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高琳有一份漂亮的履历:20余年500强企业高管,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首席信息官、中国美国商会董事。42岁辞职创业,成为中国顶尖的高管教练。
高琳最近出了本新书《不被定义》,上市当周斩获当当励志榜第一、飙升榜第一。强烈推荐给大家!下面这篇文章来自这本书的序言。
点击图片长按扫描、购买新书
42 岁那年,我离开跨国公司开始创业。
很多人都说我那是个华丽转身,但其实过程一点也不华丽。
从心动到行动,我前前后后拖了两年多,反复纠结,怕岁数太大了,怕离开了公司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根本就不是创业的料……最后我算了一笔账:
如果 20 年足以让我从职场新人成为高管,那就算我 42 岁从零开始,再花 20年应该也可以在一个新领域从新手成为“专家”吧?
在这笔账里,我有两个假设:
第一,我赌自己应该能活得足够长,且身体足够好;
第二,我赌人一生中,可以从事两到三个不同的职业一一不是不同的工作,而是完全不同的职业。
在当时,这只是我的一个非常任性的直觉,后来我我到了这份直觉的理论依据,叫作“职业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这个理论来自于著名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最初是用于指导企业在连续性创新达到“增长拐点”之前提前布局它的未来增长点。
后来人们把这个理论也用在了职业生涯规划。
我想先给你看一组来自《百岁人生》这本书中的数据:如果你在 1977 年出生,那么有 50% 的可能性你能活到 9598岁:
如果你在 1987 年出生,那么你可能活到 98一100 岁;
而如果你在 1997 年出生,那你很有可能活到 101一102 岁
这不是科幻,而是科学。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让我们的寿命不断延长。
但活得久真的是好事吗?不一定。
首先,活得越久,花钱越多最糟糕的是人没老死,先穷死了。
其次,活得越久,变数越多想想看,在过去的几年,新冠疫情、股市熔断,有多少黑天鹅事件是之前完全意想不到的?
最后,活得越久,想得越多
我们这一代人活得很纠结。像怎么才能找到更有意义的工作及怎么才能活得更精彩等问题,都是个人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才开始思考的问题。
而古时候的人,可能活不到 40 多岁,所以根本来不及纠结这些问题。
当我们带着百岁人生的预期重新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
我们必须拥抱长期主义,在职场路上持续为自己积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比如财富、经验、人脉,并且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做好不断转型、迭代的准备。
否则长寿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礼物,而是诅咒
长期主义意味着不必只争朝夕,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焦虑到不行。尤其是对女性来讲,本来平均寿命就比男性长,职业发展的路其实是很长的。
在这条漫长的职业发展之路上,我们有时需要跑起来,有时可能只需要慢慢走,享受一路的风光。
就算有时会被生育等家庭责任打乱节奏必须停下来,那又怎样呢?
一段职业生涯的结束,不意味着你就要从发展的轨道上脱轨,它不过是你职业发展的一个节点而已。
节点不一定就是终点,也可以成为拐点。 
我的一个朋友,非常能干,生完孩子在家做了两年多的全职妈妈,很多人都为她可惜。但后来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为小企业主做品牌咨询,做得非常好。
你的优势就是你的优势,并不会因为你生了孩子就没了,否则只能证明那个优势本来就不存在。
我在 42 岁时重新开始,没用 20 年就在新领域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了国内最贵的高管教练之一,还创立了“有意思教练”平台,帮助成千上万的职场人通过教练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
在 50 岁这一年,我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第三曲线了一一投资女性,帮助更多女性在事业、副业和创业中活出她们的精彩。
所以,你看,职场女性的花期,真的远比你想象的要长很多很多
谁说女性就一定要被生育、年龄所定义? 只要你不下牌桌,就有机会翻盘。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没人会放弃你。
富兰克林在他的书《富兰克林论衰老》里,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
我想除了又老又胖,我并不那么介意变老。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头到尾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
可惜生活没有再版,但对于年轻的你来讲,人生还是初稿。
这本书,就是我写给你的掏心窝的话。
有些道理,如果你早点知道,不一定会更成功,但一定会活得更从容。
但是从知道到做到又是世界上最长的路,所以如果你看完了,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请一定要对自己耐心一点。
点击图片长按扫描、购买新书

凡人求果,智者求因
职业女性追求的多次花开,其实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心力强,所以可以静等花开;实力强,所以不错过每一次机会。精力旺,可以花开的持久。
那在漫长的职业花期,有什么可以提升我们的实力,心力和精力呢?
欢迎扫码购买我的新书《不被定义》,帮你从权力、气场、关系等多个维度提升实力,打败“心魔”做到内心强大,精力旺盛,在职场一直游刃有余,实现多次花开!
点击图片长按扫描、购买新书
撰文 / 高琳
封面、配图 / 港剧《新闻女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