令人费解的疑点,特别研究了几个影响力最大的阴谋论,并认真追查了著名阴谋论认同者、律师威廉·F.佩珀的理论。但最终塞兹发现,悲剧的背后是一连串混乱的偶然。
杀死马丁·路德·金的人,竟然是金努力想要拯救的人?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北京广播电台读书档第1202期的文字实录,节目邀请到“A纪实”系列丛书主编林鹤,围绕新书《头号追凶》,从一幕幕真实历史事件中窥见美国的一段段历史和被“忽略”的社会进程细节。
《头号追凶》[美]汉普顿·塞兹 著,刘婉婷 译,活字文化 策划 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
主播:今天我们要提到的这本书叫《头号追凶》,一下就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年代,拉回了65天穿越两大洲的逃亡与追踪,拉回了美国国家级谋杀的破案始末。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吧,关于马丁·路德·金的书籍还蛮多的,这样的一本书有什么样的特点?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林鹤:在《头号追凶》的后记里,作者说他对于之前关于马丁·路德·金已有的著作、已有的研究档案资料做了非常透彻的研究。这本书跟原来发表的著作最大的区别是,它不单是从马丁·路德·金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它是一个追凶故事,花了几乎一大半的篇幅用来描写凶手犯案的整个过程和他的人生背景,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双线推进的故事。我们(“A纪实”译丛)当时引进这本书,一个原因当然因为它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话题、大人物、大世界的全新讲述。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作者汉普顿·塞兹的写作方式,跟我小时候看的侦探故事、破案故事一样,有非常强烈的紧张感,作者表达出来的文学性是非常高的。
汉普顿·塞兹(Hampton Sides, 1962-),美国历史学家、记者,《户外》杂志获奖编辑,经常为《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也是畅销历史著作《血色雷声》(Blood and Thunder)、《幽灵士兵》(Ghost Soldiers)的作者。其他作品有《地盘》(Stomping Grounds)、《美国风》(Americana)等。
主播可读性非常强。那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汉普顿·塞兹的作品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历史学家、记者,也是户外杂志的获奖编辑,经常为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也是畅销历史著作《血色雷声》《幽灵士兵》的作者。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决定关注他的作品呢?
林鹤《头号追凶》作为一本书本身来说非常好看,同时它也是我们“A纪实”系列第三本上架的书。选择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不单是看中了书本身的可读性,而且是把它作为“A纪实”系列的重要产品来做的。“A纪实”是要引进、翻译美国的非虚构佳作,并将它们介绍给国内的读者;选题方向是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希望通过这些书中的故事,让大家以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方式去接触美国社会的不同侧面。我们选书的标准第一是故事要有趣,第二是对作者要进行挑选。一个人过去写过非常精彩的书,我们对他的写作品质就有信心。
主播作者汉普顿·塞兹在这本书中提到,当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林鹤对,他只有六岁,是孟菲斯人,就生活在金被刺的那个城市,所以这件事本身对他的刺激很大。我们现在知道,用心理分析的方式来说,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受到的种种影响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实际上《头号追凶》跟塞兹在六岁的时候,听他爸爸回家讲金遇刺的故事,目睹整个城市因暴乱而留下的深刻烙印,对他进入这个话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马丁·路德·金遭到暗杀后,警察询问子弹射出来的方向,金的随从和其他几个围在金身边的人举手指向右边,西北边灌木丛中掩映着的那栋砖墙出租公寓。这一刻,约瑟夫·卢拍下了这张后来闻名世界的照片,照片完美地捕捉到了争分夺秒的紧迫和愈加渺茫的希望。© CSU Archives / Everett Collection
