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有功而宗有德。”
——《礼》
有功,即奠基之功;有德,即守成之德。
——李贤注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商人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庙号的基本逻辑非常明确:开国皇帝称“祖”,承嗣皇帝称“宗”。
最初,只有为王朝立下大功的皇帝才有资格有庙号,进太庙。
比如历时四百年的汉朝,就只有六位皇帝有庙号: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庙号太祖;
汉文帝 刘恒 庙号太宗;
汉武帝 刘彻 庙号世宗;
汉宣帝 刘询 庙号中宗。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庙号世祖;
汉明帝 刘庄 庙号显宗。
(刘邦的庙号为太祖,又被称为“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中用了“高祖”一词,后流传至今)
到了唐朝,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和短命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
不过,“祖”和“宗”的严格区分还是保留了下来——唐宋都只有一个“祖”。
尽管唐朝的天下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李渊仍作为李世民的爹和晋阳起兵的主要决策者,仍被尊为大唐的“高祖”。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纵览历史,李渊也是唯一一个光芒完全被“太宗”压制的开国皇帝。
和大唐一样,宋朝也只有赵匡胤的庙号为“祖”。
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避哥哥讳改称“光义”)继位后,极力推动北伐幽云十六州,多少也怀揣一点“拔高自己历史地位”的私心。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在灭掉北汉后,率宋初立国的十余万精锐大军北伐幽州。
最终,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附近)惨败于辽军大将耶律休哥。
赵光义负箭伤乘驴车南逃,被后人讥笑为“高粱河车神”。
此战,经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千锤百炼的宋军开国精锐伤亡殆尽,宋朝彻底失去了一统中华的希望。
人人都有想要的东西,皇帝们也不例外。
对于一名帝王来说,史书之上允许你“烛影斧声”,允许你“朝纲独断”,这些都没关系,但菜却是原罪。
一旦拥有了王朝大权,就必须为人民做一点事情。
因此,历朝历代但凡是想有所作为的皇帝,身上背负的压力都很大。
北宋初年北伐的失利,不仅使赵光义失去了成为“祖皇帝”的可能,而且每每提起,他都被认为是大宋的半个罪人。
终宋一朝,有“宗”再无“祖”。
我们脑洞大开一下。
如果赵光义是李世民转世,当年在高粱河大败耶律休哥、北伐一举灭掉辽国,统一华夏,那么宋朝很可能就会有两个“祖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世祖赵光义。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祭拜明孝陵
不同于唐宋,明朝就有两个“祖皇帝”——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
明太祖是没有争议的,连清朝的康熙皇帝南巡都跪拜明孝陵,立碑“治隆唐宋”赞誉其功。
后来孙中山起事,用的也是当年朱元璋起兵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不过朱棣的庙号一开始却并不是成祖,而是“太宗”,即明太宗朱棣。
直到一百多年后,嘉靖帝发动了“大礼议事件”,才改朱棣的庙号为“成祖”。
清朝比明朝又多了一个“祖皇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世祖福临

清圣祖玄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大清的前两任皇帝没能一统全国,仅是地方政权。
清朝遵循了元朝的先例,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后,追尊铁木真为“元太祖”,而他自己则被后人尊为“元世祖”。
世祖,往往是在王朝历史上能够断代的皇帝,他们未必是政权的奠基人,但是都标志着这个王朝开启新的时代。
这个“新的时代”一般就是指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性政权。
所以,满清入关时期的皇帝福临就被尊为“清世祖”,尽管实际的操盘手是摄政王多尔衮。
有清一代,真正凭借功勋成为太庙中“祖皇帝”的是福临的儿子玄烨,他被尊为清圣祖。
在康熙任上,三藩平定、台湾收复、新疆蒙古的敌对势力被清除,大清真正实现了王朝的完整统一。
文治武功,康熙也帮助清王朝收复了前朝汉人的心。
最后聊一个轻松的话题。
清朝还有一个皇帝没有庙号,读者朋友们能猜到他是谁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