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叫醒“咸鱼”大学生,也要震醒“划水”老师。
▲某大学师生在智慧教室内上课。图/新华社
文 | 京客
督查学生有无不带教材、不做笔记、不提问题、不坐前排“四不”现象,检查学生课堂“三率”——到课率、抬头率以及前排学生入座率,引导同学主动“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带着教材来、提出问题来”……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全国多所高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不少高校都督促学生上课“坐前排”,还有高校明确若前排未坐满则记最后一排违规,学生多次犯规则可能需要家长来校“陪读”。
“千万不要认为进入了大学,就是躲进了避风港,混进了游乐场。”3年前,江苏某高校校长在开学典礼演讲中的这番话曾引发社会热议,也道出了部分大学生的真实心态:大学是好“玩”的,可以想逃课逃课,可以想摸鱼摸鱼。
而近些年,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课堂低头族”又成为新的“摸鱼”姿态,这显然该引起更多反思性讨论。
拿上课“躺平”现象来说,很多大学生怕跟老师“确认过眼神”继而被老师点到,总是将教室前几排视作“高敏区域”,占座只占后几排。
虽说“坐前排”未必等于学习态度端正,但这通常意味着更强的学习意愿和更足的学习动力。之前,浙江一高校老师自掏腰包买糖果鼓励学生坐前排,还有几所高校要求学生干部带头前排听课,就瞄准了这点,只不过,这终究不是“系统发力”。
在此背景下,多所高校以检查学生课堂“三率”为切口强化学风建设,督促学生上课“坐前排”,无疑颇具针对性。
本质上,这是高校教学正改变“严进宽出”模式的缩影:从取消清考,到批量清退不合格学生,再到着力提高前排率、抬头率、互动率,都在改变“上大学=混日子”的印象,倒逼学生回归学生本分。
引导学生更多地坐到前排去,是更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反映。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次重申:高校课堂不是大学生的“划水场”,而应是“宽严相济”之地——宽松的学术环境、严谨的校园学风缺一不可。高校应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拓展认知视野、完善自我人格的教育赋能之所,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之处。
可也得看到,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是“双向奔赴”,着眼的该是师生两端。如果说,督促学生坐前排着眼的是“堵”,减少水课则是“疏”。
现实中,“摸鱼”的学生和“划水”的老师总是“联袂登台”,老师缺乏吸引力的“水课”跟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之间往往是“交叉感染”。
此前有调查就显示,学生不愿坐前排的理由中,有一点就是某些大学老师上课严重“划水”,不是照本宣科念PPT,就是排斥学生参与度的放视频。
毫无疑问,要提高学生前排听课的兴致,还得同时强化对教师授课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反馈与专业评判纳入课程设计、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对“水课”该淘汰就淘汰。
比如,在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等名师的课堂上,非但前排座位抢不到,经常连教室都进不去。这表明,有“灵魂”的课程就是个有引力的波段,总能吸引到同频者。激发学生上课听讲的主动性,显然需要更多的“戴建业”们。
所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早在2018年任高教司司长时就说过,大学该实现三个“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该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该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学校“领导经历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的日子也该一去不复返了。
实现这三个“一去不复返的日子”,要督促学生“坐前排”,也要为“水课”挤水分,要叫醒“咸鱼”大学生,也要震醒“划水”老师……这也许才是避免大学生不学无“技”所需的答案。
撰稿 / 京客(媒体人)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卢茜
推荐阅读:
班主任诈骗家长400万,谨防“上名校”老骗局挖“新坑” | 新京报快评
工资奖金报销成“乱炖”?移动支付也要把账算清楚 | 新京报快评
奥特曼被开除,OpenAI为何突发“宫斗”?| 新京报专栏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