主播: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对塞兹的描写也有非常深的印象。他说,我还记得那天晚上父亲急匆匆冲进家门,喝了好几杯鸡尾酒,才终于定下神来,神色惊恐地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他给我们讲了这件事,对于我们的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意味着什么。也就是马丁·路德·金被刺杀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要发生暴乱了。他说,“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夜的宵禁,记得警笛长鸣,记得步伐整齐的一排排持枪的士兵,我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坦克,不过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收音机和电视机里大人们的声音那种深深的恐惧,他们的语调里汹涌着恐惧的暗潮。因为大家都觉得我们的城市即将分崩离析。”这样的描写一下就把我带到那个情境当中了。
骚乱当晚,华盛顿西北14街的一家杂货店被纵火 Ray Lustig/摄
林鹤这个暴乱不仅在孟菲斯发生,甚至在首都华盛顿也是全城大火,整个美国进入了一个骚乱状况,因为马丁·路德·金除了我们都知道的他是民权运动的领袖之外,他尤其被黑人所崇拜所热爱。当时全国的黑人在他们的震惊和愤怒的情绪下进行抗议,就难免导致了各地不同程度的骚乱,金遇刺是一个波及全美大城市的事件。
1968年4月5日,在华盛顿特区东北部的街区满是被烧毁的建筑物,有些仍在闷烧。
主播书中有一个细节是,刺杀事件四天后,克雷塔·斯科特·金披麻戴孝地来到了孟菲斯,她引领的游行队伍一片死寂,这是她丈夫领导的游行中从未有过的场景。吊唁队伍穿过阴沉的街道,向好几公里外的市政厅蜿蜒行进,队伍笼罩着一种凄美的苍凉,没有一声一响打破沉默,这支队伍没有怒吼,没有示威,甚至没有齐唱一首挽歌以及哀思,它发出唯一的声音,就是鞋底和柏油马路碰撞的轻响。这一幕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林鹤我们在《头号追凶》里可以看到,作为金的遗孀,克雷塔·斯科特·金对于孟菲斯这座城市导致了她的丈夫殉难,最开始是怀有非常非常大的怨恨的。在金遇刺当天,他们共同的黑人伙伴打电话给金的夫人,告诉她金被枪击击中了。当时没有告诉她已经金已经去世,她就马上订了飞机,要从亚特兰大飞到孟菲斯来看金。但是在机场,在亚特兰大的市长陪着她等飞机的时候,一个电话又打到机场,告诉她金已经去世了。她当时就跟同行的人说“我不去了,我要回家照顾我的孩子。”然后在金的遗体要送回亚特兰大的时候,金的夫人再一次坐飞机来到了孟菲斯,但是她没有下飞机,而是在飞机上等着马丁·路德·金的棺椁被运上飞机,一块飞回亚特兰大。
金的送葬队伍穿过亚特兰大的街道。图:美联社
那么,在刺杀事件四天后,她为什么终于落地孟菲斯,而且跟大家一起进行沉默的游行呢?因为这是金未尽的遗志。因为金本来就准备在这一天领导孟菲斯的黑人和民权运动分子进行他们的非暴力罢工游行。而刺杀事件,导致他的这个计划不能实施。克雷塔来孟菲斯完成金没有完成的游行,这实际上比她单纯作为一个遗孀的哀悼更打动人,更有力量。
刺杀事件四天后,克雷塔·斯科特·金来到孟菲斯完成了金未尽的工作
主播那么对于您而言,汉普顿·塞兹这个人或他的作品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林鹤我们作为中国读者,对于马丁·路德·金和他所代表的民权运动,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的了解,那么这位作者是用他这种文学化的方式让我们沉浸到当时的环境、处境,以及那种情绪当中去。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汉普顿·塞兹的写作把那个对我来说很遥远的话题直接拉到眼前,栩栩如生
1964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金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后返回美国,在巴尔的摩市受到欢迎。Photograph by Leonard Freed / Magnum
主播这个事件对于美国社会影响深远,凶手的这一枪应该说改变了美国社会。作者在《头号追凶》中,对这个人做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序章就叫囚犯416-J。
越狱前的詹姆斯·厄尔·雷,代号416-J
