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 电影 // 放映 // 课程
爱上纪录片
在电影的世界里,短片一直是一个被低估的宝藏。它不仅是导演们探索和试验的舞台,也是他们迈向长片制作的重要跳板。短片为导演提供了一个试验和探索的机会。它允许创作者在没有巨大预算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这种自由度使得导演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和风格,并为未来的长片项目做好准备。正是通过短片的实践,许多导演才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视觉语言。
此外,短片不仅仅是导演个人成长的跳板。它也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影体验。短片往往更加注重创意和实验性,这使得观众有机会看到不同于传统长片的作品。这些短片可能没有大制作的特效或复杂的剧情,但它们却能够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深度来吸引观众。
要让短片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关注,我们还需要更多努力。作为电影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短片的制作和推广,为年轻导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同时,观众也应该更加关注和欣赏短片,给予它们应有的认可和鼓励。
2023年12月30日,大师对谈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大师班——“慢电影”为什么能成为一种风格?,以及欧洲金牌制作人菲利普·博伯大师班——“入围13次金棕榈的制片人在想什么?”先后在厦门宝龙艺术中心举行。两位欧洲金牌创作者先后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随后在活动接受后展开对谈。
活动海报
国外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由著名制片人菲利普·博伯推介,其作品曾多次入围国外知名电影节,处女作《礼物》在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在安纳西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并在塞萨洛尼基和华沙获得了评审团奖;第二部长片《四次》在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并获得了欧罗巴电影院“最佳欧洲电影”奖;第三部长片《洞》在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奖。并在塞萨洛尼基和华沙获得了评审团奖。第二部长片《四次》(2010)在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首映。第三部长片《洞》在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奖。以人类学家的视角,以独有的简单和灵性捕捉了传统和超然。在大师课上,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对《树》的创作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创作来源上,《树》的拍摄源于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习俗,我是基于事实与现实才拍摄的这一主题,我的拍摄负责的是把统一的习俗拍成一种集体意识。片中的树人面具是比较统一的,至于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存在于意大利南部的这种习俗,当地村民其实也说不出来这种习俗是因何而来。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像《树》这样一部“循环式”的短片,由黑幕开始,至黑幕结束,拍摄过程中导演让这些树人演员带上了统一的面具,聚集成一个群体,同时在拍摄前会去做一个整体分镜设计,以此让场景更加震撼。
弗兰马汀诺在大师班上深入解读了其代表作之一《树》的创作历程。这部“循环式”短片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简约而富有灵性地捕捉了传统与超然。他分享道,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中已存在的习俗,通过将统一的习俗呈现成一种集体意识,创造了影片中树人面具的独特形象。电影通过整体分镜设计,让树人演员在黑幕开始至结束聚集成一个群体,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场景。
导演米开朗基罗与编剧乔安娜
长期与导演合作的编剧乔安娜在大师班上分享了她在创作电影《洞》时的感受。由于长时间参与自行车锻炼,她在洞穴探险中感到更为轻松。在拍摄期间,由于常常在洞穴中过夜,醒来时她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坟墓。这段经历影响了她对事物的评判观念,使她养成了往前看的习惯,将未来视为现在的一部分。她对时间的感知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因此在创作中,人物不再是她的主角,她更倾向于将视角放在风景和动物之中。
弗兰马汀诺在分享创作经验时表示,拍摄是一个与现实密切互动的过程。他认为,在创作前沉浸于现实,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而非将自己“闭门造车”,是创作者的重要态度。对于《洞》的拍摄,他描述在洞穴里度过六七周的经历,强调在这样的拍摄环境中,导演需要深入了解场景,同时面临光线等自然限制,演员成为场景中唯一能够掌控的导演。
在这种创作形式中,现实和呈现的平衡成为关键。弗兰马汀诺表示,设备是否能满足环境的限制决定了现实与呈现的平衡。在洞穴中,机位的选择由专业训练的人员根据地理条件决定,相对于传统摄影,这种拍摄更多地基于现实情境。
菲利普·博伯
欧洲著名金牌制片人菲利普·博伯,起步于短片制作,其作品深受东方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熏陶。以独到的眼光,菲利普·博伯多次发掘新人导演,包括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鲁本·奥斯特伦德、杰西卡·豪斯纳等。他制作的影片多次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中脱颖而出,与罗伊·安德合作的《寒枝雀静》摘得威尼斯金狮奖,与鲁本·奥斯特伦德合作的两部作品《悲情三角》和《方形》分别斩获两次戛纳金棕榈奖。菲利普·博伯曾四度参与HiShorts!,担任国际战略顾问,并在2020年推荐鲁本·奥斯特伦德担任HiShorts!终审评委。此次,我们携手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共同组织内部的大师学术放映与交流。
