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绝对是最为“高密度”的一年。
想不到更贴切的形容。只觉得每个周一或周二,都有一种已经工作了一整周、且交付了大量产出的感受。
每一个小时,都恨不得掰成好几份——哪怕是每天的通勤时间,都恨不得完成语言学习、知识摄取、锻炼身体、调节心情这几件事。于是天气好时就会清晨骑8km自行车去上班,一边骑车一边听podcast/有声书;天气不好时,就一边坐地铁一边学法语。
同样的时间运用逻辑,也贯穿生活的其他方面——哪怕是看个下饭的无脑真人秀,都要顺便研究他们的脚本、剪辑、场景布置等等;刷个社交媒体,也要把能够参考的标题、文案、排版都截图下来。好像不做点“有用”的事,就会心虚
可能是之前几年的“静默”,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也可能是大环境的转冷,让我们必须不停地动,才能缓解焦虑
就这样匆忙地过完了一年,我甚至不敢说“充实”。因为回忆起来,只记得自己陀螺般忙碌的“状态”,却说不出太多的“关键时刻”,更别说“关键成果”了。翻了翻相册,也找不出“年度9图”,多半是自己拍的那些夕阳、云朵,和盘中餐。
在写下推送之前,也在日记本上,潦草涂鸦了几个关键词。那么就用不加掩饰的诚实和不经过滤的思考,来送别2023吧。
【重启还是循环】
经历了2020-2022这段无法定义、无法描述,甚至无法提及的时光后,2023被视为“重启”的一年。
似乎是开启了一个新周目,但我却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还记得读书的时候,面试一个项目,面试官问我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in ten years. 我的回答是,I’ll be an interpreter at the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headquarters. 到了2023年,离当年正好整整过去了十年。而我已经从“翻译官”的工作上“退役”,联合国在我眼中也不再有当年的光环。(对纽约生活的向往,倒是有增无减。)
2013 in Washington DC
大概大疫三年已经以我无法洞悉的方式,彻底地改变了我。梦想太过遥远,我开始更在意身边那些原先习以为常的小事——街角的店铺是不是明天就会消失,熟悉的品牌是不是明天就会撤离,以为是并肩作战的人,是不是早早就计划好了跑路
每一次的交汇,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于是我不再花时间去想长久的目标,只想尽可能地用当下来填满自己,借助过量的咖啡因和多巴胺,把日程表上满满当当的主线和支线,逐一完成。一遍遍把自己的能量和创意全部掏空,又一遍遍通过报复性的刺激,再给自己充满电,如此循环往复。‍‍‍‍‍‍‍‍‍‍‍‍‍
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又好像一无所成。
好像在拼命地向前走,又好像在原地转圈。
不敢思考“意义”,只能安慰自己说,反正我不过是活在模拟器里的角色罢了。‍‍‍‍‍‍‍‍‍‍‍‍‍‍
【平衡还是失衡】
“平衡“这个词,大概是近年来被用滥的词之一。但凡再有人说work-life balance,大家都要皱眉。
Everything exists in a delicate balance,却又是我最喜欢的《狮子王》台词之一。木法沙和辛巴解释,狮子会吃羚羊,但狮子死后,尸体会变成肥料,滋养草原,而羚羊又会吃草,如此这般,万物相长,生生不息。
但细细想来,狮子、羚羊、绿草所代表的自然万物,强弱不一,在食物链上的地位也不同,正因如此,自然才能达到平衡。
如果我希望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狮子”,这是平衡,还是失衡呢?
如果要在工作和生活中选择一方做“羚羊”的话,谁才应该被狮子吃掉呢?
【坚持还是偏执】
如果我说,“我把你的这件事,写在我的日程表上了”,那就代表你对我来说很重要。“I put you on my calendar”,是J人的告白方式。
也因为如此,我的多邻国学习已经坚持了500多天;周三的夜跑,已经持续到了第123次(虽然会因为加班而间歇性缺席);为了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可以在上海和杭州之间极限往返。
对任何事物成瘾,都是危险的。‍‍‍
但完成计划所带来的快感,却是我不愿意戒掉的。
过度的自律,是不是也是一种自残呢?
【巧合还是注定】
“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以前觉得这句话矫情且有语病,现在才知道,是三维碳基生物天生的局限性,阻止了我用更开放的方式理解时间和空间
就好像你的习惯,是每天早上8点去这家咖啡店买一杯咖啡;另外一个人,每天早上10点也去同一家店买咖啡。
从三维的意义上,你俩毫无交集。
但咖啡师因为拥有了时间这个维度,却可以把你们联系起来。
一旦从三维视角中跳脱出来之后,就会逐渐看到宇宙之中,那么多奇妙的连接。
Those invisible strings are becoming visible.
越来越多的经历,给人一种宿命感:隐秘的心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一些异常的情况,原来是危险的信号;而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当下却毫无恐惧——仿佛潜意识里知道,那尚不是我人生的终点……
当然,这个话题没办法再展开讲了。
【接受还是改变】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由于后天成长环境的熏陶,我在风险好恶程度上,是偏保守的。
喜欢通过“习惯/rituals”,获得一种虚假的“人生是可控的”感受(a false sense of control)——哪怕你知道可控性是假的,但却依然依恋这种安全感——就好像是深夜走进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或是在异国他乡买一杯星巴克,熟悉的欢迎光临,熟悉的装修,熟悉的味道,抚慰了你疲惫的视觉、听觉、嗅觉。
而2023大概是最频繁地接受变化的一年了。
对的,不是拥抱变化,更不是寻求变化,只是接受变化:搬家,是因为室友有了新的规划;工作的变动,也都源于外界的机缘巧合。
每一次改变,好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又好像因为均值回归效应而殊途同归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但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遗憾和收获】
最后一个章节,没有遵循上方的副标题格式。
以这个标题收尾,是受到卡家pit and peak这个传统的影响:他们每次家族发生大事,全家人都会围在圆桌边总结,挨个说自己这一次最高光的时刻,和最低落的时刻。
跨年嘛,总要来一点俗套的东西。
最大的遗憾,大概是整个2023年,没有休过一次3天以上的长假。从2023年初开始,因为(前)直线经理的个人及家庭问题,她不得不多次缺席重要项目(当然,所谓“重要项目”到底于个人而言重不重要,就是另一个话题了),而我也因为自己过强(且不必要的)责任心,承担了许多额外的责任,甚至数次在年假当天,在其他同事的要求下,又返回办公室。
当然现在说这些,又容易被解读成“卷”或者“邀功”。虽然我的本意,仅仅是宣泄情绪。
那么就要引申到本年度的收获,那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可能是年纪越来越大,脸皮也越来越厚了;也可能是所在企业的文化和氛围,让我觉得拥有个性并不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哪怕你的个性有时不那么讨喜)。
愿意理解你的人,无论你表达得是否妥帖,都会理解你。
有意曲解你的人,哪怕你表达得再小心翼翼,也会曲解你。
有的时候我们会感叹一些商家的非理性行为:花大力气去哄那些撒泼打滚的客人,而对好说话的优质客人却潦草糊弄
那么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要在意喜爱你的人的看法,而不是讨厌你的人的看法。‍‍
谢谢你能一直读到这里。如果我没有当面告诉过你的话,那么请让我借这个机会再和你说一次,你很棒,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