林鹤这个人是越狱大师,一开始就是写他越狱的过程,无比精彩,你会觉得他本事怎么那么大。
主播我就感觉跟写小说一样啊。
林鹤就是啊,或者说像美剧《越狱》一样,让你揪着个心,继续看下去。
主播而且作者写到就在事发的前一年,精神病专家还对刺杀马丁·路德·金的这个人做了精神检查,精神病学家认为他虽然没有完全发疯,但他无疑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人。他有反社会人格,精神极度敏感。他智商测验106,略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当时就提到这个犯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了过度焦虑,而且有点强迫症式的担忧,所以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疑病症患者。他总是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时常把各种病症和症状挂在嘴边,他是这么一个人。
林鹤这跟“A纪实”系列的第二本《止痛毒丸》还有一点点关联,这个凶手也是一个药物成瘾的人。他常年吃的安非他命,是一种兴奋剂。安非他命再做下去就是冰毒。可以说,本身这个人可能天生在心理上就有不太正常的倾向,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导致了这个人是在一个不太正常的心理状态下。
《止痛毒丸:药王家族与致命药瘾》[美]巴里·迈耶 著,刘婉婷 译,林鹤 审校,活字文化 策划 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
主播《头号追凶》第一章就写到他越狱了,然后他离开杰士监狱的高墙,赶往圣路易斯,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而且他越狱后还给他哥哥打了电话。作为读者,我会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林鹤这也让我对美国监狱的安保产生了特别大的质疑,这不过是智商106而已,不是智商160,但却这么容易地就把监狱的警戒线给突破了。
主播那他怎么就把这个枪口对准了马丁·路德·金了呢?这样一个罪犯在越狱之后,怎么就会想出干这样一件事情呢?
林鹤《头号追凶》的作者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两条线一起推进的,一条线写马丁·路德·金遇刺前一天接一天的日程,他都在干什么,另一条线就是在写这个枪手越狱之后的生活,他怎么一步一步地走向刺杀这一天,在这个过程里,对凶手的生活常态有一些描述,包括他在这期间曾经跑到墨西哥,在那边接触了什么人,跟人家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都根据FBI留下的海量的资料,有事实依据地描写出来了,不是他杜撰的。在《头号追凶》里面,就有不同的人的叙述,说这个枪手表现出了特别强烈的对黑人的仇恨。我觉得他去刺杀马丁·路德·金,这是特别重要的原因。
主播他的暴力的情绪在变本加厉地增长。汉普顿·塞兹在书中写到的所有场景都是有历史记录支撑的,它的情节以及心理细节也都来源于真实的证据,书中的对话也是从档案中摘取、改造而来。他参考了来自孟菲斯当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安全局、加拿大皇家骑警队和苏格兰场的国会证词,包括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口述历史、回忆录、庭审记录、验尸报告,还有归档的新闻视频,案发现场的照片和官方报告等等。而且作者汉普顿·塞兹做了很多个人采访,而且进行了长达上万公里的走访。作者也提到说,这个凶手很难给他去定性。比如他是因为糊涂、凑巧,还是故意为之呢,但最终的矛头是指向了他的刺杀。
林鹤马丁·路德·金在被枪杀的前一晚刚做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场布道,事后人们在回顾的时候,觉得那场布道里金所用的措辞好像很明显地表现出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他对他的死亡是有预感的。实际上在凶手打死马丁·路德·金这件事本身看来是有非常多的偶然因素的,但是以一个大概率来看,马丁·路德·金是一定会被白人枪杀。
主播想枪杀他的人太多了。
林鹤对,因为书里面提到,民权运动中特别重要的一次就是塞尔玛的游行,当时的司法部长为了保护马丁·路德·金,让他免遭伤害,亲自去塞尔玛进行调查,带领FBI去调查。《头号追凶》中说FBI称有证据表明,至少1200名确认身份的白人男性暴力种族歧视者正计划去塞尔玛,也就是说,有这么多的人想杀金,只是他们没有遇到合适的机缘,而这本书里面的杀手,就是非常奇怪地碰到了各种各样的空隙,他有这个机会,他就开出了那一枪,而且仅仅一枪。
凶手射杀马丁·路德·金时所在的那栋砖墙出租公寓
主播嗯,仅仅一枪。为什么他这么容易就做到了刺杀金?是不是有人安排的?