菲利普·博伯的大师班中,放映了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银行事件》《自传场景:编号6882》以及杰西卡·豪斯纳的《花》。
博伯强调了短片在他电影生涯中的重要性。他与奥斯特伦德、安德等导演始于短片,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才踏入了长片的开发和制作领域。菲利普·博伯特别称赞米开朗基罗导演的镜头语言,强调其注重细节和充分的前期调研。对于刚刚放映的奥斯特伦德的《银行事件》,菲利普·博伯指出,尽管只有一个长镜头,但导演在后期通过剪辑和配乐巧妙地讲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
菲利普·博伯
菲利普·博伯谈及全球电影市场时指出,欧洲、美国和中国是三大最大的电影市场,各自拥有独特的表达逻辑。他着重强调中国观众在观赏欧美影片时可能感到的陌生感,源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距离感。随着流媒体的兴起,电影在其上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而独立和艺术电影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在美国,流媒体主导着好莱坞,但外语电影在这一领域面临挑战。相比之下,欧洲市场对中国艺术电影的回馈更加积极。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不同,电影发行更注重导演和作品本身,导演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彰显了对导演的高度重视。
菲利普·博伯表示,培养一位导演需要大量的时间,每个导演的成长周期都较长,每位导演需要多部作品去展现和证明自己的风格。这需要市场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导演的风格,反馈周期相应较长,是欧洲制片人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
对于年轻制片人而言,菲利普·博伯强调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预算的掌控和影片的完成度。他认为与导演的充分交流至关重要,将影片中最出色的元素呈现给观众。菲利普·博伯分享了过去合作的导演名单,其中包括娄烨的《苏州河》。他提到自己最初是从电影营销领域进入制作领域,因此更注重如何向观众呈现更精彩的影片。
利普·博伯与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随后,两位嘉宾展开了深度的对谈。首先,米开朗基罗导演强调电影创作中的探索至关重要。他认为实验性的影片往往能突破主流叙事框架,促使观众深度参与,达到更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他经常与制片人菲利普就这类电影的创作边界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观众如何更好地融入这样的电影中。
菲利普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流程,展示了工作流程表格,并强调在与导演的合作中明确电影目标定位的重要性。在拍摄之前,确定电影的风格以及在哪些市场展映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
利普·博伯与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对于电影场景的问题,米开朗基罗强调他更注重电影的设计而非剧本创作。他特别关注选址、空间以及人物,例如在《洞》中的拍摄地点,他事先深入了解和准备,将自己带入这个空间,而不仅仅是向制片人菲利普传达洞穴的风景。对米开朗基罗来说,这是唯一能够分享电影理念的方式。
在交流环节中,导演米开朗基罗分享了自己电影梦的起源,源于儿时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能动画面的兴趣,从而成为了导演。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关于短片导演何时转向拍摄长片的问题,米开朗基罗认为短片和长片有着同样的效果,并不是一个必然的阶段转变。他认为短片虽然体量较小,但包含了电影全部的视听要素,因此短片和长片有着相似的内核,不应有单独的评判标准。
首先,导演米开朗基罗强调了在电影创作中进行探索的重要性。他认为实验性的影片常常突破主流叙事框架,要求观众深度参与,以实现更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他与制片人菲利普经常就这类电影的创作边界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观众如何更好地融入这样的电影中。
同时,菲利普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流程,并向现场展示了工作流程表格。他强调在与导演合作的过程中,在拍摄之前,明确电影的目标定位是极为重要的。确定电影的风格以及在哪些市场展映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这为整个创作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框架。
利普·博伯与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菲利普表示,作为制片人,应该最大化地保护导演的风格和语法,以激发导演的潜能。在欧洲电影市场,导演本身是焦点,观众会因为导演而去看电影。因此,制片人的任务是确保导演的语法,以保证观众的满意。批判性和支持性既是制片人工作的重点,也是与导演沟通的核心。
面对问题“如何快速找到匹配自己的制片人”,菲利普表示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他建议创作者要不断创作并投递作品,在更多电影节和平台上展示作品,增加被更多人看到的机会,或许就能找到心仪的制片人。他鼓励参与像洛迦诺、鹿特丹等注重新人导演的电影节,提升机会。
回答“成为一个好的制片人需要有什么特质”问题时,菲利普强调首先要从错误中学习,并分享了他年轻时曾问别人同样问题的经历。对方的回答是:“我并没有天赋,我只是很善于生存罢了。”他认为在电影行业,要努力生存下去是关键,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极大牺牲的行业。尽管有很多成功项目,但多数项目无法盈利。
当被问及语言是否会阻碍电影传播时,菲利普表示在好莱坞,大多数电影都是娱乐导向的,因此需要字幕的电影在好莱坞并不流行。然而,在欧洲,人们习惯于观看带有字幕的电影,这反映了他们对不同语言电影的热爱。他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应该受到语言的限制。电影是一种高度亲密的媒介形式,而好的电影应当超越语言的限制。然而,他也指出,如果一部电影在其本土市场没有良好的反响,那么在海外市场也很难取得成功。
利普·博伯与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 The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