林鹤:大家愿意相信有阴谋论,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原因,就是如果有一批邪恶的势力处心积虑地设计好了一个圈套,然后去杀掉一个人,当然很可悲,但通常我们会觉得这仍对正常的社会、世界的秩序没有太大的扰乱,因为我不会是那个被人瞄准的人,所以相对来说,我所理解的社会,我所看见的世界,仍然是安全的一个景象。而如果没有阴谋论,只是随机罪行,那么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是被害者。所以基于这样的心理,普通人大的悲剧本能地会比较愿意选择相信阴谋论。
《头号追凶》里面有一个描写,或许是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金人格上有特别伟大的一面。因为他领导的民权运动始终提倡非暴力,所以金将非暴力视为他的一切准则。他无论到哪去,都是没有保镖的,身边没有任何安保措施。他们当时去孟菲斯,住的是一个黑人开的宾馆,那个宾馆是外走廊的,也就是说,他从这个屋到那个屋,一定是走在外走廊的通道上。而他恰恰就是在通廊上等他的伙伴出门的时候,靠在阳台边上,被刺杀了。如果说有一个特别严密的安保措施,这个凶手仅凭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当时FBI也在对金全天候的监视,就在他所住的宾馆对面的消防站,有两个FBI的警官拿望远镜在监视对面的所有活动,但也只是监视而已,他们没有任何做安保的责任、义务和意识。所以,金是把自己裸露在世人面前的这样一个位置。不管是金,还是金的夫人、伙伴,都知道金是不可能寿终正寝的。但金仍觉得他有他的信仰,他愿意为他的信仰献身。而且在他去世四天之后,金的夫人和她的伙伴们在孟菲斯游行的时候,有记者问过接任的副手说,你怕不怕你明天上街也被枪打。这个副手的回答是,“我们所有人都决定了,走出去就回不来。”他们真的是为一种信仰在进行奋斗。
主持:不要太纠结于所谓的阴谋论。就像您提到的,雷的帮凶就是1968年美国无处不在的仇恨文化,这样的文化最终导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所谓美国非凡自由的黑暗面是有很肮脏的暴力传统,有很多令人震惊的刺杀,甚至是刺杀未遂的历史。但是也有人说,这小说是不是有点惊悚?
林鹤:首先这不是一部小说,在英语的环境里面,我们管小说叫fiction,也就是虚构,而这本书是非虚构的,都是真实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见非常惊悚的故事,包括刺杀本身也是非常血腥的,但实际上,在金在阳台上中枪之后,作者只描写他倒下来,他的身体的姿态,子弹是怎么进入的轨迹,他身下流出的血液等等,基本上没有特别耸人听闻的描写。《头号追凶》的作者还是在非常冷静地描述这个历史的事实,而不是用一些狗血的画面来引人眼球。
主播:那翻译这本书用了多长时间?能不能讲讲翻译这本书背后的一些故事?
林鹤这本书的翻译刘婉婷除了她是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学士的学历背景之外,她还是一个字幕组的小朋友,所以她积累了非常多的飞速做翻译的经验,而且语言感觉非常好,特别快,所以我觉得阅读中译本的过程特别愉快。那天我跟刘婉婷谈,她还说他们字幕组在翻译的训练上是有一些原则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英文喜欢用从句,经常一句话好几行,字幕组给他们的要求就是,只能是一句话。这比较适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所以这个译文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主播它的节奏相对快一些,通俗易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看《头号追凶》是一气呵成,有点停不下来的感觉。所以有人说,译书的过程就是一次在陌生国度的旅行,完成每一部作品都像途经了一处风景。译书人从书中看世界,从文字中了解世界,从语言中接触世界。那么你觉得《头号追凶》适合什么样的人群阅读呢?
林鹤首先是对新奇故事感兴趣的人,如果你想看福尔摩斯,想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也推荐你看这本。《头号追凶》完全是和它们有一样精彩程度的书。另外,这本书适合那些想认真地、严肃地了解一个话题的方方面面的读者。
“A纪实”丛书曾经提过一个口号,是我们做书的目的是要做严肃的畅销书。一方面,它是非常好读、广受欢迎的,另一方面,每一本书背后都有非常严肃的议题可以发掘,就《头号追凶》而言,我们除了猎奇性地去了解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凶杀和破案故事之外,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现实而言有特别直接的关照点——马丁·路德·金究竟当时在干什么,他为什么在孟菲斯。
在1967年到1968年这段时间,马丁·路德·金一直在全美各地奔走,他要召唤大家跟他一起参加贫民军运动,他要组织各个族裔的人,包括印第安土著、拉美裔,甚至于贫穷的白人,一起到华盛顿去和平示威。他要组织一个百万大军去华盛顿那个有方尖碑的大广场,到那边去静坐,到那边去扎营,那么他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金在当时非常谴责美国政府花了很多钱去打越战,而不解决国内的贫困问题。他是为了督促政府把自己的力量转过来照顾自己的贫困人民。
1967年,金领导的民权运动重心开始转向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范畴也开始超出种族问题的界限,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进行公开批评。
在这个过程当中,孟菲斯发生了一件惨案,有两个黑人清洁工被清洁车的破碎机吃进去了,打成了肉泥。在孟菲斯当地,清洁工全是黑人。这些黑人之前是没有劳保,也没有医保的,没有任何保障,这个两个罹难的黑人工人最后拿到的补偿只是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就像被辞退一样。这是非常不人道的。所以当时孟菲斯的黑人要游行,当地的一个黑人牧师是金的老朋友,他知道金在附近,正在为他的贫民军运动进行组织活动,所以他就和金说,你要不然过来帮我们看一眼。金就出于他这种大爱,踏入孟菲斯这一团泥潭。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他们的第一次游行没有圆满完成。也是后来因为没有圆满完成,当地孟菲斯的警方和法院就禁止他们继续游行,他们又要上法庭去争取。中间来回折腾了很久,原来是计划在4月8号这天重新再进行一次游行,就是孟菲斯的黑人、垃圾工、清洁工、园林工,所有这些人为他们争取劳动权利,为他们争取福利待遇,要做这么一次游行。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非常大的悲剧是,实际上马丁·路德·金是在为穷人争取、为底层的人争取福利待遇,争取平等的权利,而我们说的这个凶手,他就是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他的家族三四代不但贫困,而且有很多家族成员是贫病交加,实际上他这个人恰恰就是马丁·路德·金所倡议的运动想要帮助、想要拯救的人。但是,他因为第一对黑人的仇恨,第二因为他心理也有一点不正常,第三,我觉得蛮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单仇恨黑人,实际上也仇恨社会。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他就把枪口对准了马丁·路德·金这一个人。他这一枪打出去不仅是为了杀害马丁·路德·金,而是表达他对社会的愤恨。所以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这是1967年-1968年那个时代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
相关推荐
[美]汉普顿·塞兹 著
刘婉婷 译
“A纪实”译丛
活字文化 策划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
马上复制淘口令 5👈¥V9eEW6Lnm6x¥
将《头号追凶》加入购物车🛒
“看,做梦的人来了。

让我们杀死做梦人,看看他做的梦会变成什么样。”

——《创世纪》
1968 年4 月4 日,一个名叫詹姆斯·厄尔·雷的普通白人开枪射杀了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随后,全国各地暴乱不断,哀悼者们聚集在金的葬礼上寻求真相,而曾经竭尽所能想要毁掉金的机构FBI,最终却承担了追查凶手的责任,为此展开了为期65天的紧张搜索,穿越两大洲去追踪刺客。
关于金的遇刺,官方版本是一个独行侠跟踪并最终杀死金的故事,但这打破了人们心中的平衡。一个小人物通过一己之力竟然可以重创几乎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引起了所有人的恐惧和怀疑,阴谋论也日嚣尘上。许多人认为刺客是被精心安排的替罪羔羊,金之死是多方合谋的结果。真相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汉普顿·塞兹带领我们走进迷雾深处,揭开美国非凡自由的另一面。
《头号追凶:马丁·路德·金刺杀迷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